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华孝子祠与“泥人丁”

(2024-02-02 19:25:39)
华孝子祠与“泥人丁”

                                                               轻尝慢品

华孝子祠与“泥人丁”


     最近, 连续两周的周末在无锡逗留,  又去了惠山古镇。这两次的去, 又预定了以后的去。就像读一本好书, 读了一遍还想读第二遍, 还要找参考书辅助阅读。无锡正好有收留我的地儿, 给一去、二去、三去提供了方便。现在心态有变,并不介意要去多少没去过的地方。天下何其大, 穷尽一生也走不尽看不够, 倒不如去过的地方再去, 想去的地方多去。这可美其名曰为心游, 以心迹的深, 来替换足迹的广。

    第一个周末日, 从秦园路进入古镇。秦园路与宋代词人秦观有关, 秦观后人在这路的两旁建有祠堂和园子。

    秦园路口一块题为“惠山泥人”石刻上的文字吸引了我。“惠山泥人发源于惠山祠堂中, 逐渐发展为作坊式生产, 并兴盛于明清直至近现代。清代中叶, 在惠山五里长街, 上下河塘, 祠堂林立, 几乎每一家祠堂门前都有一家泥人店, 形成繁盛的泥人街。” 拙朴可爱又接地气的泥人, 居然与以慎终追远为目的古祠能扯上关系。

    走进文物古迹区, 祠堂密集且和江南园林相融。园林簇拥祠堂, 祠堂依偎园林。这些祠堂和园林根本不可能一次走完看完, 这次先走马观花一些, 只集中看一个祠堂,  反正还有下次呢。


   
华孝子祠与“泥人丁”

    从一个叫“愚公谷”的园子进去, 走着走着就看到了醒目的华孝子祠。该祠是为东晋末年的一个孝子华宝而建。住在惠山华陂的华宝, 其父华豪出征打仗前, 对年仅8岁的华宝说: 等我打完仗回来, 为你结发戴冠。其父战死了, 华宝就终身不戴冠不娶妻, 将胞弟的次子立为自己的子嗣。华宝所为, 似乎有些愚孝, 但世人对其孝道的褒扬, 倒使华氏家族有了好“风水”, 后裔有了精神气儿, 后世子孙名人辈出, 甚至有过重臣和国之重器。华孝子祠始建于唐代,  屡有废兴,  存世于今。“华孝子祠”这几个字还是元代书画大家赵孟頫题的呢。

    祠堂前的四面坊, 也称无顶亭, 是华氏宗族用于旌表忠孝节义及科考及第子孙的地方。原来亭的四面都悬挂华氏世代科举名录的匾额,建国后才被摘除。

华孝子祠与“泥人丁”

    这个四面坊及无顶亭的设计, 很有意味。亭上藻井通天, 亭中央的深井无底, 意为上不封顶, 下不保底。这是告诫子孙: 向上发展空间很大永无止境, 向下沦陷就是无底深渊。也可以理解为: 家族对子孙上不封顶, 尽其发展, 下不保底, 自食其力。这样的孝文化不封建也不腐朽。


    带着对孝文化的新认识, 脚步继续向前, 突然就看到“泥人丁”三字, 这当是一个卖泥人的地方,  进去定能一探古祠与泥人的关系。



华孝子祠与“泥人丁”

    既然叫“泥人丁”, 当是做泥人的工匠姓丁, 进去后知道这还是一个工作室。有一个师傅正埋头做泥人, 我打了招呼, 就和他叨唠了起来。他是“泥人丁”家族的第五代传人, 名叫丁国安。我问他有关泥人和祠堂的关系, 他侃侃而谈、如数家珍。原来惠山泥人还真是古祠的孩儿呢。

    惠山古祠众多, 这些祠堂要有人来管理, 这就有了祠丁——祠主的家丁。祠丁活儿不多, 报酬也不高, 就想着做点副业来打发时间和增加收入。惠山的泥土绵细而有黏性,  祠丁们就地取材,  用它捏泥人。一个看一个, 一个学一个,  渐渐成气候。明清时代,  几乎每一家祠堂门前都有一家泥人作坊和店面。

    “泥人丁”工作坊紧邻华孝子祠, 是否与该祠有干系呢? 还真有。丁国安的祖辈直至他父亲都是华家祠丁, 他自己出生于解放后, 虽不是祠丁了, 但一直为华祠工作。如今, 所有古祠堂由国家统一管理。2006年5月, 惠山泥人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丁国安被评定为非遗传承人。




华孝子祠与“泥人丁”

    老伴拍了这张我与非遗传承人的合影后, 感慨道: 长期浸淫在山水园林与祠堂文化中,  这人无比有定力有气韵。回家后, 细读丁传人的名片, 上面醒目地写着“守望”二字, 以及对守望的诠释: 守望是一种态度, 它流淌在一个家族的血脉中; 守望是仰望云天, 淡泊红尘和秉承传统……这个非遗传承人的气韵不也是古祠的气韵吗?

    在工作室中浏览丁传人的作品, 其中有许多戏剧人物和一些卡通人物作品, 但我一眼就看中了一对叫阿福、阿喜的泥娃娃, 工作人员说我有眼光, 经不住夸, 毫不犹豫地买了,  就当自己送给自己的新年吉祥物。

华孝子祠与“泥人丁”

    丁传人做的这款泥娃娃, 还到过法国, 在中法文化年, 美术、雕塑作品文化周上站过台呢。至于吗? 不就是一对泥娃娃, 咋这么风光? 回家后, 我仔细比较以前在无锡特产商店买过的一对同款泥娃娃, 那工艺水准的差距真不是一点半点的。丁传人做这对泥娃娃,  要耗费数日的时间, 要用无数道工序, 背后还要有绘画、雕塑、装潢设计等技艺。再查阅资料得知: 他从跟父亲学徒开始, 又进入泥人研究所学习, 还独立制作过卧佛, 从事过欧式建筑装潢装饰设计, 上过央视一套“国宝档案”, 央视四套“记住乡愁”等节目。2022年1月, 丁国安入选中国非遗文化,  无锡惠山泥人最具代表性传承人。

   丁传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他所有的历练, 都服务于做泥人,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路走到黑。这不也是孝文化吗? 他做传统文化、传统工艺的忠孝之子。

    “阿福、阿喜”那胖墩墩的形象和笑容可掬的神态, 征兆着国泰民安。真诚地祝福天下人的生活——月月红、天天好! 丁传人如是说。

    接地气的, 往往能通天, 大俗常常是大雅, 反之也是一样。难怪1979年邓小平第一次访美,  也将惠山泥人当作礼物送给卡特总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