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泰陵
(2025-03-19 19:43:43)
标签:
旅游 |
分类: 浅笑安然(散文) |
泰陵,是唐玄宗李隆基的陵寝,也是关中唐十八陵中最靠东的一座。它位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东北约十五公里处的五龙山之余脉金粟山支峰的尖山的南侧,海拔852米。其规制以山为陵,山腹中建造墓室,四周绕陵筑墙,是典型的大唐皇陵风格,气势十分雄壮。
李隆基是唐睿宗第三子,唐朝第七个皇帝,宝应元年(762)四月五日于长安神龙殿抑郁而逝,享年78岁。翌年(763)三月,葬于泰陵。因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故后人称其为“唐明皇”。历史上,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皇帝。他开创了"开元盛世",把唐王朝推上极盛的巅峰;但又因"天宝之乱"把唐王朝推向几近覆亡的深渊。一折《长生殿》,使他流传千古;一曲《长恨歌
》,又使他遗恨终生。
立春节气刚过,我们一行三人驱车前往泰陵。早春时节,虽然天公作美,但山野还是一派萧瑟景象。车子驶入通往陵区的公路,远远就可以看到并不高大的泰陵依旧荒凉地静默在山野间。即便四周栽植着常青的柏树,但裸露的秃山上,除了嶙峋的山石就是枯萎的荒草,和夏秋季节的样子完全不同。这种感觉,似乎更增添了这座陵寝的孤寂、沧桑之感。
停好车子,来到宽敞的广场,顿生肃穆和庄严之感。广场两侧等距离矗立着很多翁仲,这些翁仲,改变了以前唐代诸陵一律为直阁将军的模式,首次将文臣武将分行排列。排列统一为左文右武,这从翁仲的配饰上可以得到印证:东列文官,皆汉人形象,戴进贤冠,穿宽袖长袍,系革带,着高头履,双手执笏;西列武官,有汉有胡,戴盔甲高冠,穿长袍,肩有背带,腰系革带,着靴,双手拄剑。这样的排列,井然有序,文官武将各司其事。有趣的是,这里的武将中还出现了胡人的造象,从这一点,也可看出唐玄宗后期的用人理念。值得一提的是,同盛唐石雕相比,中唐的个体虽然变小,但却保持着极强的生气和气势,精神魄力在大气磅礴中渐趋平和。泰陵的翁仲,文臣雍容华贵,武臣勇武剽悍,仍不失大唐风韵,设计别出心裁,刻工刀法娴熟,转折明朗,风格细腻。泰陵的石雕不及乾陵和桥陵的石雕高大,但却克服了重形似,力求雄伟而比例失调的缺点。这里的石雕更注重写实,给人以亲切真实之感。在广场的最北侧,东西两旁各矗立着一只雄壮的石狮子,其气势非凡。只可惜,石雕完好者极少,残损者居多,立于石座之上。
瞻仰这些经历沧桑、排列有序的翁仲,不禁想起唐玄宗统治初期的清明。他继承唐太宗的统治政策,任用贤相,整顿吏治,选拔人才,赏罚严明,才使唐朝有了被史家称道的"开元盛世"。可惜,唐玄宗终因后期的奢靡无度、宠幸杨贵妃而遗恨终生。
走过广场,是一条土质的山路,游人开始步入入山的神道。约摸五十米左右处的神道中央矗立着“唐太宗泰陵”的石碑。据资料显示,这是清代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陕西巡抚毕沅下令修葺泰陵,并于陵区修筑宽3尺、高6尺的围墙(今已无存)加以保护,同时还在朱雀门献殿遗址附近,树立亲笔题写的"唐元宗泰陵"(为避康熙玄炜讳,改玄为元)巨碑一通,这一石碑至今犹存,五个隶书大字,苍劲有力,不失为一件镌刻珍品。
天气不错,晴空碧蓝如洗,我们虽然身着厚重的棉衣,但登山的兴致却丝毫不减。时下,山上草木枯黄,山石裸露,没有夏秋季节草木的羁绊,倒是登山最好的时机。为了不至于因疲累而终止登临山顶,我们绕过石碑后便开启了缓步徐行的登山模式。
渐渐地,山路变得崎岖,有些地方受雨水冲击,道路变得坑坑洼洼,但这丝毫影响不了游人登山的兴致。虽然这座山海拔不过七八百米高,但并没有专用的通道,游人只能顺着石缝间的空隙攀登而上。这里的山石大大小小,大的有一大堵墙那么大,小的便是四处散布的料姜石,豆子那么大,一不小心,脚下就打滑。有时候,不得不手脚并用,以防跌倒滑落山下。我们一路走走停停,每每回头俯视山下的时候,总能感觉到远处广场和神道的邈远气势。山下,一排排新栽的柏树一片墨绿,给这原本荒芜落寞的山野增添着一些色彩和精神。等我们爬上山顶的时候,再回望整个泰陵,才发现:这座几乎可以独立的山脉的总体状貌,正好像一把坐北朝南的龙椅——西面向南延伸而去的山头,像是“龙头”,我们攀爬到最高处的顶峰,是“龙腹”,东面向南渐渐低矮下去的山尾是“龙尾”。难怪,《旧唐书》载:"玄宗常谒桥陵,至金粟山,睹岗峦有龙盘凤翔之势,谓左右曰:'吾千秋后,宜葬此地。'宝应初,追述其志而置山陵焉。"泰陵陵园建筑大体与乾陵相同,规模不如乾陵宏大。人都说:陕西的黄土埋皇上。想不到,这处小小的峰峦里,的的确确会称为帝王的理想归宿。
可惜,随着岁月的流逝,战火频仍,泰陵遭受过多次破坏和洗劫。尤其是朱温篡唐期间,华原节度使温韫下令"唐诸陵在境者,悉发之,取所藏金宝。"据说,那场浩劫,不仅使宏伟的地面建筑荡然无存,而且还祸及玄宗的遗骸。直到北宋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3年),才重新修葺泰陵,玄宗遗骸着法服、常服一套重新安葬等。
好在,一九五六年,泰陵被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一九五八年建立了泰陵文物管理所。但不幸的是,泰陵石刻在文革中,再一次遭受大规模的破坏。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地方政府才加大投资力度,整修道路,植树绿化并准备对地面石刻进行修复,泰陵又获新生。
以前,也曾想登上泰陵,但每次都只到半山腰便半途而废了。因为前几次去,都是草木旺盛之时,山上茂密的植被枝柯纠缠,让登山变得格外艰难。这次,我终于登临山顶,一览四周风光:后山的麦田、人家,前面笔直的神道,两侧起伏的山峦和谷地尽收眼底,这也是一种独特的景观。最重要的是,登上泰陵,回味历史,总能让人从中得到一些有关人生的思考和启迪。哪怕平庸如我辈者,也似乎可以听到历史敲响的警钟。这,就是我此次登山最大的感悟和收获。
前一篇:终南神秀南五台
后一篇:《弹歌》,一首记录先民捕猎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