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研究》第二讲 杜甫的人生经历和性格
(2010-01-26 12:22:51)
标签:
文化 |
分类: 杜甫研究 |
第二讲
一、杜甫的人生经历
1.幼年与少年时期
(1)杜甫生于公元712年(唐玄宗先天元年)。在他出生后几年,母亲去世。他曾经有一个时期被寄养在洛阳的姑母家。幸运的是,这位姑母是一个事事都舍己为人、无私心的女子。她用自己的温情、爱心护养着杜甫。一次,杜甫与姑母的儿子同时患了时疫,姑母耐心地照顾他们,每次都是先照顾杜甫,再照顾自己的儿子。最后杜甫痊愈了,而姑母的儿子却病重而死。他长大后,人们把这件事告诉他,对他的心灵产生了巨大的震动。这件事使杜甫更加地敬爱他的姑母,也使他在心底埋下了仁爱、爱人的种子。
(2)好学聪敏:杜甫的幼年大多时间是在洛阳度过的。洛阳是唐朝的第二首都,是文化、政治、经济的中心。所以他从小就沐浴在这样一个文化氛围很浓的环境中,使他打开了眼界。杜甫启蒙很早,他六岁开始接受教育,七岁开始学诗,并作有咏凤凰诗一首,九岁开始学书法,并逐渐培养了一定的艺术修养。年十四五岁时,他就已被洛阳当地的名士、前辈所器重,并时常参加各种集会,出入岐王李范与玄宗宠臣崔涤(九)的邸宅。这一段人生经历使他终生难忘,晚年所作《江南逢李龟年》一诗正是对这一段时光的回忆与对人生的慨叹。
(3)研修儒学:上一讲我们已经介绍,杜甫的家庭是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继承先祖的遗德“奉儒守官,不坠素业”是这个家族的传统。所以,幼年时期的杜甫即开始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并开始研修儒学,虽然后来杜甫也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但始终没有偏离秉儒而行的宗旨。
2.青年时期
(1)裘马清狂:杜甫从他20岁(731年)起到他29岁(742年),这期间先后用了10年时间做过两次长期的漫游,其所到区域北到齐赵,南极吴越。这十年,使杜甫进一步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结交了很多朋友(特别是与李白、高适的梁宋之游)。更重要的是:使他的爱国之情变得更加强烈,为后来的人生走向打下了基础。杜甫漫游的十年,正是唐帝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也是他家境较好的时期,所以他得以无忧无虑地去体味盛世的滋味,去观览大好的河山。因此他后来回忆这一段时光时说:“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
(2)困居长安:公元746—755年(玄宗天宝5—14年)正是杜甫35—44岁时,我们的诗人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志向来到长安求仕。当时的唐帝国,已经呈现出衰败的征兆:玄宗的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权臣李林甫、杨国忠等的蒙蔽圣聪、结党营私;边将的冒功请赏;社会的贫富悬殊等等这些都在预示着帝国将要走向衰败的深渊。747年,唐玄宗下诏征选文学艺术上有一技之长的人才,但李林甫嫉恨这些人,怕他们评议朝政,对其不利,于是他施展阴谋让这次应考的人无一及第,然后向玄宗报告说,之所以无人及第,这正证明了大唐盛世,民间没有余贤。当时杜甫就在这些应考者中,他被无情地夺去了一次最好的出仕机会。于是他只好呆在长安再等机会。但没想到这一呆就是十年。这期间他为求仕曾上过三篇《大礼赋》,又进过《封西岳赋》、《鵰(diāo)赋》,并且又求过多位权臣显贵以求向玄宗自荐或推荐。但这些努力都以无果而终。同时,生活上也日益贫困,衣食无着,身染重病,使杜甫身陷困境,以致靠乞讨为生。他在诗中都记录下了这些苦楚的遭遇。不但如此,也使杜甫开始重新认识现实、认识社会,他开始站在社会底层来看那个表面上一派升平气象的社会,他没看到那些虚假的繁荣,他看到了社会的黑暗与民生的苦难。他的诗中开始有了揭露与批判,还包含着对国家境况的隐忧![相关作品:《病后过王倚饮赠歌》、《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投简咸华两县诸子》、《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兵车行》等]
755年,也许是杜甫写给左丞相韦见素的诗(《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起到了作用,他被任命为河西县尉。但因为县尉的职责是需要向上拜迎奉承,对下鞭打逼骂的,这对一个有良心、有文人义气的诗人来讲是最难以忍受的官职(参见高适《封丘作》,适曾为封丘尉,对其生活有描写。高杜在长安重逢时当有交流。),于是杜甫拒绝了任命,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职位是正八品下。
3.中晚年
(1)陷贼与出逃:公元755年11月安史之乱爆发。756年6月潼关失守,关内震动,人民流亡。杜甫与家眷在流亡过程中分散。756年8月当他要出芦子关去投奔在灵武即位的肃宗李亨时,在路上被叛军抓获,送回沦陷的长安。在那里他看到的是繁华尽失,疮痍遍地,胡虏横行,人民遭难。于是他感到无限伤痛。他慨叹国事,忧心国家又思念远方的妻儿。于是写下了《春望》、《月夜》等诗。终于在757年有了机会。叛军内部发生了政变,安庆绪谋杀了其父安禄山,京洛一带局势有所松动;另外肃宗李亨又南迁凤翔,于是杜甫在友人的帮助下寻机逃出了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逃到了凤翔。[相关作品:《自京窜至凤翔喜达行在所》二、三]
(2)为官与离朝:杜甫到达凤翔时,已是衣袖残破,两肘外露,穿着两只麻鞋,令人惨不忍睹。他拜见肃宗时,君臣相见,感慨至极。肃宗即封杜甫为左拾遗(从八品上)。但杜甫当此官仅三个月,就因上书营救宰相房琯(guǎn),言词激烈而得罪肃宗,几获罪责,终因张镐等人营救才幸免于难。于是肃宗下诏让杜甫回家探亲,实质上是把杜甫赶出了朝廷。从此杜甫也就再也没有真正为官的记录了。
(3)避难蜀中:安史之乱后期,中原战乱不息,西南的吐蕃又趁虚而入,人民为避战乱四处流亡。杜甫一家也加入了这一队伍。但与其他流亡者不同的是,杜甫是诗人,更是个爱国的诗人。他在流亡途中时刻关心国家大事,了解民生疾苦,为国家、为人民写下了多篇作品,例如:《三吏》、《三别》、《秦州杂诗》(之五)等。公元759年杜甫一家到达成都(四川成为当时全国相对平静的地区)。他们先住在西郊外浣花溪寺里,后在浣花溪边开荒造屋,筑起一座不算十分坚固的草堂。这一切都是靠亲友的帮助来完成的。760年、761年杜甫的两位老朋友高适、严武先后督蜀,又给了他很多资助,使他在蜀中过了几年安定、平静的生活。这一时期的创作主要以写草堂生活和关注国事为主,例如:《堂成》、《蜀相》、《水槛遣心》、《奉送严公入朝十韵》等。
(4)漂泊西南:蜀中的生活以严武病死任上作结。杜甫又开始了流亡生活。这期间杜甫先后到过夔州、荆州、荆南、公安、衡阳、长沙、衡州、潭州。在此过程中,诗人写下了大量作品,其中有回忆往昔之作、关心国运之作、反映民生之作,亦有记录所经之处风土人情之作,可谓内容丰富,众体兼备,情感深郁,造诣高超。[相关作品:《登高》、《旅夜书怀》、《诸将》(五首)、《秋兴》(八首)、《登岳阳楼》等]
(5)病逝舟中:公元770年,唐代宗大历五年冬,杜甫一家坐船由长沙出发打算经洞庭湖去岳阳,然后预备沿汉水回长安。但此时的诗人已是贫病交加。也许是自知之明,也许是冥冥中的感应,诗人强卧舟中写下了一首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这首诗成了诗人的绝笔之作。不久,杜甫就在湘江上的舟中死去,享年59岁。更可悲的是当时她的家人无力安葬诗人,只得暂把灵柩停于岳州,直到43年后,公元813年才由他的孙子杜嗣业历尽周折从岳州把杜甫的遗体搬运到偃师,移葬在首阳山下,在杜预墓的附近,杜审言墓的旁边。杜嗣业搬灵过荆州时遇到元稹,元稹给杜甫写了一篇墓志铭,他说,自有诗人以来,没有像杜甫这样伟大的。
二、杜甫的性格特征
综上所述诗人一生的经历,我们可以总结归纳出他的性格特征的一个概貌:
1.首先他秉儒持正,怀仁爱之心,坚毅之志,忠君之思;
2.其次他善良朴实、温和谦厚;
3.再次他追慕功名,爱国爱民,但亦有封建文人的愚忠思想。
关键的是,我们今天的人们在研究杜甫诗应从其性格思想中吸取、继承积极优秀的成分,扬弃消极、有局限的内容,客观地评价杜甫,批判地继承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