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六一儿童年轻幼稚心理成熟心理健康心理专家心理咨询杂谈 |
分类: 心情日记 |
想过六一儿童节,这种心态是年轻还是幼稚?
童话故事里,有一个叫做“彼得·潘”的人物,他一直生活在梦幻里,永远也不想长大。现实世界中,也有这样一类拒绝长大的人,他们优柔寡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渴望被人接受又害怕被人拒绝,喜欢永远被别人当作孩子,喜欢依赖,喜欢永远没有压力和责任的生活氛围,希望别人能去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同时又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而又自恋。
由于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的竟争及压力越来越大,现代人面临很多的选择及决定,而做选择及决定是需要承担责任及后果的。所以一些人为了回避责任及自己不愿意见到的后果,而选择永远做个孩子。因为,只有孩子是可以不用承担责任及随心所欲的。
我有一个咨客继续念硕士的原因是工作不好找,周围的人不好相处,他觉得还是在象牙塔里呆着比较安逸,不用考虑太多的人情世故。这是一种回避心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一种社会适应不良的表现。
这类人一般表现为:情绪化、任性,难以自我克制。一旦事情不按照自己所设想的发展,就容易发脾气,而不考虑后果;依赖他人,生活自理能力差,不能独立生活,总是需要别人照顾自己;不敢承担责任,逃避诸如父亲、母亲这样的社会角色,迟迟不敢结婚或者不能拥有固定的人生伴侣,也容易频繁更换工作;自我中心,自私,不知道主动关心别人,而把别人对自己的关心视为理所当然;难以适应社会或者总感觉被社会拒绝,容易遭受挫折,进而引发情绪混乱。
“彼得·潘综合征”的形成,与原生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密切相关。在过分保护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形成了依赖的行为模式,习惯于让别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然而,随着年岁增长,心理上的独立和分化愿望会逐渐浮现出来。这种愿望可能促使他们产生“独立”和“自由”的想法,但长期以来的保护却早已剥夺了他们摆脱依赖、独立行事的勇气。因为害怕,所以他们不敢承担自己的责任,逃避压力和竞争,他们有许多幻想,但却没有力量将幻想变做真实,永远生活在别人建构的世界中。
偶尔变得幼稚是暂时回避压力、挫折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它可以避免过大的心理冲击,短时间内维持心理平衡。但是这种功能只是短期的,如果长期以一种幻想、依赖、等待的方式来应对压力及挫折,就会导致社会适应低下,人际关系不良,从而引起更大的内心困扰及心理冲突。
当我们能走出自恋的中心,更多的去关怀、帮助周围的人,承担起责任,能享受孤独,才是心理成熟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