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问津》品书香 借小隐看民国
(2018-01-31 14:31:37)读《问津》品书香
借小隐看民国
近些年民国文化研究热潮不断,但真正走进历史,踏实研究民国文化的学者确是凤毛麟角,而在这之中,把民国中被忽略的文人雅士在历史的长河中给予客观还原的就少之更少。天津文史学者侯福志就是这样一位潜心做学问的学者,近日他在《问津》第53期所推出的专著《王小隐其人其事》,就把著名的民国报人王小隐进行了客观的历史还原,让我们有机会从另外的视角看民国学者,解读民国文化。
侯福志先生的研究多角度考据,更加客观真实。如关于王小隐在天津的住址,作者通过史料考据1928年10月王小隐迁往黄家花园的福顺里。在这一考据过程中,作者发现1928年10月17日在报刊《搬家热》一文载:忆婉庐主,迁其居于不出墙子河沿之福顺里三十五号。作者又发现此文内容有误,在第二天的同一报纸上,王小隐作为报纸编辑发表声明:本来租赁而居,筑室尚在道谋,不必预为鳃鳃也。再则鄙人新居系英租界黄家花园福顺里三十三号,前报误三为五,特再宣传一下。作者找到通过王小隐自己亲自矫正的家庭住址可信度就更强。
二、社会名流,才华横溢,展现王小隐成就
中国传统文化总是强调“一失足成千古恨”,纵然王小隐在日伪时期因一念之差成为日伪的宣传工具,我们也不应该把他生平贡献全部抹杀。都说人以群分,从王小隐交游的朋友可以看出王小隐当年的社会地位。在《王小隐其人其事》中记载,王小隐结交了海内外许多名士,他是张汉卿将军的贵宾,是吴秋尘和徐凌影的老师,朋友圈中有叶庸方、方地山、刘云若、徐一士、赵元任、袁寒云等,与津门耆宿严范孙先生有过交集,提携过画家赵松声,等等。
王小隐不但是一位著名的报人,他的诗词底蕴也十分深厚。其在《北洋画报》中的诗作有数十首,里边有送别诗、咏物诗、抒情诗、怀人诗、纪事诗,他的旧体诗创作十分老道。其中他的一首送别诗《悼回头望月》(1930年6月):名驹不共铁枪老,劫历虫沙尽可哀。只竟雄心容未死,为谁市骨到金台。(回顾望初屈身于张宗昌,再历主白崇禧,今则老死黄金台畔。两辱不逢,虚名自误。既痛逝者,独能不自念也哉?)读到此处,大有一语成谶的味道。
王小隐是高级票友,戏迷,更是一位资深的戏曲理论家。他的研究涉猎的戏曲种类很多,他不但爱听戏,而且能够有高屋建瓴的评论,与多位戏剧名媛孙菊仙、金惠君、章遏云有过往来,甚至他的第二位夫人陈文娣也可以算是颇有些名气的时代名伶,刘云若《春水红霞》主人公文绯雪就是以她为原型。
三、懦弱愚孝,苟且偷安,造就王小隐悲剧
我们从侯福志先生的研究中不难看到,王小隐是一位性情中人。他怀念亡妻,自命为“忆婉庐主”,他把自己丰富的性格和爱好融入到了对诗文和书画之中,他喜欢戏剧,热爱交友,充分展现了一个多才多艺的文人雅士。但是,王小隐的性格中又有致命的缺点,就是太过懦弱愚孝。如,他非常爱自己的妻子高婉闺,但是对于母亲将妻子折磨致死却没有能尽作为丈夫的能力保护,甚至不敢在明处悲哀,文字上流露不少,他受过旧礼教的洗礼,对父母不敢有一点怨怼,只是忆婉,在忆婉中寄托他的沉痛。
正是由于王小隐柔弱顺从的性格和作为性情中人的敏感,导致他对很多事情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却无力改变,只能在环境中压抑自己的性格。他好酒能饮,然酒后并没有做出什么惊人的壮举,不过是牢骚满腹,呕吐不止,遂使他“能饮之名从此休矣。”
王小隐的性格弱点也是造成他人生悲剧的重要原因。“七七事变”后,日本人需要社会名流代言,他被逼着入了伪组织的新民会,当时以他学问,分析的很清楚,不从召则祸在眼前,从之祸在日后。且腼颜事仇,更为不忍也不屑。但一个懦弱的文人,终于怕死而就了樊笼。他挂了名义,一言不发,改名王梓生,更可见出不愿糟蹋他那二十多年的令名。没想到,就是改名后也被自己的学生吴秋尘大加宣传证明王梓生就是王小隐。苟且偷安,王小隐是苦闷和矛盾的,他从来都习惯了逆来顺受,从没有想通过抗争改变什么,终究为自己的人生悲剧埋下了伏笔。
《王小隐其人其事》中还记载了他的很多作为,如天津的市花芍药最早起源于他的倡议,他对运河、天后宫、海光寺、西沽等都有深厚的渊源。作者所述的林林总总都可以凭着历史的痕迹找出诸多的线索,这样的研究让我们把影子一般的王小隐,像描摹画像一般还原,使这位文化学者又生动地站在了我们的面前。
作者侯福志先生对王小隐的研究不足三万字,薄薄的著作却是无数历史遗珍的连缀成篇,再加上他自己对王小隐的深入解读,是研究的成果更是心血的凝聚,然而这只是民国文化研究的沧海一粟,在于让我们通过一个历史上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分析,看到历史的本来面目,意义何其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