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神秀南五台
(2025-03-18 20:04:53)
标签:
旅游 |
分类: 浅笑安然(散文) |
位于秦岭北麓的终南山南五台,距离西安市较近。作为自然与人文双馨的旅游景区,南五台山色秀丽,风光旖旎。可以说,这是一处集观光旅游、健身康养、休闲避暑、登山探奇及科学考察于一体的打卡圣地。
终南山南五台景区位于西安市南约30公里处的长安县,为终南山支脉,隶属长安区五台街道。南五台古称太乙山,最高海拔1688米,为"终南神秀之区",也是中国佛教圣地之一,现为终南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一部分,也是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山顶有舍身、灵应、清凉、文殊和观音五个小台(也就是五座小山峰)而取名“五台山”。又因它与关中盆地之北的耀县五台山(即药王山)遥遥相对,所以又叫南五台。
据《关中通志》记载:"今南山神秀之区,惟长安南五台为最。"作为佛教圣地之一,南五台上寺院众多,到明清时期已有大小寺院40余座。其中,就不乏弥陀寺、观音寺、紫竹林、五佛殿、圆光寺、西林寺、圣寿寺等。这些大小不一的寺院,分布在各个台峰之上,其布局有序,建造精巧。可惜的是,历经多次战乱,大多寺院或倾覆或荒废,今已不复存在了。在众多的寺院当中,历史最久、面积最大的,当数圣寿寺了。圣寿寺位于南五台西北方的半山坡上,因坐落于塔寺沟内,又叫塔尔寺。它建于隋代,是一座七层高的方形建筑,高度23米,整个建筑高大雄浑,甚为壮观。据传,大雁塔就是仿照这座古塔修建而成的。
南五台最奇秀之处在于:从山下仰视,这五座山峰宛如一座起伏有序的笔架一般错落有致,依次排列。猛一看去,它们近在咫尺、相互勾连却又独立成峰。若是登临绝顶,从山顶俯视山下,则见峰峦重叠,林木密布,山形峻峭,气势壮观,风景极为秀丽。极目远眺,茫茫秦川,也更显空旷辽阔。盛名之下,我们意欲一睹南五台风采的愿望便愈加强烈。
二
新年刚过,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去拜访这座令人神往的大山。同行者,有我家先生,女儿、两个侄女和外孙女。三个年轻人年纪相仿,平日里都忙于上班,极少有闲暇时间去城外游玩。因此,她们都开心得不得了,将手机电量充得满满的,言说,但凡见到任何一处可留作纪念的地方都不放过,一定得拍照留影。已经上小学四年级的外孙女还不满十岁,整日不是被关在学校读书,就是回家被妈妈监督着写没完没了的作业。眼下,能有这么宽松的玩乐时间,更是开心得没边没界,孩童的天真烂漫表露无遗。我们早上八点左右出发,去另一个小区接了两个侄女,就驱车直奔目的地。
行至南五台山脚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石门楼,形似牌坊,四柱三坊形制,门楼正中上书“神秀终南”四个秀丽的金色大字。透过石门楼,隐约可见绵延厚重的终南山。女儿停好车子,我们即刻下了车,这才感觉寒意扑面。即便出发前女儿对我进行了周密的防寒装备,寒意还是难以抵挡,我不得不戴上女儿递给我的棉帽。其他人等,也都进行了防寒的全副武装。
买好了门票,我们便从景区仿古山门进入。只见山门左侧立着一大块花岗岩文化石,上书“中国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南五台景区”。“世界地质公园”几个大字让我们格外振奋。大家正要摩拳擦掌地信步登山,站在观光车旁的工作人员提醒说,如果不坐景区的观光车上山,单靠步行至少得走三个多小时!咋一听,还以为这些司机是想拉生意哄我们坐车呢。好在女儿她们主意正,立刻买了每人40元的往返车票。于是,大家坐车上山。
观光车才走了没几分钟,我们就都相信了司机师傅的话,因为不光从票价上能估摸出山路的远近,山路的崎岖蜿蜒和迟迟不见一台的情形也让大家庆幸多亏没有选择步行。果然,从竹谷坐车进山,至火龙洞停车场,一路峰回路转,险峰秀岩,很是令人惊叹。据说,这段山路差不多有十二三公里之遥。我们在半道上也看到有极少的游客在徒步登山,我就想,他们当时也许和我的想法一样吧:以为是司机师傅为了兜揽生意才那样说的。于是,才失误地决定徒步登山。事实上,我们坐车上山就用了三十多分钟的时间。心里这样想着,不免同情起徒步登山者的辛苦了。
年前的那场雪的确不小,给山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直到现在,山里的积雪还没有消解。山坳里、树底下、草丛中、岩缝里、半坡上,到处都是积雪。打扫山路时堆积在道路两旁的雪道子,眼下几乎冻成了厚厚的冰溜子,看着就觉得冷飕飕的。山上长满了高高低低的树木,有杨树,有松柏,也有好多叫不上名字的树,还有不少灌木丛。正是春寒料峭时节,光秃秃的山树了无生机,但密密匝匝的细碎的枝丫却彰显着潜在的生机。山路弯弯曲曲,总是绕过一个山头,又见一座高山,仿佛山路永远没有尽头。更甚的是,这里的山路不仅崎岖,而且十分艰险:基本上都是一面紧贴高耸的山崖,一面却是陡立的沟谷。车子一边随山路逶迤爬行,一边还得随时为相向而来的观光车让路,游客不得不为其间的险峻和随时可能出现的危情捏一把汗。尤其在一些急弯路段,路面狭窄,坡路又陡,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出现危险。好在司机师傅车技熟练,尚能自如操纵车辆。大约三十分钟光景,总算顺利抵达位于半山腰的停车场。这里,也是南五台的二天门。
三
一下车,游客们像攒足了精神似的,二话不说,就开启登山模式。但面前高耸的数十级青石台阶,像是在施展南五台的威力似的,首先给游人来了个“下马威”。这段足足有数十级高的台阶路虽然还算规整平稳,但实在是太高了。它虽然没有华山“千尺幢”那么峭拔险峻,但一眼望去,还是给人一种难以适从的威压感。好在,大家都是乘车上山的,凭着刚来时的勇劲儿,还没有一下子就“烂工”的人,就连我的外孙女乔儿也兴高采烈地跟着妈妈开始登山了。
在这段台阶上半部的左侧,有一处小小的景点——“火龙洞”。在一大块高高的石崖下一个低矮敞口的石洞里,横卧着一条青石雕刻的龙,龙身上披着黄色彩缎,洞门口的香炉里香烟袅袅。据说,这是观音菩萨降火龙的地方。民间相传,此洞即为火龙穴盘之处。据南五台圣寿寺《观音大士伏龙赋并序》的石碑上记载:隋仁寿年间,有火龙穴于此山之窟。其能屈能伸,能飞能伏,并能幻化为人形,以丹术惑人借以食之。后来,观音大士为普救众生便降服了火龙,并降惠雨于南五台。当然,观音大士降服火龙的传说,意在以火龙作恶比喻人之欲望,借观音大士降龙的故事寓意佛能制欲身,也借此隐喻慈悲的佛在教化民众克欲向善。
短暂的停留之后,我们继续登山。越往上走,山上的积雪越多。这些残雪给山们披上了一层薄薄的绢衣,却也加剧了山里的寒湿之气。我们虽然穿靴戴帽,捂盖得严严实实,但冷风还是见缝插针地往身体里钻,我们只能以快步疾行的方式对抗山野的寒冷。
从火龙洞上行,有好大一截路还算平整,坡度不大。我们一边赏景一边行进。转过一个大弯,路经一处山坳,就见右侧砌起一道高墙。墙面被漆成了红色,上面书一金色大“佛”字。在高墙的右上角,则就着斜坡建造了一座三层金顶的亭子,这处修饰让荒寒偏僻的山野有了一些亮色和活力,也让游客心里多了些许期待。在高墙下方的道路一侧,还立着六块卡通漫画板,是六只小黄鸭的造型,每只黄鸭头上分别写着“爬山去”“我也去”“带上我”“还有我”“等等我”“冲鸭”的打气加油的话,这让三个年轻人倍感愉悦和励志,由不得就要打卡拍照。
再往前走,又见右侧砌一堵三米多高的石墙,上书“终南山·南五台·结缘之地·成愿之山”,墙边的树上还系着许多红丝带。不用说,三个年轻人又说说笑笑地在此打卡留念,寄托她们的美好期许。
就在这堵高墙的上面,又设一处小小的打卡地:在一个较大的平台一隅,一面两三米高的矮墙被装扮成很纯正的中国红,左边是“西安”二字,右边则竖写着“王维诗里的终南山”几个大字。墙头上有仿古青瓦遮盖,左右上角分别有梅花、竹子的图案装饰。整个画面整洁干净,大气高雅又富有文化气息,游人几乎都会在这里拍照留影。
从此平台的另一侧上山,走一“V”形路段,又见一块大石立于阶梯左侧,石上大书一“佛”字,旁边有标识牌,说是“X”节理——花岗岩受剪应力作用,形成“X”型的两组裂隙。在台阶右侧建有一仿古山门,红漆大门紧闭,也不知有何寓意。不过,门前两棵古木,其中一棵呈45°倾斜生长,倒是颇令人感慨。在大石的背面,一“龙”字赫然在目。下面题写着李世民的《南五台望终南山》全诗。于是,这块大石的正反两面便有了一“佛”一“龙”的题字,算是把文化石的价值发挥到了极致。
大约20多分钟的路程,来到一座古朴的寺庙前。这里是南五台72座汤房之一,建于隋唐时期,殿内供奉着观音菩萨。因为菩萨旁有黑虎护法,因此得名“黑虎殿”。殿门青砖砌成,灰瓦翘檐,很有气势。大门两侧有楹联:“佛光普照映五峰,终南神秀冠三秦。”我们留意到,庙院里长着一株侧柏,属国家一级保护树木。这棵侧柏高20米,胸径96厘米,树龄一千余年,相传,是唐太宗李世民亲手所植。它历经千年风吹雨打,主干虽已被雷电击折,但却依然挺直,始终顽强地生长。来这里朝拜的善男信女们,除了进寺里进香,也围着这棵侧柏祈福烧香,祈祷风调雨顺,平安吉祥。
顺着黑虎殿前陡峭的石阶继续攀登上山,便来到另一处平台。平台旁矗立着一块两米多高的大石,上刻“终南山佛教文化苑”八个红色大字,是赵朴初先生的墨宝。其字体圆润饱满,飘逸潇洒。人们在这里稍作流连,便继续爬山。其实,这里就是一处难得的小平台。除了有小商贩,上空挂满了象征吉祥的彩色灯笼和红色的丝带,给这荒寒的山野增添了一些新年的喜庆气象。
过了文化苑,看到一块三角形大石悬于粗石之上,上面写着“主峰景区向上600米”。中间是景区线路图。由此走上一段高高的台阶,即是紫竹林。紫竹林坐落于海拔1500米的峭拔岩壁前,周围环境优美。站在紫竹林东侧,即可远眺灵应台。紫竹林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刹,是南五台最古老的皇家寺院之一,殿内供奉观音、文殊、普贤三位菩萨。据说,这里曾是皇家寺院,是观音菩萨的道场,也是民间信仰观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自隋唐至今,香火一直绵延不断。关于紫竹林名字的来历,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传说,日本名僧慧萼曾多次入唐,他决定自南五台请观音像回日本,途经普陀山时被大风所阻。他祈请观音,却得到不愿去日本、要留在中国的灵示。于是,在普陀山潮音洞前紫竹林修建了“不肯去观音院”,是为道场的开基,香火很是旺盛。故此,一些著名的佛山佛寺都以紫竹林命名,南五台紫竹林亦是如此。在进入紫竹林主殿的过道一侧,几幅标语吸引了我,譬如“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以慈悲获得尊重,以智慧对待是非,以恭敬接纳大众,以道德修养身心”等等,得此慧语,真有醍醐灌顶的顿悟。
四
紫竹林往上,可通著名的圣寿寺。可惜,山路被封,我们无缘一睹圣寿寺尊容,只好继续登山上行。
绕过一段较为陡峭的山路,又来到一处平台,这大概就是三天门。这里的文化气息极浓,长长的一堵墙上喷绘着以蓝色为主调的终南山背景,上面题写着几首古诗句,当然,内容都是关于终南山的。游人在这里逗留欣赏,稍作休整,准备新一轮的登山。其实,我们一到这里,发现登山似乎才正式开启。山路变得愈来愈陡立,台阶也越来越多。但我们还是鼓足勇气,朝着梦想中的五台努力攀登。
登山途中,路旁山坡上随处可见一种小小的广告牌,其广告语很是独特。大概从这里开始,山路更加崎岖高峻,路旁雪地上的励志广告语便越来越多。诸如“一辈子就是一场修行,短的是旅程,长的是人生。”“若你决定灿烂,山无遮,海无拦。”“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兼程是状态,风雨无阻是心态。”“答案在路上,自由在风里。”“日落归山海,山海藏深意。”“想和你一起奔赴山海,‘一起’的意义多于‘旅行’。”“有趣的人生,一半是家长里短,一半是山川湖海。”“愿你结良缘,愿你成心愿,愿你所遇皆温暖。”“用脚步丈量世界,用眼睛去记录风景。”“登山如人生,山顶时不轻狂,山间时不放弃。”“生活,不是为了赶路,而是为了感受路。”“历经人生百态,仍然热爱山海。”等等,等等。就连观音台顶也有“无人扶我青云志,我自踏雪南山巅”“身处低谷不自弃,我命由我不由天”“心向巅峰”这样的广告牌。真是极妙的设计。对游人来说,有了这些或鼓励,或富含哲理,或寄寓希望的励志语,再艰难的山路也不在话下。
凭着一股子韧劲,我们缓缓登山,一路不曾停歇,却也不觉得累。感觉登了成千上万的台阶,终于来到了南五台的四天门。这里又是一个较大的平台,也是一处向阳的所在。头顶上挂满了火红的灯笼,很是喜庆和热闹。我们一路走来,似乎全是阴坡路段。这会儿,看到暖暖的阳光,大家的心情也格外敞亮。小外孙女一路只顾和妈妈、阿姨兴奋得说说笑笑,竟没有喊苦叫累。一到这儿,才说了声“好累啊,我饿了!”于是,少不得给她买一盒热气腾腾的泡面作为补给。我们晒着太阳,起初还觉得暖烘烘的,一会儿就冷意袭身,这当然是静坐不动的结果。歇足了,大家又鼓足干劲,开始登山。
五
四天门距离“五台”已经不远,胜利就在前方,我们也越来越兴奋,甚至有点小激动呢。又是一阵七折八拐的攀登,我们最先来到了五台之首“观音台”。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观音台海拔1688米,是“五台”中最高的台。观音台耸立在群山之巅,称为大鼎大台。一直以来,就有“不登观音台,未到南五台”的说法。它三面临空,好似刀削斧劈,十分险峻。我们赶去时,那里已有不少游人,大家都在寺庙前的空地上拍照。从这里极目南望,终南山如屏风环列,如芙蓉万仞,直插云端。只见峰峦叠嶂,绵延不绝,四周沟谷尽收眼底。山谷里林木参天,松柏长青;山间雾气缭绕,一派迷蒙气象,引得游人驻足流连。观音台上最高的建筑是“南五台圆光寺”,里面供奉着观世音菩萨。因为是最高峰,站在观音台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文殊、灵应两台,其上的庙宇金壁辉煌,庄严肃穆又不失灵秀。尤其是灵应台,高度几乎可与观音台比肩。此刻,游人纷纷站在观音台上,与身后的灵应台合影。
受时间限制,我们忍痛离开了观音台,决定去更为峭拔的灵应台看一看。出了观音台不远,在去往灵应台的半道上可见“文殊台”和极小的“清凉台”。
文殊台书香气息极浓,文殊院就矗立在陡直的石阶上方,也是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楼台庙宇直插云霄,别有一番意境。
“清凉台”就夹在“文殊台”和“灵应台”之间,这里曾建有寺庙供奉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在佛教中具有重要地位,象征智慧和辩才。据传,该处的文殊法像为:顶结五髻,手执宝剑,坐莲花宝座,骑一头威猛的护法狮子。可惜,现在的清凉台已经无寺,显得极小。只有四周的石护栏和一座龙柱六角亭,亭前长一棵松树,从根基部一分为二,呈两棵树并生之状,有人称其为连理松。此刻,树上系满了祈福的红丝带。此外,还有一尊武将模样的石像。他一身戎装,神情整肃,形象逼真,看上去很是威武。具体所指哪位将军,则不得而知。不过,清凉台虽小,却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
在清凉台上看文殊台,只见山寺耸立于孤峰之巅,极具峭拔威严之感。我们在此没有逗留,决定直接去更为险峻的灵应台。
去灵应台,需先走过一段长长的迂回的山路,再随着崔嵬的山势攀登一段又险峻又陡峭的逼仄小径。虽然在险峻之处的台阶旁设有护栏,恐高的我还是感觉两股战战,不敢朝下张望。几经攀爬,终于抵达古刹悬空的灵应台。
灵应台海拔1668米,比观音台仅矮了20米的高度。上建一座三层叠加的庙宇,红墙金瓦,富丽堂皇,独峙于群山之中,显得格外辉煌和壮丽。灵应台之峻秀程度略胜于观音台,寺院规模却是五台之首。因此,台顶建筑也成为景区的标志性建筑。顺着大殿一角螺旋状的楼梯登上灵应台最高处,举目四望,只见观音、文殊、清凉三台既一脉相延,又独立成峰。其上寺庙威严,风景秀丽,真是各有千秋,独具风骚。在灵应台的东北方向,可以看到神秘的舍身台。舍身台是南五台景区中唯一一个没有开发的台(小山头),远远望去。台巅上什么建筑也没有,只散落着一些碎石。
在灵应台的后山顶,一派迷人的雪后风光便映入眼帘:千山万壑在雾气中皆呈青灰色,山体披上了一层薄薄的由落雪做成的银灰色的纱衣,如雾如烟又如幻,像把人带进了一个巨大无边的世外仙境。就感觉,眼前呈现着一幅美妙而无与伦比的水墨画一般。而且,这幅画大得惊人,它无边无际,在天地间无限地铺展、延伸,一直伸向不可知的远方,真是美不胜收。
六
其实,南五台除了著名的“五台”,还有明清以来的大小汤房遗迹以及隋塔、湘子洞、西北局会议中心等文物古迹共60余处。如弥陀寺、白衣堂、灵应台、西林寺、五佛殿、五观寺等。因此说,南五台首先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佛教名山。其次,它还是一处皇家避暑胜地,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的圣地。另外,南五台也是一座博大的植物园。景区森林景观优美、空气质量优良、古树名木众多,单是属于国家保护的侧柏、古槐、七叶树、原始松林带等古树名木就有上千株之多,其中“唐槐”、“古玉兰”、“南山不老松”等树种更为珍奇稀有。人们口中常说的“寿比南山不老松”中的“南山”指的就是终南山。《诗经·小雅·天保》中有记载:"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此处的“不老松”,自然也是指终南山上的松树了。
事实上,终南山四季美景如画,自古及今,有不少文人墨客都把终南山当做题咏的对象。唐朝著名山水诗人王维就留下了《终南山》的诗。诗云:“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全诗写景、写人,也写物,真是有声有色,意境清新,给我们描画出一幅美妙的山水画图。还有唐代诗人祖咏的《终南望余雪》诗:“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诗人通过山峰与阳光的向背,表现了终南山余雪的不同景象。全诗咏物寄情,意在言外,精练含蓄,给人以清新之美。这些诗篇,是对终南山最中肯最崇高的赞美。
即将下山的时候,回望我们走过的崎岖山路,回望绵延厚重的终南山,回望五峰独秀的南五台,虽然我们已登临绝顶,居高临下,却深感自身的渺小与卑微。巍巍终南山,灵秀南五台,真是美得厚重,美得壮阔,美得奇秀。这里的一山一石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一草一木也都是大自然的灵秀凝聚。在这里,无论是孤峰独秀的五台,还是峻拔凌霄的山峦;无论是深藏山谷的溪流,还是高挂前川的瀑布;无论是高耸如云的古木,还是低调润泽的花草,无不彰显着终南山的厚重、沉稳、丰饶、壮丽和灵秀。的确,终南山太厚重太宏阔了,我们走马观花的一次踏足,怎能一睹它秀丽的风采,怎能窥见它富饶的物华,又怎能揭开它迷人的“真面目”呢?终南山的美,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发现,去审视,去传颂。
上山容易下山难。不用说,下山的艰难并不亚于上山的疲累。幸好,有两位侄女照应,我还是一鼓作气地下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