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勇士杨太武
(2023-08-20 11:25:17)
标签:
杂谈 |
分类: 人物风采 |
杨太武,1919年出生于河南省一个贫苦农家,原名杨青安。七岁时,随父母逃荒至陕西省白水县雷村乡通道村。其父是位银匠,他心灵手巧,凭着精湛的手艺养活着全家。时逢乱世,免不了要替人土制枪支。时日一长,便被土匪盯上,土匪多次逼迫杨父为他们制造枪支。但杨父为人耿直,誓死不愿给祸害百姓的土匪效力。不久,竟遭遇不测——土匪抢其钱财并杀人灭口。父亲去世后,娘仨生活难以为继,杨母不得不以做针线活谋取微薄的收入,抚养两个年幼的孩子。
那一年,杨母来冯雷西文化村一户人家做针线活。这家女主人很是同情杨母的遭遇,杨母在其家做活期间,女主人给予了她很大的精神安慰和物质帮助,主仆二人相处甚密。一天晚上,女主人起夜,途径前房,偶然听到屋子里有人正在密议:要卖掉杨母。善良的女主人再也顾不得去上厕所,折身回到里屋,敲开了杨母的房门。危急时刻,主仆二人不敢多想,立刻翻过后墙,藏匿进对门邻人家。这家女主人也非常良善,一听事情的来龙去脉,二话不说,就收留杨母暂且住下。可如此躲躲藏藏、提心吊胆地过日子,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为了让杨母有个安稳的去处,二位女主人便说合她与流落村中、以给人做厨为生的河南籍张姓青年成婚,这才打消了人贩子的恶毒念头。这样一来,杨太武兄弟俩也顺理成章地入户张家,娘仨总算有了一个安稳的家。
虽然母子三人有了安定的居所,但贫穷的魔影却时时刻刻笼罩在一家人的头顶。无奈之下,兄弟俩就去陕北给人放羊谋生。冬天,他们穿着破烂的薄棉袄,脚上是破洞破底的旧布鞋,常常冻得直打哆嗦。可即便在这么困苦的环境中长大,生性粗犷剽悍的杨太武还是长得伟岸魁梧:他一米八的个头,体型微胖,在人群里显得高大威猛,尤为显眼。作为一名热血青年,杨太武对当长工混饭吃这种抱残守缺的日子很不满足,却对耳闻目睹的关于打仗的事情极感兴趣。就在三大战役以摧枯拉朽之势如火如荼地展开博弈之际,杨太武终于鼓足勇气决定从军。虽然家人一致反对,但他却有充足的理由说服他们:“好男儿志在四方,我要出去闯荡一番。要不然,岂不空有这一身力气?”家人苦心婆心的劝说,最终没能动摇他从军的决心。1948年12月,杨太武终于如愿以偿,他戎装裹身,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
进入部队后,经过短暂的集训,杨太武很快练就了百步穿杨的好枪法和擒拿、打斗等扎实的作战本领。训练结束后,杨太武成为某部三纵队八旅独立特务连的一名机枪手。从此,杨太武开启了他虽然短暂却无比英勇的战斗生涯。
在常人眼里,杨太武有三个“超乎常人”之处:一是体力超常,二是勇猛无比,三是本领高强。在作战中,杨太武总是不计个人安危,将这三个“超乎常人”发挥得痛快淋漓。平时,特务连常常会接到一些特殊任务:像战前侦查、突然袭击、攻克高地等艰巨任务。对此,杨太武总是一马当先,冲在前头,从不退却。有一次,他和连长担任一位首长的警卫任务。由于当地地形复杂,警戒任务变得异常艰巨。警卫人员不断巡回侦查,不敢放过一点蛛丝马迹。为了保证警卫任务万无一失,细心的杨太武爬上了一堵高墙环顾四周。就在这时,他忽然发现一名敌特工已偷偷爬上房顶,想要揭开瓦片袭击正在开会的首长。千钧一发之际,杨太武来不及报告连长,他立刻对准敌特工,扣动扳机,一枪将其击毙。还有一次,他们接到命令,要攻下一座无名高地。为了端掉敌人的火力点,他用机枪拼命朝敌人阵地扫射,以此掩护爆破手顺利前进。在战斗中,杨太武不光英勇无畏,还很善于跟敌人斗智斗勇。他和战友们东一梭西一枪地佯攻敌人,打得对方晕头转向,倒摸不清我方兵力的虚实了。因此,爆破很快成功实施。借着敌人慌乱中发出的信号弹,我军更准确地摸清了敌人的火力布局,并依此做出有的放矢的攻击,很快就将红旗插上了无名高地,取得了战斗最后的胜利。
杨太武不仅英勇善战,还很有全局意识。在一次激烈的巷战中,部队被敌人重重包围在巷子里。他和几名战友拼死突围,好不容易才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可刚一出来,他发现排长还被围困在里面。一向无惧无畏的杨太武,二话不说,立刻返回战场。他冒着密集的子弹,一边冲锋一边扫射,一路又杀死了不少敌人,他自己也光荣负伤。他瘸着受伤的左腿,一会儿隐蔽射击,一会儿匍匐前进······几经寻找,终于在死人堆里找到了已经昏迷的排长。他背着排长,一边突围,一边射击,一次次倒下,一次次又爬起来,继续突围······在他的咬牙坚持下,终将身负重伤的排长成功救出。
杨太武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为了保存实力,他很善于和敌人展开周旋。有一回,部队作战失利,上级命令大家尽快撤退并分散行动,以保存有生力量。作为机枪手,杨太武把武器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他包裹好拆解过的机枪,化装成老百姓,抄小路回到家里,趁着夜色把机枪藏进了麦场的秸子垛里。第二天,常年在附近骚扰老百姓的土匪就嗅到了杨太武带着武器回家的“味儿”。土匪来到他家,翻箱倒柜,四处乱翻,并威逼他交出武器。杨太武一口咬定没带武器。心狠手辣的土匪,就用烧得通红的炭锨狠烙他的前胸。杨太武真是条钢铁汉子,任凭土匪怎样残暴地折磨他,除了愤怒地瞪着土匪并咬牙忍受,几乎不吭一声,只咬定没有武器可交。土匪看实在从他身上找不到便宜,又敬他是条硬汉,就劝他也落草为寇。没想到,杨太武不仅义正辞严地拒绝了,反倒劝他们要改邪归正,为国效力。土匪无奈,只好悻悻地离开。
1949年1月底,北平和平解放。至此,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相继取得胜利,人民解放战争正以摧枯拉朽之势向全国展开进攻,埋葬蒋家王朝指日可待。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原西北野战军,于1949年2月改编)也于1949年2月20日在关中地区发动了大规模的春季攻势。20日,解放军六军和三军(杨太武所在部队)决定对蒲城县极其周边村镇发起攻击。2月21日晚,一野三军、六军自白水迅猛南下。杨太武肩扛机枪,一路攻城夺地,所向披靡。在攻克蒲城县党睦乡秦家村的战斗中,杨太武于枪林弹雨中长驱直入,拼力厮杀。敌人很快就发现了这位天不怕地不怕的斗士,瞬间,密集的炮弹像雨点一般,对着杨太武所在阵地一起发射······一人难敌众手,这位身经百战的战斗英雄,不幸中弹身亡,壮烈殉国。
杨太武同志牺牲后,被安葬在永丰烈士陵园。直到2014年,杨太武烈士的遗骨才被迁葬至白水县烈士陵园。
青山埋忠骨,翠柏伴英魂。杨太武烈士的墓碑上,这样记述着这位英烈的生平:“杨太武,男,汉族,1919年生,城关街道西文化村人。1948年12月参加革命,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第三纵队特务连战士。1949年2月在蒲城县秦家村战斗中牺牲。”
松柏苍翠,陵园肃穆;斯人已去,英名永存。铁血勇士杨太武的英雄故事,已然在白水乃至中华大地上万古流传,并将激励后来者奋发向上,为振兴中华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