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山访古
(2023-12-05 10:48:47)
标签:
杂谈 |
分类: 浅笑安然(散文) |
位于白水、宜君两县交界处的雁门山,是白水境内最高的山脉。它途经白水、宜君,一直通向黄陵县。关于雁门山的名称,有多种说法。最早的称谓,相传是因一只神雁落于此山,而得名雁门山。雁门山古时又称秦山,传说秦王李世民曾领军到此,见山势陡峭,危峰林立,大军无法通过,秦王遂下马虔诚祈祷神仙显灵。他的诚意果真感动了神灵,刹那间,就听见一声巨响,石山崩裂,面前现出一条通道,秦军才顺利通过。由此,雁门山便被称为秦山。还有一种叫法,说因山上有暗门联通宜君,所以,也叫暗门山······不过,不管它的名字有多少,老百姓还是习惯叫它暗门山。雁门山主峰海拔一千余米,呈东西走向,连绵横亘,将渭北截然分割成了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正是这种独特的地理特征,自古以来,也让雁门山成了兵家必争之要地。
雁门山因其厚重巍峨而显幽静秀美,山上林木葱郁,草木旺盛,风光迷人。如若站立山顶,极目眺望,常见云雾苍茫,笼罩山谷,形成一道独特的云海景观,犹如人间仙境。
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说雁门山的东部支脉里,留存着一些富于传奇色彩的古老村庄。一时间,雁门山的神秘莫测更加扑朔迷离,这也引发了我前往一探究竟的强烈兴趣。百闻不如一见,道听途说,不如亲临探秘。在一个天气晴朗的冬日,我们便决定去那里探究一番。
吃过午饭,我们一行六人乘坐两辆车子,向着雁门山快乐出发。我们过铁牛河,登收水塬,很快就出了白水境内,进入大山深处。车子七折八拐,不一会儿,就走进了隶属宜君县的尧生镇雷塬村地界。看过路旁的招牌才知道:这雷塬村,处于宜君县的东南边缘,原是宜君县的一个乡镇,后来,撤乡并入尧生镇。车子在雷塬村地界的水泥公路上疾驰,渐渐地,林木多起来了,山野的气息,也愈加浓烈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山路两旁的高地和沟谷间,全是落光了叶子的树木。高的,矮的;粗的,细的;老的,幼的,都随着地形没有规律地自由生长。山路虽然逶迤弯曲,但都是水泥铺就的,并不难走。不知不觉间,车子才正式驶入了茂密的林带。这里的山林,多是些四季常青的松柏和耐干旱耐瘠薄的洋槐树。越往里走,林木覆盖率越高。各种树木皆自由竞长,或墨绿,或灰白,或褐灰,或黛青,都依着树木种类的不同,在山沟里形成一片片灰蒙蒙、白茫茫、黑黝黝等不同颜色的地带。看上去,给人一种随意排列却又错落有致的美感。
别看时令进入了萧瑟的冬天,这大山深处却一样有着与众不同的美好景致。在大山腹地,水泥公路随着山势一路蜿蜒盘旋,两边林木萧然兀立,像守卫的士兵森严以待。奇怪的是,这里的落叶全归于山路两旁的树林底部,仅有的这条水泥路上却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没有一片枯叶,就像是被人用心清理过似的,给人一种一尘不染的清爽美。事实上,这么偏远无际的山区,怎么可能天天打扫呢!我想,一定是凛冽的山风做了义务的清洁工,将落叶和杂物吹进了林区。要说这冬日的大山,真是别有一番风情,一种壮美。就说我们面前的山路,它就像一条灰白的飘带在山间舞动,又似一条白蛇在林间灵动地奔突。一句话,大山的美,不仅仅呈现在林木色彩的变化上,更表现在大山本身的厚重大气和雄壮巍峨之上。
我们一路绕着深山前行,无论是徒步观景,还是坐在车里四处瞭望,都沉醉于野山样貌的变化无穷。那些时时变换姿态的山体,真的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路上,我们惊喜地发现,有的山峰如刀劈斧削,危峰兀立;有的山头犹如放大了无数倍的馒头,浑圆厚重;有的山峦起伏蜿蜒,状如雄狮静卧,山脊两边渐次凹陷而下的沟谷,则活像雄狮脖颈和腹部的褶皱;有的山脉连绵不断,忽高忽低,又像海上起伏不定的波涛。还有那一道道不成规则的山谷,或深或浅,或大或小,或逼仄或开阔,都演绎着大自然造化的神奇和钟秀。我们虽然都在山里长大,但置身这么厚重的山中,还是不由自主地为眼前奇形怪状和变幻莫测的山势一次次地发出由衷的惊呼和赞叹。
车子驶过一处急转弯,我们又不由得惊叫起来——面前,平地突起一座高耸的山峰,像一面巨大的屏障,更像一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关隘。要不是公路顺着山底盘旋而上,我直疑心这里会不会埋设伏兵。这样想着,竟然真有点恐慌之感。山峰面对我们的一面,正好是阳坡,其上,耸峙的林木已褪去叶子,只留下灰白的、光溜溜的枝条悚然孓立,背衬黑褐色的山体,那些枝丫便像给山峰披上了一层灰白而朦胧的薄纱。一时间,人的视觉恍恍惚惚的,这真实的山体与林木倒更像是画家用妙手绘出的一幅水墨画了。我正惊诧于这种通感体验的灵妙,同行中有人竟也有同感。于是,我们下车,驻足观望了许久,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身在此山中,除了看不厌的山,观不完的景,道不尽的激动,触动我们灵魂的,还有那些实实在在的宝物。一路上,总能听到野鸡“咕咕”地鸣叫的声音,也能看到它突然从隐秘处飞出的身影。有意思的是,我们中有经验的同伴,能够根据野鸡尾巴的长短和叫声分辩出它的雌雄呢。不得不说,我们在山里兜兜转转,走走停停,在“一山放过一山拦”这种既真实又奇幻的境界中,竟然收获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大收获。
不久,我们在一个小山村后面的土埝上,见到一棵古槐,约有三五人合抱那么粗壮。但靠近跟前时,才发现树身几乎完全中空,仿佛只有薄薄一层树皮支撑着整棵树完整无缺地挺立在土埝的一角。我不得不震撼于黄土高原上这神奇的树种,这顽强的生命和不屈的灵魂了。都说,槐树是一种神树,我觉得,这话一点儿不假。每到春天,那些散落于山村野外的百年、千年古槐,总能以树身中空的姿态,老树发新芽,焕发出新一轮的青春活力。这,难道不是生命最顽强、最美丽的呈现吗?
顺着雷塬村继续下坡,不久便到了一个叫做吉士堡的村庄。这是雷塬村下属的一个自然村,隶属宜君县尧生镇,是铜川最东边依洛河而建的村庄。村庄建在绵延起伏的台塬上一片较为开阔的地段,蜿蜒的洛河绕着村庄南面自西向东流去。受洛河水的滋养,村民世代居住于此,谁也说不清先辈是什么时间落户于此的。村中古旧的木门,残破的拴马桩,村墙上一些残存的遗迹,都在默默地诉说着这个偏远小村庄的荣辱兴衰。吉士堡村的地理位置很特别,它位于三县交界地段。出村庄,过洛河,南面是渭南市白水县,北面则是延安市洛川县,所谓的“鸡犬鸣三县”,说的就是这里。在少有人迹的大山深处,有这么一个“鸡犬鸣三县”的小村庄,它的存在,也就显得意义非凡了。
出了吉士堡村,车子继续下行,很快就来到了洛河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洛河上一座简易的八孔石拱桥。这座石桥完全由石头和水泥搭建而成,联通着洛河东西两岸,发挥着“千堑变通途”的巨大作用。因它是八孔石桥,而被称为“八眼桥”,它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建西延铁路时所建。“八眼桥”架设在洛河上,也连接着洛河两岸的宜君县和洛川县。行走在石拱桥上,真有一种回归原始农耕时代的感觉。只是,石拱桥桥面只有一辙宽的路径,两边没有栏杆和任何防护设施,湍急的洛河水“哗哗”地从桥下流过,胆小的人走在上面,还是有点两股战战,行车更是提心吊胆。车子缓慢地从桥西开往桥东,我们立刻迫不及待地下了车。这一段的河床显得很是开阔,但赶上枯水季节,洛河水只占了河床的五分之一不到,余下的河床上,裸露着成片的土红色岩石。大部分岩石都是一大片平铺在河床上,长长地延伸向南面。于是,在洛河东侧这片空地上,滔滔流淌的洛河水,拍打着往南伸出的牛舌一样的岩石,形成了一道颇为壮观的景象。过往游人,莫不在这里驻足观望,领略其独有的风光。此时,一轮红日已经西斜,正把玫瑰色的光芒投射在急湍的河流上。一时间,我们眼前便呈现出“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奇妙景观。奔涌的洛河,在此更显波涛汹涌,水光潋滟,气象雄伟。
在这处开阔的谷地上,最南正对八眼桥的,是一座耸立的山峰。这座山峰仿若一堵高墙,正对洛河的一面直立如刀劈斧削。正是因为这面山峰的兀立,八眼桥这里才被四面围拢,河谷也才显得相对开阔。我们才能在这里悠闲地欣赏山在水中挺拔,水在山间穿行,牛羊在草地上觅食,曲曲弯弯的河水流淌着美丽的传说,真是难得的一种美妙体验。此时此刻,远离闹市的喧嚣,嗅一回清爽的山风,用心感受这里山水的交融,欣赏大自然原生态的壮美,陶醉在山川秀水之中,别有一番韵味在心头。
在干旱的黄土高原,遇见流水,就能让人逗留戏耍半日。眼看着时候不早了,我们才告别洛河,顺着那座直立的山峰左侧的豁口处出了峪口。没想到,才别洛河,又见一条小河潺潺缓流。小河上有一座不高也不大的石桥。桥洞下,就是从黄龙县城经石堡川水库流下来的河水,当地人就叫它“小河”,大概是相对于我们身后的洛河而言吧。走上小桥,向东望去,远远看见西延铁路桥凌空架在小河的上游。据说,桥北贠家河村上游就是北塬的马家河、沙家河。同一条河流,经过不同村庄,便有了不同的名称。
小河北侧就是那座高墙一样的山峰。很有纪念意义的是,山峰南侧就是隶属洛川县的堡乃村。堡乃村和距离它不远的古村方家塔村同属于洛川县石头镇贠家塬村,位于洛川县的西南边缘。
车子顺着山路迂回绕行,不久就来到位置较高的方家塔。方家塔地处一个山坳里,西面临沟,视野较为开阔。其时,殷红的太阳正朝西天倾斜,晚霞映射着散落在住在山坳里几户人家的屋脊上和山间干枯的蒿草树木上,有一种原始而荒寒的苍凉之感。我们停好车子,徒步走上高一级的平台,近距离去参观一处古宅遗址。这座古宅,依山傍沟,建造在坐东朝西的高台之上。古宅的正门朝西,开有三个原始的小门洞。门墙很厚实,类似土夯的城墙。我们从最北面那个敞开着的门洞进入,就来到了宽大的院落。原来,这座古宅里并列建造着呈南北走向的近十面窑洞。窑洞面对东面的山崖,从外面看到的城墙,正是窑洞的后背。建造窑洞的青砖宽大结实,质地十分细腻,颜色也很纯正,砖缝白灰清晰可见,勾缝密实、细致。门洞、窗洞和窑顶下沿皆有花砖造型,窑顶边沿用方椽、石瓦盖顶,类似现在的雨棚,规制虽然不大,但其造型在当时来说,一定是很前卫的设计。古宅东靠高高的土崖,西开小小的正门,南北两面是厚实的城墙。从外围看去,整座建筑密不透风,坚固可守。自然,在那个土匪频繁出没的年代,这种建造,可保家人安全无虞。现今,院内虽然一派凋敝,但古宅主人当年的富裕和阔气还是可以想见的。据说,方家塔的这位财东姓贾,当地人都称其为“老勾子”。至于何以有这样的称谓,则不大清楚。
出了古宅,向北望去,一棵古槐独立于土崖边缘,状如盘虬卧龙一般。我想,这棵古槐,见证过那段辉煌的历史,记录着岁月的沧桑,也算得上一本无字之书了。现今,它依旧坚守在原地,仿佛在诉说古宅主人昔日的荣耀。
由于时间紧迫,我们不敢久留。车子继续向南,复折西而行,去往传说中的“疙瘩坪”。车子一路依山而上,直至一处偏僻的山巅,便来到了我们此行的最后一站——疙瘩坪“坊堡村”。
原来,这里是清朝时期白水义士高天保修建的一处土城堡。城堡三面是逶迤起伏、苍茫旷远的洛河川,因其地势居高临下而易守难攻。东面隔一条小沟,与郝家村相对。城堡遗址保存完整,四周城墙俱存,据目测,这么大的城堡,白水境内尚未见到。整个城堡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南北长约百十余米,面积近20亩大小。其大门朝南,也是门洞形制,门墙厚约五六米。城堡内的建筑,最北面自西向东排列着十几孔窑洞,为正屋,是当年主人的住宅。院当中建有四孔窑洞,是管家的住室。这些建筑皆保存完好,只是城堡东西两侧原有的石窑洞已然倒塌,只留下一些条石半掩在黄土之中,东侧高大厚实的城墙便看得格外分明。城内四角各设一座高高的碉楼,供放哨所用。如遇敌情,角楼上会射击报警,主人得到消息,可携带金银财宝从地道出逃,以躲匪害。据说,四周城墙上还建有女墙,有半人多高,便于瞭望和射击。只可惜,女墙已经完全损毁。时下,四角的碉楼也只有东南角那座的影迹清晰可见。据现住的一位农妇介绍,当时,城堡内前院和后院,用墙隔开。前院里建有私塾、药房、醋坊、客房等,一应生活设施齐全。后院则主要用于居住。据说,城外还设有赌场和祠堂。由此可见,这座古城堡昔日的热闹和辉煌。
说起这位修建城堡的主人,在当时可是一位呼风唤雨的人物家。他叫高天保,生于1868年,病逝于1932年。字子定,清末监生,白水县尧禾镇满义村人,他终生酷爱社会公益事业。据说,高天保开始只是跟着父亲给财东家扛长工。有一回,东家打输了官司,高天保很不服气。那时,他还不到20岁,正是年轻气盛的年纪,认为东家明明占着理却输了,太不公平了,便执意要帮东家重打官司。结果,他一出面,还真打赢了。从那以后,高天保就出了名,东家也不叫他干苦活累活了,把一些重大的事情交给他去办。这样一来,附近谁家遇到了麻烦事,也都来请他帮忙做决断。后来,高天保就有了原始积累。他修了四间大房,算是起了家。高天保先前住在洛河对岸的烧锅村,后来,看到河对岸疙瘩坪这座山峁浑圆高耸,兀自独立,认为是个风水宝地。于是,便决定在这里修建城堡。据说,由于高天保人缘好,名气大,在修建城堡时,白水、洛川、蒲城三县都派来了民工帮忙,高家只给管饭,不付工钱。城堡修成之后,他便率家人搬迁过来,开始起火搭灶、开荒种地、建造学校、承办药房。由于他的影响力很大,蔡家河还给他种菜,并烧锅为其造酒。在疙瘩坪,高先生的家业可谓兴旺一时。
值得称道的是,高天保先生终生酷爱公益事业,为白水老百姓做了不少官家该做而未做的善举公益。他捐资兴学,修路搭桥,接济穷困,在百姓间留下了极好的口碑。高天保生活的年代,兵匪横行,战乱不休,天灾人祸接踵而至,弄得民不聊生。但无论本乡本土,还是来自他乡的落难者,凡是有求于他,他皆尽力相帮。尤其那些孤儿寡母,非但没有生存之路,还常常遭恶人欺凌,他就以收养干儿干女和结拜兄妹为由,把他们保护起来,并帮他们重立门户。高天保先生在临终前,还把蔡家河的300亩良田捐给纵目小学作为校田,将史官村东62亩良田和300元银洋都捐给了史官小学。他还叮嘱家人,乐善好施,以继其志。他去世后,葬于史官村东,当地群众铭记其善行和义举,为其立碑,称为“异人”。为纪念高先生善行功德,民众甚至为他编了歌曲,配以《苏武牧羊》的曲调传唱。其歌词曰:
“哀悼高子定先生,竟然已逝世,能不泪悲伤?设学校,修桥梁,宗旨重民生。处世四五条,为人作耕种,设学造人才,创修万人桥。仗义又疏财,振兴村教育,而今吾怎能不感激高公之恩德?”
即将离开坊堡村时,太阳已隐身云间,却在西天边洇染出一大片美丽的霞光,像凤凰的翼翅,又像待飞的龙首一般。再看城堡门前,一片平整的田地里,满铺着玉米秸秆。夕阳,枯树和荒芜的田园,都让这座城堡更显沧桑和雄浑,也给它增添了些许神秘的色彩。回望城堡东南角那屹立不倒的碉楼,回味着农妇的话语,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是啊,自古及今,时空的转换,总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那些辉耀一时的过往,不过是漫漫历史长河中一朵朵翻滚的浪花,随着时间的推移,都成为过眼云烟,留下的,只有这不会说话的古堡遗址。但感慨归感慨,我们由这座城堡,总能想起高天保先生的义举善行,想起他所做的那些有意义的事情。这样说来,他能够青史留名,算是人生无憾了!
山中此行,不仅让我收获颇丰,更让我心潮涌动。恰在此时,倦鸟纷纷归巢,这让我想起了陶渊明的诗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想想我们大半天的行程,兜来转去,却始终身处山间。山中半日,人的闲逸自在,山的静穆高远,不仅让我们体验到一种纯自然的恬淡心情,更让我们从自然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和真谛——人,本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具有自然的属性,就应该在归复自然中获得完美的生命体验。念及此,我忽然感觉,陶渊明的诗意,竟如此契合着我此时的心境和情愫。
身在此山中,我们遇见过林林总总的美好,感悟到人生的真谛。从这个意义上说,就不虚此行。或者说,此行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