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寄畅园:咏史咏怀咏山水

(2024-02-29 12:28:46)
寄畅园: 咏史咏怀咏山水
轻尝慢品

寄畅园:咏史咏怀咏山水



    早就听闻南京的瞻园、苏州的留园、拙政园、无锡的寄畅园是江南四大名园,  苏州的园子名气大, 南京的园子方便去, 所以去过多次,  唯独没去过无锡寄畅园。

    寄畅园位处惠山古镇, 每每走到古镇的秦园路, 看到寄畅园大门紧闭, 以为是在修缮, 因而又多次错过。前一阵子去惠山古镇, 在服务区拿了一张导览图, 才知道: 秦园路上寄畅园东门是一个不开的侧门,  寄畅园的正门在文物古迹区内, 这个区域是惠山古镇的核心和精华所在。天下第二泉、惠山古寺、陆子祠、华孝子祠、愚公谷等都在这个区域。门票省不得, 否则就无缘核心与精华。

    初逛了一遍园子后, 查阅资料时, 仿佛倾听到寄畅园在咏史、咏怀、咏山水。

    寄畅园属于山麓别墅类型的园林。叠山理水——挖地得水域, 用所挖泥土或石块堆叠成山, 几乎是江南造园的不二之法。而寄畅园处惠山东麓山谷, 又有天下第二泉泉流为水系,叠山, 依惠山余脉之势, 凿池, 以泉水为源。它有浑然似天成的山,叮咚作响的水。水闻山鸣, 山听水吟, 一幅袖珍而灵动的山水画, 铺展在园子里。那是寄畅园与其他名园的不同之处, 难怪康熙在游园时要御书“山色溪光”。

    寄畅园蕴涵锡惠之景和一个家族兴衰之境, 其建园、修园、传园、扩园、守园、捐园的曲折过程, 是一篇耐读的诗文。

    寄畅园又叫秦园,是个一直没有易主、改姓的园子,它的乳名叫“凤谷行窝”。这“窝”是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秦观的第17代孙秦金, 于明正德年间(1520年), 购惠山寺的僧舍后, 依惠山余脉垒山, 引二泉水流凿池,移种花木,营建屋隅,成为私园。

   
寄畅园:咏史咏怀咏山水

    秦观是江苏扬州高邮人, 而后人秦金则是江苏无锡人了。他进士出生, 历任河南提学副使,湖广巡抚等职。明嘉靖初年,以争“大礼”忤逆了帝旨,  自请归乡。后东山再起又任南京兵部尚书。他仕途虽有起落, 但在封建专制日益严酷的明代, 结局还不算坏。建园主要是为安度晚年, 选惠山山谷建园算是很有眼光, 这块地被后人赞为古代园林“相地”中品味最高的山林地。

    “凤谷行窝”一名中,  凤与谷含人与地的信息, 秦金号凤山, 谷是指惠山谷。“行窝”一看便知是指别墅, 但不是行宫, 行宫是皇帝京城以外的宫, 窝则是老百姓对自家的俗称抑或爱称。这个名字富有意趣、野趣,  可见主人天真而有玩性。秦金在此的身心状态如何?  有诗为证:

                                      《风谷行窝》秦金

               名山投老住,卜筑有行窝。曲涧盘幽石,长松育碧萝。
               峰高看鸟渡,径僻少人过。清梦泉声里,何缘听玉珂。

    秦金建园的四十年后(1560年), 其族侄秦瀚及其子秦梁重修园子,改园名为“凤谷山庄”, 园子大了, 自然窝不住了。清康熙初年,秦金侄孙秦燿即秦梁之子, 取王羲之 “寄畅山水之阴” 句, 将“凤谷山庄”改名为寄畅园。到秦燿手上, 园子又经过一番修整, 扩建有20余景, 他为园中每一景都题诗一首, 以咏物抒怀。他奠定的园子格局, 让人寄予于中, 身心畅然。
                                      
    秦燿也是进士出生, 科举会试时, 考官是张居正。他也官至湖广巡抚, 明万历19年(1591年), 因开仓赈济灾民蒙冤革职。被革职后, 追求隐逸之趣, 常常在园子中的“知鱼槛”中凭栏观鱼, 并写诗: “槛外秋水足, 策策复堂堂; 焉知我非鱼, 此乐思蒙庄。” 秦燿还是明东林党人, 寄畅园也是东林党人寄情抒怀之地。有东林党领袖高攀龙的诗为证:

《寄畅园诗》 高攀龙

春风蔼然至, 另我思山中。选胜入名园, 幽情浩无穷。
回廊南北连, 阿阁东西通。曲池泄清泉, 高岗面崇峰。

    到了清康熙初年, 秦燿曾孙秦德藻再次改筑寄畅园,使园景更胜。康熙六下江南, 六次造访寄畅园, 寄畅园名声远播。写过《板桥杂记》的清代著名作家余怀, 在他写的《寄畅园闻歌记》中, 记载了园内上演昆曲的胜景。寄畅园进入鼎盛时期。

   清雍正年间,秦德藻长孙秦道然身处胤禛(雍正)、胤禟的皇位争夺战中, 因他是胤禟的王府总管, 受株连入狱,寄畅园被没收充公。清乾隆元年(1736年),秦道然第三子, 秦观第26代孙秦蕙田殿试中探花,上《陈情表》为其父鸣冤,乾隆被感动, 秦道然获释,寄畅园被发还。经过一番重修整, 寄畅园进入新的鼎盛时期。乾隆六下江南, 七到寄畅园。清乾隆十一年,秦氏族人商议: “惟是园亭究属游观之地,必须建立家祠,始可永垂不朽”,于是将寄畅园内的嘉树堂改为“双孝祠”,让整个寄畅园成为祠堂产业,名“孝园”。1952年,秦氏后裔将园子捐献给国家,无锡市人民政府恢复寄畅园园名并进行保护性修复,历经几十年的修复, 恢复了寄畅园全盛时期的园林景观。

    寄畅园的建园、守园过程, 不仅见证着秦氏家族的兴衰, 也见证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建园者秦金倦怠于官场, 建园以寄情山水, 这几乎是中国文人建园的共同情愫。秦氏家族几个重要人物, 秦金以争“大礼”忤帝旨; 秦燿开仓赈济灾民蒙冤革职; 秦道然受王权争夺牵连下狱……这是许多正直而有作为的文人, 在官场的宿命。封建帝制的不可理喻, 为帝制服务如履薄冰, 身家性命以及财产, 不仅得不到保护, 还随时会被剥夺。

    有鉴于此, 秦氏在家族盛时, 于寄畅园中设祠堂。封建体制对私产不尊重, 人们不得已另辟蹊径自我保护。《红楼梦》中的秦可卿, 临死前托梦给王熙凤, 也是要提醒凤姐在祖坟附近多置办田产,同时将私塾也设在附近,万一将来获罪,祭祀产业不会被抄没,子孙可以在此读书务农,有个退路。这与秦家的做法思路相同。这样看来, 惠山古镇许多祠堂建在私家园林中, 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秦家后代把园子献给国家, 是对人民政府的信任。人民政府不仅恢复了寄畅园名, 还恢复和光大了园林盛景, 让普通民众也能寄畅于中。

    如今, 寄畅园中的“双孝祠”已经从园中迁出, 嘉树堂的面貌得以恢复。双孝祠改建在秦园路上寄畅园东门的对面。


   
寄畅园:咏史咏怀咏山水

    对秦家捐献园子的做法, 一般的理解是: 秦家识时务, 知道在人民当家做主, 国家实行公有制的新时代, 凭一家之力无以维护好寄畅园, 与其任之颓败, 不如交给人民。如今, 寄畅园虽不属于秦家私产, 但秦氏后人看到寄畅园如今的容颜, 也会欣慰无比。

    我还有一个牵强附会的理解: 秦氏后人深得先祖秦观的遗风遗韵。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 第一次见到苏轼, 就表达了“我独不愿万户侯。”的心志。他是无比深情的婉约词人。《鹊桥仙》中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且在朝朝暮暮。” 写出了他对爱情的辩证认知。其实人和山水之情的久长时, 也不在朝朝暮暮, 而在心心相印。园子不是自己的, 不能与园中的山水、屋隅朝朝暮暮了, 但只要有那情致, 想到许多人在其中有所寄畅,  那就是与之朝朝暮暮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