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独步千古的登高——读《登鹳雀楼》有感
(2023-09-01 09:18:3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浅笑安然(散文) |
王之涣的传世诗作虽然仅存六首,但却毫不影响他在盛唐诗坛的重要地位。
据史料记载,王之涣幼年聪颖,弱冠能文。善于写诗,尤善作五言诗。其代表诗作《登鹳雀楼》,用词朴素,读起来明白如话,但其造境却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
开学在即,我忽然有了要带孙儿登鹳雀楼的兴致。虽然去永济算是跨省出游,但也不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如今的鹳雀楼,是国内唯一采用唐代彩绘艺术恢复的唐代建筑。外观此楼,高七十三点九米,四檐三层,实际建筑却是外三内六。檐顶一律油漆彩画,看上去古典风雅。该楼由北周大将军宇文护建造,原为一座军事戍楼,因时有鹳雀栖息而得名。鹳雀楼历唐经宋,存世约七百余年,属中国四大名楼之一,却不幸于元初毁于战火,1997年得以重修。作为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一个地标符号和一颗璀璨耀眼的黄河明珠,历经一千四百余
年岁月的鹳雀楼,见证过辉煌,也经历了沧桑,是一座不可多得的传统文化宝库,更是一种拼搏向上精神的物化象征。
因《登鹳雀楼》诗慕名而来的我们,一到这里,便迫不及待地乘电梯上至六楼,为的是先睹为快地体验诗句蕴涵的壮阔景象和雄浑气势。在六楼,来不及欣赏一幅幅美轮美奂的书法,就去观景台瞭望那浩瀚壮阔的黄河。适值处暑时节,赶上下午三四点钟,一轮艳阳虽渐渐西斜,但强烈的光照仍旧刺眼。可这一切却毫不影响我们对眼前壮美山河苍茫宏阔气象的真切感受。
一千多年前,诗人王之涣就是在这里登高望远、极目骋怀,写下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不凡诗句。此刻,时隔千年,我们与诗人应该在同一角度远望“白日”和“黄河”,所见几无二致,但我们却只能心怀谦卑地细细品味《登鹳雀楼》诗中“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的壮阔意境。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向东向,流归大海,禁不住感慨万分,挥毫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兴之所至,孙儿禁不住动情地吟诵出这首脍炙人口的杰作——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一起笔,诗人就用极其朴素、浅显的语言,十分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阔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字之中。“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诗人通过白描手法,将这一“山”一“水”不事修饰地和盘托出,描画出那种无比宽广辽远,气势雄壮的美好画卷。在这一动一静、一远一近、一虚一实的对比描写中,眼前就出现了一幅溢彩流光、金碧交辉又瞬息多变、宽广深远、无边壮丽的江山图。前两句仅用短短十字,看似着墨不多,却为后面无穷的遐想埋下了伏笔。
诗人登楼,于所见所感之后,接着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的是诗人无止境的探求愿望。他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最远的地方。要达此目的,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一些——“更上一层楼”。在这里,“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无限的希望和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出新意,又与前两句的写景承接得自然紧密、恰到好处,也把诗篇推向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宽广的视野。也正因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从后半首诗,我们可以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不是诗人在鹳雀楼的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尽目力所及的远方之景,便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诗人用一“楼”字点题,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就整首诗来说,诗中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诗人登楼的全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寻味。有人盛赞说:这首诗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美和哲理的统一,是客观与主观的和谐,是艺术的伟大再现与创造。
这首诗的高超之处,还在于对仗的巧妙运用。从绝句表达来说,并没有对仗的严格要求,一般可以不对仗。因为在一首诗里,如果出现两个对仗句式,很容易造成堆砌累赘的感觉。一旦处理不好,就显得非常僵化。而该诗却在全篇都采用了对仗:首联正对,句式极为工整;后联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却没有对仗的痕迹。由此看来,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十分熟练和老道。
总之,《登鹳雀楼》一诗,只寥寥二十字就写出了落日山河的苍茫壮阔之景,以及登高望远、极目骋怀的一片雄心。诗境壮阔雄浑,诗思高远深邃,富有哲理性和启示性,反映出盛唐士人开朗的胸襟。此诗“景入理势”,把道理与景物、情事融化得天衣无缝,达到了融景、情、理于一体的完美构架。可以说,它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不愧为五绝的压卷之作。
伫立鹳雀楼最高层,眼望着穿越千年时光隧道的“白日”和“黄河”,想到鹳雀楼曾目睹过蒲州古城的繁盛,点缀着大河落日的壮美,玉成了诗坛的圣地,我禁不住对它肃然起敬。是啊,诗因楼作,楼因诗名。一首《登鹳雀楼》,奠定了鹳雀楼成为文化名楼的基础,也奠定了王之涣在诗坛的不朽地位。
“楼成鹳雀几时远,人去楼空境自闲。”登楼观瞻,放歌抒怀之余,我更崇尚诗人留给后人的精神启迪:要实现人生的高度,就要勇攀思想的巅峰,以不懈的追求,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出无限的活力与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