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歌》,一首记录先民捕猎的赞歌
(2025-03-28 19:44:12)
标签:
文化 |
分类: 浅笑安然(散文) |
近日,看到一首题为《弹歌》的二言民歌,很是喜欢。现分享出来,与大家共赏。
原文只有短短八个字:“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其大意是说:去砍伐野竹,连接起来制成弓;打出泥弹,追捕猎物。需要说明的是,文中的“宍(ròu )”,是“肉”的古字,指代飞禽走兽。
据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载:范蠡进善射者稀,勾践询以弓弹之理,陈音于应对中引古歌曰:“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可见,这首古歌是东汉时期才记录下来的——春秋时期,越国的国君勾践向楚国的射箭能手陈音询问弓弹的道理,陈音在回答时引用了这首《弹歌》。《吴越春秋》虽成书较晚,但从《弹歌》的语言和内容加以推测,这首短歌很可能是从原始社会人们口头流传下来而经后人整理记录的。
很明显,全诗虽然只有八个字,却较为完整地写出了远古先民从制作工具到进行狩猎的全过程。这首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所写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体现在表现手法上,则具有字句简短、语言质朴和节奏明快、富于情趣的特点。在诗中,每句都以一个动词带出,不仅使画面富于动感,而且容易唤起人们对“断”“续”“飞”“逐”这一系列动作过程的联想,极为精炼地将先民捕猎的劳动场面描画了出来,这大概是上古歌谣内容上的一大特色和亮点所在。
远古的先民,生活在原始的自然之中,生存条件十分恶劣。为了活下去,他们得不断地与天斗,与地斗,与各种野兽斗。在长期的生活劳作中,最终练就了一整套捕猎的技能和本领。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在茹毛饮血的年代,要成功捕获猎物并不容易,得先有捕猎的工具。于是,在诗中,先写制作工具。这一步,分两层去写。先是“断竹”,即砍伐竹子。至于怎样砍伐,怎样削去竹枝,怎样劈开竹竿,怎样刮去竹节上的硬结······都没有详细展开叙述,而是全部略去不写。但人们同样可以联想到“断竹”的艰难过程——顺着“断竹”两个字的指引,人们自然联想到“断竹”劳动的生动场景:一群身着树叶和兽皮的先民,在茂密的原始森林里,正手持骨刀、石斧等原始的工具,吃力地砍伐竹子。坚硬的竹茬扎破了他们的双手,竹枝划破了他们的腿脚,倒下的竹子擦破了他们的臂膀,他们浑然不顾。为了活下去,他们得使出浑身解数砍下竹子,用以制作捕猎用的弹弓。
接着,写“续竹”,这是制作弹弓的第二步。所谓“续竹”,是指用野藤之类韧性较强的植物连接起竹片的两端,制成弹弓。这个过程也没有具体交代,但人们照样可以联想到,先民们在森林里寻找野藤,割来藤条,并将提前削制好的竹片通过弯曲、接续、捆绑等方式连接在一起的制作过程。我们甚至可以想见,比起“断竹”劳动,“续竹”过程虽然也很艰辛,但在劳作的手法要求上却要细致得多。劳作的强度,大概也有所减小。如此看来,只这简短的四个字,便交代了制作弹弓的完整过程。这种画面组接式的概述,看似简略,实则详实。其跳跃性极强的表现手法,实在令人为之赞叹。至此,狩猎工具已经制成。以下文字,便开启了打猎的话题。
在歌中,打猎,也分两步去说。先是“飞土”,就是把泥弹装到弹弓上打出去。至于泥弹的制作过程,诗中还是不作交代,只任由人们去想象。在那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洪荒年代,制作泥弹,自然也只能就地取材,如何和泥、捏弹,如何晾晒、甚至烧烤泥弹,读者尽可以发挥想象,自由畅想。不用说,“飞土”的目标,或是飞禽,或是走兽。要成功捕获猎物并不容易,先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一定是沉重的:捕猎者或伤或残或被野兽反咬致伤致残、甚至致死都是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当然,先民既有“断竹”“续竹”和“飞土”的智慧,就一定能捕获更多的猎物。他们一旦打中猎物,便狂叫着奔向猎物,获取裹腹的食物,庆祝捕猎的顺利。“逐宍”环节,便是指先民追捕被打中了的鸟兽的过程。
这就是《弹歌》一诗所表现的全部内容。可以说,《弹歌》在表现手法上是直白而含蓄的。说它直白,是因为它仅仅用了简短的八个字,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远古先民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生存条件极其恶劣的洪荒年代获取食物的生动场景;说它含蓄,是因为由这八个字所构成的四幅劳动场景全都蕴含在一系列动词的巧妙运用之中。动词“断”“续”“飞”“逐”的准确运用,带出人们关于先民制作工具、艰辛狩猎的丰富联想。读者于自由联想的空间,既体验到先民生存环境的严酷,又领略到先民为了获取食物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我觉得,《弹歌》最大的特点,就是省略了四个场景的过程叙述,留给人极大的想象空间。诗歌的字数少,容量大,具有极强的审美性。在早期文字表达还处于雏形的状态下,《弹歌》,无疑是一首生活味极浓、动态感十足、节奏感极强、情感极为凝重的经典佳作,值得细细品读和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