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城里轶事(3)父母爱情

(2024-01-03 22:25:49)
西城里轶事(3)父母爱情
轻尝慢品

    前几年热播的电视剧《父母爱情》,这几年也一直重播着。郭涛主演的农民出生的军官江德福与梅婷主演的资本家小姐安杰, 几十年风风雨雨,磕磕绊绊,但爱情之树常青。晚年,原来的土包子喜穿丝绸睡衣,原来的洋小姐爱穿棉布睡衣。就这样,我成了你,你成了我,成来成去的是那润物无声的爱。由此我想到西城里的父母爱情。

   
有两个孩子,妹妹小名田田,大名袁田,她哥哥大名袁农,小名小农。两个生长在城市的孩子,名字又是农,又是田的,其背后有一个爱情故事。“农”与“田”的妈妈是上海大资本家的小姐,在医院做护士,而他们的爸爸是退役军人,在医院里做行政干部。跨阶级的婚恋,有阻力也有代价。“农与田”的名字,是他们的爸爸绝不忘本,保持本色的宣言;“农与田”的妈妈,长得像当时的电影明星陶玉玲,她也姓陶,人们索性就叫她陶玉玲。“高攀”工农出身的革命干部后的陶玉玲很低调,穿着十分朴实,似乎要将傍身的“珠宝”封存起来,但又将遗珠撒落到孩子身上。两个孩子的衣衫,都是海派的,是西城里的时尚风标。我外婆通过“抄袭”海派,给我山寨衣裙,给我弟弟山寨背带西装裤,我妈妈也是照田田的毛衣样式给我织毛衣的。我们小孩,不关心阶级出身,只觉得那一家人看着舒服。“农与田”的爸爸因为娶资本家小姐,一直得不到提升。比起技术干部来,行政干部的社会关系,对前途影响更大。那又怎样呢?有爱比有什么都好。中年后的“陶玉玲”,朴素而温润,那是天长日久有爱滋润和保养的样子。
     
    朱薇薇和朱廷廷的父母,在我印象中,都高高瘦瘦的,但朱父皮肤黑得像个黄土高原上的老农,朱母皮肤又白又细,像白雪公主。朱母叫唐真,出生于大地主家庭,她父亲在刚解放时被“镇压”了。那时一般的地主和资本家,大多戴一顶“帽子”,“罪大恶极”的才会被“镇压”,可见唐家的坑有多深。而朱父叫朱正荣却是红色专家,还是正宗中国红。我曾听唐真的继母夸唐真聪明有决断,事事拎得清,妹妹唐霞(继母之女)脱了鞋都跟不上她,言下之意,唐真很会谋划人生。

    《“康复”世纪行》一文中,称朱与唐为康复伉俪,文中记录:老院长朱正荣,在抗美援朝开始的两年,奔走在华东地区各康复医院,为志愿军伤员手术。1955年,正式调入镇江康复医院,领衔组建心胸外科——此为江苏省最早建立的心胸外科之一。妻子唐真在镇江康复医院,开办护士学校以来,一直在教书育人和护理管理位上。先后培养了10多批、500多名护理人员。可见,朱、唐二人是在康复医院结识的,他们志同又道合成就着事业,并非如传言所说有什么小九九。这对事业型夫妇,能白头偕老,爱情的力量是不可小觑的。

    当然,不是所有这样的结合,都能走到最后的。咪咪的父母就中道分手了。咪咪大名叫马洁若,和我很投缘,我们玩得很好。她喊我小名的那声音,我到现在都能历历在耳边还原出来。咪咪妈妈叫邹曼琳,是当时医院著名的外科医生,咪咪爸爸“老马”是福建人,是个革命干部。那个躁动的夏天的某一日,她家门口贴满了大字报,大字报的内容,有的揭发皱曼琳是国民党大将的女儿,那个大将父亲随国军逃到了台湾;有的揭发咪咪妈妈和咪咪爸爸结婚是个阴谋,是要腐蚀革命干部,甚至说皱曼琳是潜伏的国民党特务;有的说,皱曼琳早就背叛老马了……咪咪爸妈究竟是怎么认识和结合的,我们不知道,大字报那些事,也是没鼻子眼睛的。但70年代,他们分手了。


西城里轶事(3)父母爱情

    上面这张老照片上有安娜的父母。

    安娜和我同年,她还有一个妹妹叫丽娜。安娜的妈妈叫许筱馥,比我母亲年长10多岁,我母亲一直称她为许护士长或许老师。她是原基督医院的护士,顺理成章又成为康复医院的护士。她有窈窕的身材,从背面看,绝对是美人胚子。可是只要一转脸,白白的皮肤上,坑坑洼洼的,一看就知得过天花,因此爱情荒凉,直到遇见安娜的爸爸老吴。老吴是抗美援朝的伤残军人,我记得他头是歪的,还点个不停。老吴在当时的康复六院八病区治疗养伤,许良馥是这个病区的护士长。在长时间的医护与病员兼修养员(病好后继续留院修养)的互动中,两人有了感情,然后结为夫妇。安娜爸爸出院后被安排到一个残疾人工厂做领导。两个孩子跟妈妈姓许,大名就叫许安娜、许丽娜。后来,觉得这名字太西化,不革命,于是改名为许红、许星。照片上的八区,后来就是八病区,许护士长一直在那里工作到退休,我母亲也在这个病区工作过。别看安娜的爸妈有伤或病的后遗症,但心不伤病。姐妹俩是在温馨的家庭长大的,个性都很好。许星爸爸先于她妈妈去了另一个世界,许星结婚后一直和妈妈住在一起。许星的丈夫,还做过我先生的MBA学员,他在岳母工作过的医院做中层管理,参与过院志的编写。不知他编写康复医院那段院史时,是否能感应到岳父母的爱情。

    西城里有一个比我大10多岁的姐姐叫黎莉,我与她没什么交往,但知道黎姐之母是医院著名的心内科主任医生。70年代,出了一个闻名全国的反师道尊严的“小英雄”,当时大家传说黎姐是“小英雄”的小姨。黎姐和“小英雄”之母是同父异母的姐妹。黎姐之母和“小英雄”的外婆,是“小英雄”外公的娥皇与女英。那是一个留有旧时代印迹的婚恋模式,还是尧舜开创的。尧十分欣赏舜,把自己的名叫娥皇和女英的两个女儿,同时嫁给舜,不分妻妾,名位同等。这种模式在旧时代主要在上层社会有存留。不同于妻妾制,娥皇女英基本都是姐妹,而且自愿共有一夫。有的是家长看中了特别出色的佳婿,优质资源家庭共享;有的是姐妹同爱一人,姐妹之间不想争得你死我活。黎姐之母,当是因爱而成娥皇或女英的。她是知识女性,医学专家,不至于屈从于什么,在《“康复”世纪行》一文中有对她的医学成就的记载。解放后,新婚姻发颁布,明确了一夫一妻制,原有关系都要理顺归于一夫一妻,一般是谋生能力较强的一个,把丈夫留给姐或妹,自己独立出去,有的从此独生,有的另组家庭。黎姐之母,是带着黎姐另组家庭的。如果不是“小英雄”出头,我们都不知当时的黎父非黎姐生父。

    除了以上的特别标本,父母爱情,也不乏基本款式。

    西城里原是个封闭的里弄,我家住的那小杂院与仙鹤巷有一墙之隔。上世纪60年代后期,这墙拆除了。市政府在仙鹤巷紧靠我们小杂院的地方,盖了一幢住宅楼,分配给了好几个单位,医院也分配到几间。因为房子新质量好,医院当然要将之分配给高端人士。小儿科倪玉茹主任医生,就搬到了这里,与我们共有一个院子。

    听说,倪玉茹父亲是一个进步又开明的乡绅,一直支持革命,还做过江南一个著名中学的校长。倪玉茹给孩子诊病,那眼光、那语调、那手指,似乎全都被注入过柔润剂,简直就是做小儿科医生的天选之人。

    倪玉茹比我母亲小几岁,丈夫是科技人员。两人自由恋爱,感情甚好。但丈夫在外地工作,长期两地分居,感情被距离离间,丈夫疑似有了外遇。为了留住人才,医院做工作,把她丈夫从外地调回镇江。两人本就有感情地气,朝朝暮暮了,感情迅速升温。两人恩爱地出演一幕幕言情剧,看得我们心都酥酥的。他们爱的结晶:一个小名叫圆圆,大名叫陈媛的女孩来到世上。圆圆比她哥哥民民小了近10岁。民民,性格内向又敏感,父母的感情危机,让他受重伤,那伤再也没好。而孕育生长于父母爱情佳期的圆圆,活泼可爱又聪慧。她一路考镇江一中,名牌大学,妥妥的是学霸和上天的宠儿。后来,倪玉茹夫妇知道亏欠民民太多,很努力地连本带息来偿还,但民民的情感账户存不住爱的信息了。

    我从民民、圆圆身上看到:父母爱情,对于孩子,如同庄稼生长的土壤,但父母爱情又是可遇不可求的!无论时代留给人们什么印记,爱的印记最深刻!最珍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