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研究》第一讲 杜甫家世及生活时代介绍
(2010-01-26 12:19:48)
标签:
文化 |
分类: 杜甫研究 |
第一讲
一、杜甫的家世
杜甫是我国八世纪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是晋代名将杜预(公元222—284)的第13代孙。杜预是京兆杜陵人,其少子杜耽做过凉州(今甘肃武威)刺史。杜耽孙杜逊在东晋初南迁至襄阳,任魏兴(今陕西安康西北)太守,他就是襄阳杜氏的始祖。杜逊之子叫乾光,其玄孙杜叔毗(pí)做过北周(南北朝时期)硖(xiá)州(今湖北宜昌西北)刺史。叔毗子鱼石在隋朝做过获嘉(今河南省)县令。杜鱼石生子依艺,依艺做过巩县令(今河南巩县),迁居巩县。依艺子叫杜审言,就是杜甫的祖父,为唐代膳部员外郎,其子名闲,即杜甫之父,做过奉天(今陕西乾县)县令。由以上对杜氏家族从西晋至唐400余年的世系介绍,我们很容易看到——杜氏家族是一个有着悠久传统的官僚大家族,也就是说,杜甫出身于一个历史悠久、传统深厚的官僚家庭。这样的家庭在封建社会享有很多特权,例如:家有田产却不必纳税缴租;家中男丁也不必服兵役;与名门士族通婚等。从家族传统上讲,杜甫的家族累世遵守儒家礼教,专职为官辅助帝王。虽然到杜甫出生后其家庭的声势已渐渐衰落,但仍是乡党之中的名门大户。正因为这样的家庭背景,所以也就给杜甫的思想中烙下了极深刻的“奉儒守官”思想。特别是他家族中的两辈先人对他的影响极大:一是他的13世祖杜预。杜预多才善战,武能统领三军,精通谋略,灭吴建功,为西晋统一天下做出重大贡献。当时江南就有:“以计代战一当万”的歌谣称颂他。文则精通法律、经济、天算、工程,又是《左传》的研究者,他的《春秋左氏传注》被后人列为儒家十三经注疏之一。于是在杜甫的心目中,杜预就是一个实现了古代文人士大夫最高理想追求——“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的完美偶像。他以杜预是他的先祖而光荣,他努力向杜预学习,追求自己的仕功。再就是他的祖父杜审言。从他那里,杜甫又继承了一个新的家风——诗。杜审言少年即有才名,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其诗歌创作与宋之问、沈佺(quán)期齐名,他们共同被认为是五言诗形式的奠定者,对诗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杜甫深以此为自豪。他曾骄傲地说:“吾祖诗冠古”(《赠蜀僧闾丘师兄》),而且他还告诫自己的儿子:“诗是吾家事”(《宗武生日》)。
2.杜甫的母家(外祖家)
杜甫的母亲出身于清河崔氏,也是一个盛大的名门望族。只是其母在杜甫幼年时就去世了,所以杜甫的印象并不深。后来只与他的舅父家有所交往或相遇,杜甫也有诗相赠。清河崔氏一门在唐朝有着显赫的名望,祖上几代与皇室通婚,其中最早是在唐初,杜甫的外祖父的父亲就娶了舒王李元名的女儿(李元名是唐高祖第18子,太宗的弟弟)。但由于政治斗争,崔氏虽显赫,却始终与悲剧相联,家族屡受打击、摧折,后来也日渐衰落了。
二、杜甫生活的时代
杜甫的一生,正好生活在唐帝国由盛而衰的过渡时期。按阶段划分,就是盛唐时期和中唐时期。若按杜甫人生时段划分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
1.前期:杜甫人生的前期,也即从其出生到他42岁(712—754)时,这正是唐帝国走向盛世,又开始走向衰败的时期。这一时期正是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社会政治相对平稳,各项事业均有较大发展。经济繁荣,人民相对富足,官府储粮满仓,积钱无数,人民丰衣足食,家有余财。文化上,东西方文化荟萃交流,有大批的外国使节、留学生来大唐访问学习。音乐、歌舞、文学、书法等各方面文化发展呈现出繁盛的景象。特别是公元744年,这一年是中国诗歌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年,三位诗坛巨星、诗歌巨人聚会到了一起,李白、高适、杜甫三位不同风格、不同气质的大师不期而遇,又携手共游,可以说这是盛唐成就发展到顶峰的一个代表事件。在军事上,国内已有将近百年没有战争了,可以说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边境上偶发战事,也终以大唐获胜而告终。因此,这也刺激了最高统治者的野心,为了开拓疆土,唐王朝在盛世的后期发动了多起侵伐战争,这既损害了百姓,又导致了一批边将得急功近利,穷兵黩武,为后来的衰败埋下了祸根。[相关作品:《忆昔》、《昔游》、《赠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2.后期:杜甫人生的后期,即从公元755—770年,也就是从43岁到58岁去世。这一段时间也正是唐帝国从盛世转入中期,开始衰败的时期,史称中唐。从杜甫来讲,我们叫它中唐之始。安史之乱(755—763)爆发,打破了百余年平静、繁荣的盛世迷梦,毁坏了帝国经营百余年的大厦。人民流亡,君臣奔逃,兵戈冲撞,烽烟四起。社会开始了大动荡。八年的平叛,耗费了人财物力,换来了一个破乱的胜利局面。但紧接着就出现了军阀各自为战,拥兵自重,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局面。一句话,唐帝国由此进入了多事之秋,开始一步步走向深渊了。
三、时代变化对杜甫思想情感的影响
杜甫一生的经历,若打个比方说,可以说犹如上山与下山。42岁以前,他沐浴着帝国盛世的春风,伴随着大唐王朝如登山一样步步上升,最后终于登顶。在这一过程中,他看到的多是繁荣、安定的美好风景,所以他高兴,他欣慰,他自豪,他满怀希望、志向高远,立志要建功立业为国效命。42岁以后,他经受着帝国日渐衰败的打击,今昔对比,更令他怀念以往,痛伤今时。因此,希望破灭了,志向修正了,褪去了自豪、奔放,现出了沉郁忧伤。他要挽救国家,挽救百姓,建功立业,重振大唐盛世。
总之,无论盛世与乱世,杜甫的情感都是伴随时代而变化的。但唯一不变的就是他报国建功的思想与爱国精神。[相关作品:《望岳》(东岳)、《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昼梦》、《凤凰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