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近现代史
(2022-12-04 08:00:08)
这本纲要,因为是纲要,所以都是高度概括的历史性结论,历史事件非常白描。
因为没有初高中的历史基础,日常也很少看历史书籍、历史人物、历史电影,所以这门课没有过,没过的原因,理解不深入,记忆更加不谈了。不理解的不愿意记忆了。
历史的真相如果还原,都不是很难理解的。要知道,教材的很多重要历史评述,都是社科研究的结论,且这些表述也会随时代有所变化,这时代的意思2个,一是研究更加完善和完备,与过去的结论比,更加接近事实;二是随时代的发展,对于历史事件的是非功过从表述上要做些调整(要反映时代的需要,反映当下人对历史事件的看法)。
纲要无非2个内容:历史事件和历史分析。历史事件非常简要,几乎没有细节;历史分析倒是比较具体,但是因为没有历史细节的支撑,对于这些历史分析,自己有不太理解。这些历史分析,是基于什么作出的呢?
2股力量,把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这段历史搞清楚了。一是自己的努力思考;二是看《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本书,这本书有很多历史的细节以及对其做出的分析判断和评价,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也体现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首先,革命和斗争是历史的主弦律。斗争的对象是地主阶级、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帝国主义的侵略。
那几场革命和斗争呢,他们的斗争对象分别是谁?
到起来说,第一是辛亥革命,斗争的对象是与帝国主义勾结的清王朝,目标是推翻它,斗争的主体是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中等社会);第二是维新运动,斗争的对象是封建王朝,目标是改良它,否则封建王朝是维持不下去的,斗争的主体是上层资产阶级,目的是参与到政权之中,但是皇帝不必要推翻,政治变革即可,不要革命与暴动;第三是洋务运动,斗争的对象是封建王朝中的守旧派,他们对洋务没有足够的认识,拒绝学习洋枪洋炮。斗争的主体是封建王朝大臣张之洞李鸿章,斗争的目的的是推行洋务,免受外敌欺负;第四是义和团运动,斗争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斗争的对象开始是封建王朝,同时给予帝国主义有力的打击,目的是推翻清王朝、驱逐外敌;第五是太平天国,斗争的主体的农民,斗争的对象是清王朝。
从五个阶段,总的说,斗争的形式越来越高级、越来越坚决,斗争的主体,从统治阶级内部大臣、资产阶级上层。资产阶级中层社会,斗争是越来越坚决越深刻的,从维护封建统治到改良封建统治再到推翻封建统治。
从时间看,
辛亥革命的筹备期,清王朝正在推行预备立宪,其间慈禧光绪皇帝死亡,客观上王朝处于自危困境,给辛亥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孙中山与康有为是有交集的,维新运动的时候,孙中山的主张是不一样的,他在举行武装起义,理论上的起点不一样,孙中山的西方思想超越康有为。
这段历史舞台的主要人物,他们之间有的有个交集,后来分道扬镳,这些问题研究了,这段历史就具有立体感。
清王朝主要人物与活动时期:
辛亥革命主要人物与活动时期:
维新运动主要人物与活动时期:
洋务运动主要人物与活动时期:
义和团主要人物与活动时期:
太平天国主要人物与活动时期:
帝国主义侵虐的主要国家与活动时期:
上述在时间上的交集、在人物上的交集: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