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338条乃辨脏厥与蛔厥及蛔厥证的治法

(2024-02-05 18:00:49)

厥阴病寒热错杂证,上热下寒比较典型。

本条因为行文体例和提纲证相同,故在历版教材中将其作为厥阴病的提纲,因为其讨论的实际内容是上热下寒证,所以又强调这条原文是厥阴病上热下寒证提纲。

根据面对厥阴病的讨论,本条原文并不能反应厥阴病的本质,其所讨论的上热下寒证,属于乌梅丸的主治范围,故其和乌梅丸证合并讨论。

上热之意,即木火上炎,因此木火燔炽,耗伤津液,肝胃阴伤,则消渴;肝气上逆则见气上撞心;肝火循经上扰,则心中疼热。

下寒之意,即脾气虚寒,故脾虚不运则见饥不欲食;素有蛔虫,因脾虚肠寒而上逆,可见食则吐蛔;下之更伤中气,故下之利不止。

第338条乃辨脏厥与蛔厥及蛔厥证的治法。

脉微而厥可见于真阳大虚,脏气垂绝的脏厥,或肠寒胃热,蛔虫窜扰的蛔厥证。本条的目的就是通过二者鉴别,来突出蛔厥的特点,极有辨证意义。

在脏厥的情况,真阳大虚,脏气垂绝,故可见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

对于蛔厥的情况,此人当有吐蛔史,故曰“常自吐蛔”;因脏(肠)寒而蛔上入膈,故见静而复时烦,须臾复止;因蛔闻食臭出,故可见得食而呕又烦。

对于二者的鉴别,脏厥的厥冷程度较重,不但肤冷,且周身皮肤皆冷,躁扰无一刻安宁;蛔厥的厥冷程度则较轻,无肤冷,以烦为主,时静时烦,且有吐蛔史。

“又主久利”之意有三方面,第一,厥阴肝木克土,厥阴为病多影响脾胃功能;第二,久利等消化系统疾病多为寒热错杂;第三,乌梅丸酸敛,有涩肠止利之功。

脏厥,治疗当用回阳救逆(灸法及四逆辈);蛔厥,当寒热并用,扶正安蛔(滋阴泻热,温阳通降,安蛔止痛)。

本方乃酸甘化阴、辛甘化阳合用,八法俱全。

以乌梅(苦酒渍)之酸,合黄连、黄柏之苦而酸苦泻热;合米饭、蜜之甘而酸甘养阴,同时甘还可和胃缓急;炮附子、桂枝、干姜、细辛、蜀椒辛热祛寒,合米饭、蜜之甘又是辛甘化阳的配伍;人参、当归益气养血,防苦辛伤正。

蛔虫得酸则静,得苦则下,得辛则伏,得甘则动,故其中的甘还有诱而杀之之意。

本方可在以下三个方面运用:第一,蛔虫症;第二,慢性胃炎、肠炎、结肠炎等;第三,腹痛饮冷、睾丸疼痛、巅顶疼痛、崩漏等。

冷结膀胱关元致厥

【原文】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結胸,小腹滿,按之痛者,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340)

【词解】

膀胱关元:关元为任脉经穴,在脐下三寸。膀胱关元是指病的部位在脐下。

【讲解】

本条论述冷结关元致厥。

由于阴寒凝结于关元,故见小腹满而按之痛;阳气不达四末,故见手足厥冷。

另外,“言我不结胸”,强调要和大结胸等里热实证导致的热厥进行鉴别。

治疗应该祛寒通阳,可选灸关元,或主之以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血虚寒凝致厥

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351)

當歸四逆湯方

當歸三兩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細辛三兩 甘草二兩(炙) 通草二兩 大棗二十五枚(擘,一法二十枚)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352)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方

當歸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通草二兩 大棗二十五個(擘)桂枝三兩(去皮) 細辛三兩 生薑半斤(切) 吳茱萸二升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温分五服。(一方,水、酒各四升)。

【讲解】

此二条是血虚寒凝致厥的证治。

作为临床医生,见到手足厥寒,首先要考虑是否是寒厥。

手足厥寒而脉细欲绝,强调的是血虚的病机,因血虚寒凝,不能温养四肢,故见手足厥寒,脉细欲绝。

除此之外,因寒凝经脉,还可见四肢关节痛,身疼腰痛,或指(趾)尖、鼻尖、耳边青紫;因寒凝胞宫,还可见月经衍期,量少色暗,痛经等;因寒凝腹中,还可见脘腹冷痛。

第352条之病机乃血虚寒凝兼里寒,其文之“内有久寒”,代表了胃寒吐逆之类。

比较通脉四逆汤与当归四逆汤二者,前者乃阳衰阴盛,故见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多伴下利清谷等;后者乃血虚寒凝,四肢厥冷,脉细欲绝,不伴下利清谷等。

治疗应该养血通脉,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即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细辛、通草而成。

以当归、白芍养血和营,以桂枝、细辛温经散寒,以炙甘草、大枣补益中气,以通草通行血脉,合而论之,则能和厥阴以散寒邪,调营卫以通阳气。

另外,本方还可运用于末梢循环障碍,如雷诺氏病、冻疮等,或痛经伴手足寒冷者,或各种寒性疼痛,如寒痹之类。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在当归四逆汤的基础上,加吴茱萸、生姜以温中和胃,散寒降逆,且以清酒助药力而活血散寒。

痰厥

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饑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瓜蔕散。(355)

【词解】

邪:这里指停痰、食积等致病因素。

此条原文讨论痰厥的证治。

病人手足厥冷,同样需要考虑厥的性质。

脉乍紧,为邪结之征,排除了脉微欲绝的寒厥、脉细欲绝的血虚寒凝致厥。结合病人有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等表现,其病机乃痰实阻滞,胸阳不布。

因痰涎壅塞,胸阳郁遏,故可见心下满而烦;因胃不虚则知饥,痰阻则不能食,故见饥不能食;痰实阻滞胸中,故脉见乍紧之象。

治疗宜涌吐痰实,方可用瓜蒂散。

水厥

傷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却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356)

【词解】

不尔:尔,作如此、这样解,不尔指不如此之意。


【讲解】

本条讨论水阻阳郁致厥的证治。

病人有厥,同样需要辨别厥的性质。

厥的同时有心下悸,则此厥乃因水停心下,阳气被遏,不能达于四肢所致;水气凌心则心下悸。治宜温胃化饮,方用茯苓甘草汤。

本证的心下,就是胃。水饮在胃导致的厥,如果不用茯苓甘草汤温胃化饮,则水走肠间可致下利。

其中,原文中的“水渍入胃”,实为水渍入肠。

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之

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喉咽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357)

麻黃升麻湯方

麻黃二兩半(去節) 升麻一兩一分 當歸一兩一分 知母十八銖 黃芩十八銖 萎蕤十八銖(一作菖蒲) 芍藥六銖 天門冬六銖(去心) 桂枝六銖(去皮) 茯苓六銖 甘草六銖(炙) 石膏六銖(碎,綿裹) 白術六銖 乾薑六銖

上十四味,以水一鬥,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頃,令盡,汗出愈。


【词解】


下部脉:从腕部寸关尺三部来说,指尺脉;从全身上中下三部脉来说,指足部的趺阳脉与太溪脉。

本条乃阳气内郁,肺热脾寒致厥的证治。

本条病机乃肺热郁闭发痈,脾气虚寒,寒热夹杂。

因伤寒六七日,大下之后,致邪陷于里,阳郁不伸,故见寸脉沉而迟,手足厥冷;热郁于上,若灼伤津液,则见咽喉不利,若灼伤肺络,腐败气血则见唾脓血。


泄利不止,可因攻下伤脾,致脾虚下陷(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证可攻下通腑以泻热),或可见于素体脾阳虚弱之人复感外邪而致。


下部脉不至,可为阳郁于里,或阳虚寒凝。

治疗宜发越郁阳,清肺温脾,方用麻黄升麻汤。

本方以麻黄发越肺经火郁,以升麻升散解毒,二者合用,则阳郁得伸,厥冷可还,而“汗出愈”;当归温润养血,以助汗源;以知母、黄芩、石膏、萎蕤、天冬、芍药养阴清肺利咽;以干姜、白术、茯苓、桂枝温阳健脾以止泄利。

 肝寒犯胃、浊阴上逆致厥

【原文】

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378

肝寒犯胃、浊阴上逆亦可致厥。


本条当与第243条、第309条与《金匮要略》合参。


第243条: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吳茱萸湯主之。


第309条:少阴痛,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脉证并治第十七》第8条:呕而胸满者,吳茱萸湯主之。


结合上述各条,本证的临床表现有呕吐、吐涎沫、胸闷、头痛、下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等,其病机乃肝寒犯胃,浊阴上逆,导致气机壅塞,升降紊乱。


因肝寒犯胃,若胃失和降,则干呕;若胃寒饮停,寒饮上泛,则吐清稀冰凉的涎沫;肝寒循经上扰,则见头(巅顶)痛;


因为升降紊乱,故可见下利,但下利必不重;因为浊阴阻滞,气机壅塞,阳气不能畅行,故可见手足逆冷,但也不重;因为浊阴上逆,呕吐剧烈,病人表现为烦躁难耐,但也并不是死证。


另外,本证还可伴见其他寒象,如心下痞满或少腹冷痛,或腹满寒疝,舌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细弦等。


治宜温肝暖胃,降逆泄浊,方用吴茱萸汤。若肝寒得散,胃气得降,则吐利可止,逆冷可还,诸证皆愈。


对于呕的鉴别,少阳则喜呕,多兼胸胁满,心烦,口苦,治当和解;阳明则食谷欲呕;厥阴则见干呕,吐涎沫,口则不苦,治宜温降。


对于头痛的鉴别,太阳则头项强痛,阳明则头额痛,少阳则头角痛,厥阴则巅顶痛。



8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7/12/1309/118856422_1_20171213094041252

气郁致厥



【原文】


少隂病,四逆,其人或欬,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318)


【讲解】


本条指出肝胃气滞,阳郁致厥的证治。


本条所述之厥,乃气郁致厥,故又称“气厥”。虽云少阴病、四逆,但多数人认为本证并不重。


由于肝胃气滞,气机不畅,阳郁不达致厥,故见四逆;肝气犯肺,郁饮停则咳;心阳不振则悸;气郁水停则小便不利;肝气犯脾,寒凝气滞则腹痛;肝气犯脾,下迫大肠则泄利下重。


治宜疏肝和胃,透达郁阳,方用四逆散。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透达郁阳,主升;枳实行气散结,宣通胃络,主降;芍药、甘草制肝和脾,益阴缓急。柴胡合枳实一升一降,以畅通气机。


凡有肝气郁滞表现,或手足冷而无阳虚表现者,可以考虑使用本方。


此方乃疏肝解郁的祖方,后世的疏肝解郁方,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都是以此方为基础变化而来。


本方运用广泛,如合甘麦大枣汤以治妇人脏躁;合生脉散治心脏神经官能症;加薤白治慢性结肠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