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市场化:要研究四个不对称

标签:
改革价格农业信息化市场化现代农业财经 |
分类: 农业经济运行 |
http://s10/mw690/001Q6epJty6EZsnyiSJa9&690
由于市场失灵、反馈信号滞后使市场调节作用和效益受到一定限制,还时常出现“谷贱伤农”和“菜贵伤民”的现象,也存在着农户不知道“春天种什么对,秋天卖什么贵,买什么生产资料最实惠”的困惑。究其原因,可以概括为“四个不对称”。
一是农产品供给与需求弹性不对称。粮食等农产品需求弹性小,供给弹性则较大。而生猪等价格需求弹性则相对较大,这是由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决定的。生产供给弹性和消费需求弹性大小的不对称,要求把稳定提升生产能力做为最有效、最基础的市场手段。
二是农产品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市场信息在农产品生产者和购买者之间分布的严重不对称局面,使得农产品生产者在讨价还价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尤其是农户缺乏生产引导信息,盲目种植引发农产品生产的大幅波动,进而导致市场供需失衡、价格大起大落。
三是市场主体能力的不对称性。我国“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格局,使得农户往往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使得它们难以及时准确把握市场行情,讨价还价能力大大削弱,并最终成为价格的接受者。
四是市场调控理念的不对称性。农产品供求关系及市场表现必然受到季节、气候、周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往往关注价格上涨多一些,放大了市场信号,造成农民收益减少、农业受伤。而价格过低时则关注少一些、调控措施也不足。
前一篇:学决定,看农产品价格改革
后一篇:信息化是中国现代农业的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