




在被称作过年的那段理应欢天喜地的日子里,并不一定全都是由甜蜜编织起来的时刻,但无论是用来填满招待亲友的小吃盘,又或者纯粹只是为了应景而特意准备,各式各样的糖果,作为甜最直接的表达也最理所当然的诠释,一定必不可少。无论糖果何种口味,什么口感,尤其对于黯然沮丧的人,一颗入口,虽解决不了什么实质性问题,但也能让人精神为之一振,哪怕只是停留在浅显的表面。因为,从广义上来说,糖的主要功能是提供热量,只要摄入适量,掌握好吃糖的最佳时机,对人体是有益的。
譬如现在,我理应是哼着小曲,嘴里呡着特意做给自己的榴莲糖,神情放松的敲打键盘,来完成这篇年前就应了结的博文。现实却大相径庭,在牙疼、感冒、腰伤,高烧低烧反反复复的折腾下,我做了一天的寄生虫后,挣扎着起来,倚靠在客厅的沙发,努力想要做些什么。此时在我的眼里,哪怕是写这样一段简单的文字,毫无技术可言的编辑几张照片,这一天才不算完全的荒废虚度。
糖是除夕前一天做的,牛轧糖的基调,完全按照自己的口味而来。节前做了不少送人的糖果,当时间、精力不再自顾不暇,便是时候准备一些喜欢的来犒劳自己了。
牛轧糖的做法千差万别,就说我尝试过的版本,五个手指都有些数不明白了。理智和情感上,我比较不怎么喜欢以棉花糖作为主要原料的配方,一来市售的棉花糖质量参差不齐,增加了不可控风险,再来,对于将动手做糖果的过程作为乐趣享受的人,用市售成品来成就手工制作,未免有些多此一举。有时候为求速度,偶尔用棉花糖将就可以,正儿八经的,还得按照正统的来。
虽然主客观都排斥棉花糖,但确实想比较下两者在口味上的区别,所以榴莲椰子糖用了蛋白霜版,抹茶杏仁糖用了棉花糖版。每回去超市,看到榴莲糖,总要拿一包看看,然后再放下。拿起,是因为想吃,放下是因为看一眼配料表,理智就能战胜情感。也是,十几元一大袋子的糖,榴莲都买不到一块。到头来,榴莲的味道,也只有靠香精来实现了。年前,妈妈买了一箱子榴莲干回来让我放肆食,那么,何不拿一包打成粉,添加在糖里?曾经往蛋糕糊里加过榴莲粉,结果一丁点榴莲味都没吃出来,我判断那次是因为长时间高温加热,淡化了味道。这回糖熬到差不多了才添加,我有信心能做好。
基础配方和做法同此篇,原料适当调整。
原料:A
Wilton蛋白粉10克、水10克、盐1克;
B 细砂糖5克;
C 水怡138克、细砂糖20克、水25克;
D 黄油25克、椰浆粉40克、榴莲粉45克、花生仁65克、松仁60克。
做法:参照前篇,不再繁述。其实不参照也没事,看我博客的人,谁还不会熬个糖对吧


再来抹茶杏仁糖。
原料:棉花糖80克,黄油25克,全脂奶粉65克,抹茶粉(若竹)15克,杏仁70克。

大致整形,自个儿家吃的,差不多样子就成,我知道,大家都不是那么肤浅注重表面的人。

温热的状态,用利刀切块,长条、正方,怎么喜欢怎么来。
抹茶的颜色翠绿的让人身心舒畅,而榴莲糖的香气则浓郁的令人沉醉。


若竹作为抹茶粉入门款,虽然级别仅是勉强,但是香气和颜色,用来烘焙也可以胜任。至于榴莲糖,果然,添加了大量打成粉的榴莲干,外加上椰浆粉的衬托,浓浓的热带风味。两款制作工艺都不算复杂,很轻易的就满足了我对糖的所有要求。相比之下,蛋白霜版本的糖果软硬和甜度控制更容易些,而用了棉花糖的在口感上韧性更足一点。说起来,其实两样都不错,但是如果时间和原材料允许的情况下,自然是多几个步骤自己从头开始熬,比较安心咯。

糖纸包起来,藏着掖着慢慢吃。糖的味道虽好,也只适合浅尝。当然,这年过的差不多了,盒子里的糖也去了大半了。

人生病,思路终究是不大清晰的,所以这博文拖拖拉拉编辑了几天,到今儿个才算完成。看来,力有不逮时,并非一定要勉强自己,停歇后,再次踏上征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