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写的小文《说说我的“花事”儿》,
说到赏梅、画梅、诵梅、写梅的一些俗事。说那些都是附庸风雅, 一点儿都不是自谦。
植物的品行品性是人赋予的, 但这赋予基于植物自身的秉性。梅花的暗香, 来自苦寒; 荷花的洁净, 出于淤泥。这一秉性,
值得人好好学习。人学了, 如果学得还不错, 就会竭力颂扬, 甚至把自然秉性拔高和放大为至高人品。这是宇宙自然安排的能量守恒和能量交换,
用现在的流行语说叫相互赋能。
如我这样普通的人,
没遇大的坎坷, 没经深的苦难, 也无远大抱负, 既不才也没奋力建树什么、成就什么,
和梅花没有能量交换的筹码, 只好附庸风雅。
附庸风雅也不错啊, 对世间的美好, 悦目赏心了,
就没有辜负大自然的馈赠。
本着这样的心态,
又走进一座梅园——位于无锡西郊浒山上的无锡梅园。这个梅园也有盛名,但因被南京梅花山遮望眼了,就不在意它了,生生把一个大家闺秀当作了小家碧玉,得罪得罪。
春寒料峭,梅还没有盛开,带着些遗憾在园中徜徉,徜着徉着,遗憾逃课,欣喜插班。花未盛放,犹抱琵琶半遮面,倒娇羞得可爱;游客稀疏,清净自在。腊梅还没有褪色,素白洁净的玉蝶梅,花如碧玉、萼如翡翠的绿萼梅,红颜淡妆的宫粉梅,胭脂滴滴的朱砂梅……三三两两地移步而来。不是闹哄哄地上,而是如走T台般缓缓地来,然后站立亮相。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境,在还有一些清寒的春色中,就成了疏影横斜舞翩跹,暗香浮动阳光中。这意境竟然也被雕刻在梅园中的一个疏影横斜廊中。
一步步走上山, 梅花的身影渐渐淡出了, 但其魂灵逐步和中国民族企业先驱, 现
代民族资本家首户的荣氏家族交融起来。
原来,
这个梅园,本是荣家的住所和私家园林, 名为“无锡荣氏梅园”。

上图左石块上刻的是百年梅园铭:民国初年,山露梅影;五湖之阳,熔铸诗魂;荣公手泽,毅仁胸襟;园以为公,垂范率真;百年布馨,绚丽如锦;跻身国保,四海播名;壮哉梅园,香雪猗猗;春光万斛,磅礴天地。(二0一二年)
铭文只落了年代,这铭文是天、地、人共书共铭,无须落具体的机构或人名。
仔细辨认上图右边拓印的“梅园记”, 字迹有些模糊,连读带猜,大意是:我(钱振锽,
荣家的友人)曾于某年的二月,来梅园观梅。山人(荣宗铨之号,此人是荣毅仁的叔叔,是钱氏的好友)对我说:可惜今年的花盛期已经过了,明年可要早点来。第二年正月我又来观梅,山人对我说:去年冰雪太盛,花还未开。我说:这园中广植四时和异域的花卉,而荣家独以梅名其园,是因梅有独立不惧之象。文人骚客们敬的是梅之品格,而非梅之花色。梅繁茂否,凋零否,都不足论。园中的诵豳堂、念劬塔、洗心泉、乐农别墅等,才是更值得观赏和品论的。天下美景多了去了,要论景,
这梅园并不是最出色的,而荣氏一族的品格和功绩,才是梅园的胜景。我这样记梅园,是我的心愿,并非是荣氏的意愿……
我按 “梅园记”
索骥:
洗心泉 :

园中有一泉眼,
荣德生先生专门为它取名“洗心泉”。石刻凿于1916年,原刻石上有题跋:“物洗则洁,心洗则清。吾濬此泉,即以是名。”落款为“乐农居士”(荣德生先生自号)。抗战胜利后,石刻已无,1996年重立,还用一堵石墙镌刻了荣德生之子荣毅仁少年时代写的作文《洗心泉记》,
文中有言:“洗心者,用以洗心中之污耳,借以寓警,非真可以泉水洗心也。”
念劬塔 :
本文题图上的那个塔叫“念劬塔”, 是梅园的标志性建筑。它建于1930年,是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为母亲石太夫人而建。
“劬”,取自《诗经小雅》: “哀哀母心,生我劬劳”。“念劬”,就是对母恩深切感念。
诵豳堂 :

1916年建成的“诵豳堂”又称“楠木厅”,为“荣氏梅园”的主体建筑。堂名取《诗经豳风》,
《豳风》记述了远古的周朝农业劳动和农民生活的状况, 以此为堂名, 是感慨农民种庄稼的艰辛。
乐农别墅 :

这梅园中还有工业文物——石磨。那是荣氏面粉厂采用了美、英钢磨后卸下的法国石磨。这石磨见证着民族工业与国际最初的接轨,荣家万分珍惜。梅园建成后,将四部石磨,置于山巅。后来这石磨的一些部分,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南京博物馆征集。1993年部分石磨移至“乐农别墅”。
上图左边的乐农别墅是很素面的。它建于1918年,因荣德生先生号“乐农”,所以该建筑名叫“乐农别墅”。此屋原是主人卧室,现为“荣氏历史陈列室”,展示荣氏一族艰苦创业、实业救国、造福桑梓的历史功绩。
和乐农别墅一样朴素的建筑还有敦厚堂:
原来的敦厚堂建于1927年。荣德生先生将山顶平整辟作网球和高尔夫球练习场,建精舍。精舍取名为“敦厚堂”,供球员、观众、游人憩息。一代民族实业家,重经济建设,重工业发展,也重教育,还重体育教育。我曾在离梅园不远的荣巷街区看到过保留完整的荣家建的“晴雨操场”,
这是一个学校的操场。无论晴天雨天,
学生都可在此锻炼身体。1991年,敦厚堂在暴雨中坍塌。2012年,梅园建园100年之际,依原貌重建。
诵豳堂、念劬塔、洗心泉、乐农别墅、敦厚堂, 与山腰和山下的梅花相关吗? 不相关的是花色,
相关的是品性。 我完全认同那篇 “梅园记” 的观点:天下美景多了去了,要论景,
眼前的荣氏梅园并不是最出色的,而荣氏一族的品格和功绩,才是这梅园的胜景。
从山上往山下走,
扑面的梅花很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