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往事(113)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离开我十年了,他是全天下对我最好的人。这十年来我的生活很好,也算是对父亲的一种慰藉。
小时候,父亲自我心中就是一个英雄。他的个子很高1米79,外形硬朗,年轻的时候很贪玩,也曾经练出过腹肌的六块疙瘩肉,一看就是一条威武的汉子,以至于很多人都说父亲会些拳脚,甚至传言他在下班的路上碰上了劫道的,几下就被父亲扔到双桥的桥下。这件事传的有鼻子有影儿,但经过我确认,乃子虚乌有。但父亲确实喜欢夏天在家光膀子,不知道是否在炫耀自己的肌肉,但看到别的膀爷露出肥肥腻腻的上身,我还是觉得父亲最man。
大家都觉得我父亲特别有本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总有人到我家托我父亲搞“控办”买汽车。因为父亲当年是在物资局工作负责机电设备,所以这些小事属于他们的工作范畴,自然不再话下。因为我家住在郊区,那个时候也没有什么“八项规定”,父亲又常常早出晚归顾不上家,所以经单位局长会特批,父亲可以每天把单位的汽车开回家,这在八十年代是非常拉风的一件事,所以大家羡慕的目光都可以想像的到。再加上父亲经常去全国各地出差,所以风衣、礼帽、旅游鞋、喝咖啡等等都是京郊农村少见的,就连姥姥都跟母亲说,父亲一辈子值了,好吃的都吃过,好地方都去过。不过和现在的人们相比,父亲的这些就不值得一提了。
其实父亲是个苦孩子出身,他一生的遗憾就是不知道自己是谁家的孩子。奶奶在旗,年轻的时候抽烟喝酒很时尚,不知怎么一直都不生养,直到26岁才抱养了父亲,父亲在他养父去世之前就知道了这段身世。但奶奶至死都不说到底父亲从何处抱来的,只断断续续地听说,抱养父亲花了四十块大洋。
养父去世以后奶奶想改嫁,父亲的思想还是封建保守的,总觉得凭自己的本事养活的了母亲,然而奶奶去意已决,就把家里的东西收拾了一部分就走了,空留下家徒四壁的父亲。为此娘俩据说还走上法庭脱离母子关系。直到我出生以后,在母亲的劝说下父亲才母子重新相认,此是后话。
父亲很仗义。当年的房子都是房管所统一管。有一个大姐家住房紧张,想用一间稍大一些的房子换两间,父亲二话没说就同意了,这样父亲就从老君堂胡同搬到了史家胡同。父亲太穷了,以至于当年都找不到对象,好在当年是讲出身论成分的年代,母亲就想找个出身好的城里人,在堂姐的介绍下父亲和母亲成了家,据说结婚的时候父亲用的是自行车,穿的是母亲改的裤子,屋里摆的家具是信托商店的二手货。母亲和父亲一起生活在城里边,虽然没有工作,但生活也说的过去,就这样我出生了,每天父亲都会骑车带着我逛公园,遛弯儿。给我买好吃的,新衣服。母亲说我小时候特别乖还漂亮,所以父亲最大的幸福就是抱着我在朋友当中炫耀。后来父亲从街道工厂借调到区物资局,工作生活逐渐稳定。
父亲很雷锋。由于手中小有权力,别人托办的事项他都尽力而为。有的时候给人家办事,人家过来送礼,有一次是一箱子香油,父亲死活不要,是在拗不过去,父亲就留了一瓶,还让母亲把家里的半箱子粉丝送给人家。事后母亲没少唠叨他,收礼还有倒贴的。父亲单位的局长老家也在易县,父亲去的时候就会给他大表哥塞些钱,等父亲准备开车回京的时候,大表哥早就坐在村头的路上,准备好了粉条等特产让父亲拿回家,每次提起这事,父亲总是特别感动。只是当年没机会和父亲一起回西陵,现在就更陌生了。
父亲很耿直。单位有一次在工作中被骗走了100多万元,因为涉及主要领导的决策问题,大家都三缄其口,只有父亲在局领导会上提出让领导承担责任,这可捅了马蜂窝,这位领导多次排挤父亲,父亲拍案而起。后来父亲的工作就变成了储运公司的经理,结果他任职期间既不着火也不丢东西,再后来又被调整成三产,其实就是一个空壳公司,盈利的部分贴补退休的干部职工,父亲也运营的很好,但退休干部谁拿多了谁拿少了总是不平衡。领导非让父亲单独承包公司,而且每年需要上交不匪的利润,父亲不干,想辞职,结果在已经调走的副局长夏叔叔的劝说下办了离岗待退,在家经营小饭馆,后来索性就出租房子,我家的生活照样风生水起。而父亲就提前几天过上了逍遥的退休生活。
父亲好酒,每天必喝,一瓶不够。父亲抽烟,一天两包。耳濡目染的原因,我也是从小吸二手烟,敢掫二锅头,以至于混在男人中丝毫看不出女人味儿。这不下周朋友的闺女结婚,哥几个给我发微信,嘱咐我一定过去喝酒呢!我家先生也好酒,所以亲戚们都说父亲有接班人啦!
都说一物降一物
,能教育我父亲的家里只有我。老头特犟,从不去看病,到了后来身体明显不行的时候谁说都不去医院。母亲打电话告诉我,我说今晚上我回家,您收拾好东西。下班后我赶到家里,一推门对着父亲就一句话“收拾东西跟我走。”父亲看看我,乖乖地穿好衣服上了车,到了医院就下了病重通知书。
父亲为什么听我的话呢?因为他的思维和很多人都不在一个频道上,有的时候只是蹦出的一个词,其实是有很多背后的原因的,而别人就会云里雾里,我就能准确了解他背后的原因和动机。在这点上,我和父亲是一样的,大脑极度活跃,能很快梳理出纷繁复杂关系中的联系。这也是哲学中的“透过现象看本质”,也是古语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只是很多人都活的过于浅表,看不懂我们罢了。
父亲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老了以后,我不再崇拜父亲了,我认为他没有抓住人生的好多机遇。我认为“顾虑重重”是他致命的弱点,做事前怕狼后怕虎,不敢折腾怎么能有成就呢!他老觉得别人不成自己又不干,这难道不是眼高手低,在这一点上我比父亲强一点,所以很多人都说我“干什么都行,最不适合干的就是教育。”对于我的批判,父亲虽然认可,但也不愿意我瞎折腾,他说“女孩子,当个老师挺好的”。
父亲的朋友有大学老师,有政府官员,有普通工人,也有郊野村民……
父亲很聪明,俞平伯先生的女儿曾经是他小学老师,他很后悔当初没有好好读书。
父亲走了十年,他的遗像从客厅也搬到了北屋。女儿前些日子住在姥姥家,晚上睡在北屋,她奇怪地告诉我“要是看到别人家有遗像她都会害怕,可是在姥姥家没有这种感觉,睡在有姥爷遗像的房间,出奇的踏实安稳”。我说“姥爷保佑我们呢!”是的,如果父亲在天有灵,一定会尽全力让我们的生活平安幸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