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个文史盲。现在学习古代文化,想起奶奶和父母。
奶奶和爷爷都是1900年出生,近现代史的开端不久,清朝晚期,光绪皇帝还在位。11年辛亥革命,奶奶11岁。之后清朝灭亡,便是北洋军阀统治,袁世凯当皇帝,再之后,北化战争,蒋介石统治全中国,直到1949年解放。
这样算来,奶奶和爷爷,有50年的时间处在战争时期,经历的朝代多着。二伯1928年参加红军。那时的日子不好过。
奶奶不识字,但是不能说没有文化。小学时候,在奶奶的小屋,给我慈爱与关怀。说过学而优则仕,说过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那时不知道这个意思,大致就是要好好读书,读好书就可以当官做轻松一点的事情,不出苦力。讲得比较多的就是孔老二,孔老二是个教书先生,是个圣人,也叫孔圣人。孔圣人讲礼貌礼节,好多规矩是他定的。等等这些话。
妈妈也不识字。讲得最多的因果报应,做人要善良,不能做坏事,否则遭天雷打。妈妈多次说,做坏事人不晓得天晓得,天是长了眼睛的。还经常举周围很多现实的例子。很多人一时好过,但是后来要么坐牢、要么家里有重大变故遭到灾害和病痛。这些教育,让我从来不敢做坏事。
我父亲与我妈妈相处,特别能忍受。两个人脾气过不来。妈妈比较保守善良谨慎,父亲毕竟是大队干部思维方式功利与开拓一些,两人政见不同,互相制约,最后的结局都是妈妈说了算,妈妈通不过的家庭的大事,基本都落实不下去。因为父亲的主要精力是忙大队的工作,平时在家很少,要在别的生产小队或者外大队驻队。这样,两个姑姑就看不下去了,说父亲没有才,读书白读,叫做“山大无柴、书多无用”。大姑一个词总结,对我说,你爸爸一辈子就是“仁义”二字,真是一个“君子”。显然是父亲的“鄙视”。
什么叫君子、仁义,这些是学习自考教材《中国文化概论》,回到古代儒学文化,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由是观之,我们的祖辈父辈为人处世坚持的准则,都是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在今天看来,其实并不愚昧。叫他优秀传统文化,也不过分。奶奶89岁,父母76岁寿终,总的说也过得平和,没有什么大起大落、大病大灾,这大概就是坚持了儒家准则,合乎天道的原因。今天如何发扬广大,值得思考!因为自近代以来,西方科学、民主、自由的理念传入,国人对传统文化禁锢人的精神的解放,加之市场观念、私有观念、竞争观念、民主观念、科学观念等等,对于儒家文化的现实冲击是很大的。这是一对矛盾,需要调和、需要平衡,或者说需要互相借鉴、互相妥协,互相补充,互为利用、互为营养。一句话,习总书记说的,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