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里拿的教材,叫课程——《中国文化概论》,准确地说,是大学本科段的课程。如《数学》一样,小学也叫数学,初中也叫数学,高中也叫数学,但是包含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因此,课程必须联系什么段位,不可以只看名称。中国文化学,如《数学》,但是,这个名字太大了,这可以叫《概论》,如果没有概论这个后缀,是很不确切的,只是大概的论一轮。社会学概论也是如此。所谓概论,就是一些学科研究的基本结论基本概念基本常识基本结果,确定性的知识。
研究文化,开辟这个研究范畴,学者是为了把一些存在与自然分开看,是看世界的又一个视角,这是关于人类自身的一个命题。把人的智慧和成果,来总结,这个人是大群的人,历史的人,也就是说是人民创造了历史。如果没有人,这个世界就一直是原生态的野蛮原始的形态。是人这个广义的社会的人,把世界改造如今天的模样——这个改造世界的所有过程与条件,都是人的创造。学术就定义,这个叫什么?叫文化。
这样定义文化,人类创造就多了,物资的精神的都是的,这样就有生产活动,就有生活活动。文化是历史的,生产活动与生活活动的动态演进,也就是文化演进的历史和脉络,因为是不断连续传承的状态,所以从动态的视角就要研究历史脉络这个命题。这个部分在教材用了很大的篇幅,是应该的也是必然的,历史文化学院,历史是文化活动的历史,文化又是历史传承性质的。
从静态的分类看文化,只有静态才可以分类,这就是后面的各个章节,这些没有推理与逻辑的东西,就是事实与结论,因此,唯一的办法就是记忆,从价值论说,就是积累。积累下来有何用处?只有用的时候才知道。文科的价值大概就是如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