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厥阴病讨论题+伤寒|厥阴病临床解读2

(2024-02-05 17:56:40)

当归四逆汤证证属营血不足,寒凝经脉,故手足厥冷,脉细如丝,若有若无,可伴见眩晕、肢节少腹疼痛等证,病势较缓。通脉四逆汤证为阳衰阴盛,虚阳外越所致,故脉象微弱无力,若隐若现,且伴见下利清谷,里寒外热等表现,病情危重。

4.厥热胜复反映了什么现象?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厥热胜复是厥阴病发展过程中正邪相争,阴阳消长,正邪进退的外在反映。《伤寒论通俗讲话》说:“病至厥阴,阴尽而阳生,由于正邪斗争有胜负,故其病变有厥热进退的机转。”其表现以手足厥冷与发热交替出现为特征,一般而言,阳胜则发热,阴盛则厥逆,因此,常以此来辨别正气的盛衰,疾病的进退。而且,可依据厥冷与发热时间的长短判断病势之进退,厥热相等则阴阳平和而主自愈,而厥多热少则主病进,热多厥少而主阳复病退。

5. 当归四逆汤证、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当归四逆汤证的辨证要点是血虚的同时又有寒凝经脉,见手足厥寒,脉细欲绝。病机是营血不足,寒凝经脉。治法为养血通脉,温经散寒。方用当归四逆汤。方中当归补肝养血行血,桂枝温经通阳,芍药和营养血,细辛温散血中之寒邪,通草通行血脉,大枣、甘草益脾养营,诸药相合,有散寒邪,养血脉,通阳气的功效。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的辨证要点是在营血不足,寒凝经脉的基础上,兼有反复胃痛、发则呕逆吐涎等与肝胃有关的沉寒痼疾。病机是血虚寒凝,兼有肝胃沉寒。方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用当归四逆汤养血通脉、温经散寒,加吴茱萸、生姜暖肝泄浊通阳,以走厥阴经脏,散其久滞陈寒,并用清酒扶助药力,增强温通血脉之功,以驱在内之久寒。

6.吴茱萸汤证在伤寒论中出现几次?各出现什么证候?为什么同用吴茱萸汤治疗?

伤寒论中吴茱萸汤有三条。一为阳明虚寒“食谷欲呕”(243), 以其“得汤反剧者属上焦”,辨阳明呕吐有虚寒、热实之不同。一为少阴阳虚阴盛,寒浊犯胃“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309),一为厥阴病肝寒犯胃所致“干呕吐涎沫,头痛”(378)。三条虽述证不尽相同,但阴寒内盛,浊阴上逆的病机却一致,故可异病同治,均用吴茱萸汤温胃散寒降浊。

7.比较白头翁汤证与桃花汤证区别。

白头翁汤证与少阴病桃花汤证,皆可见有下利便脓血,但病机确有寒热之异、虚实之分。桃花汤证下利则滑泄失禁,脓血颜色晦暗,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属脾肾阳虚,下焦不固,治宜温中祛寒,涩肠固脱。白头翁汤证则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脓血颜色鲜艳,口渴喜冷饮,舌红苔黄,属肝经湿热,下迫大肠所致,治宜清热燥湿,凉肝止利。

8.试述除中的病因病机、临床特征为何?

除中指胃气垂绝之时,本当不能食,而反突然求食,是病情恶化的表现。其病因病机为疾病后期疾病恶化,或由误治所致,中阳虚衰,受纳腐熟无权,衰败之胃气与欲绝之正气作最后挣扎而出现的假象。其临床表现为在疾病的后期,

真脏之气将竭之时,病人突然能食,或神昏骤然转清,这都是一种假象,都是疾病迅速恶化的表现。但在阴盛阳衰之时,出现能食的情况,则有两种可能:一为阳复阴退,胃阳恢复之能食;一为胃气垂绝,除中危候之能食。判断可用喂食

索饼的方法,若食后不发热或仅有微热,表示胃气尚在,病可向愈,若食后突然发热,而后热又突然消失,则为将绝之胃阳暴露于外,此即为除中。

9.《伤寒论》中厥逆证有哪几种类型?各自的病机、临床表现如何?应如何治疗?

《伤寒论》中厥逆证有寒厥、热厥、痰厥、蛔厥、脏厥、水厥、血虚寒凝厥、气厥、冷结膀胱关元厥九种类型。热厥的病机为热邪深伏,阳气内郁所致阴阳气不相顺接;可见有在手足厥冷的同时伴有身体发热,发热在先,厥冷在后,而且热邪越重,四肢厥冷则愈甚,热邪越浅,四肢厥冷也就越轻;治疗应当包括泻热、清热,无形热郁之轻证可自愈,重证则用白虎汤清热,有形热结当用承气汤泻热;因为此热厥属阳热内郁,故禁用辛温发汗。

寒厥的病机为阳气不足、阴寒内盛所致阴阳气不相顺接;临床表现为阴寒内盛的四肢厥冷疼痛的同时伴有全身恶寒、下利、腹中挛急,以及由于格阳于外、卫外不固而致的发热、汗出;治疗应当急救回阳,方用四逆汤。

痰厥的病机为痰食有形之邪阻遏胸中阳气,不能充达四肢;可见有四肢厥冷、脉忽然变紧、心下满而烦、知饥而不能食等表现;治疗当用瓜蒂散壅吐胸中实邪,使阳气得通而愈。

蛔厥的病机为因为蛔虫窜扰、气机逆乱而致的阴阳气不相顺接;证候表现一是有吐蛔史,二是手足逆冷,但周身不冷,三是时静时烦,得食而呕又烦,四是伴有呕吐、腹痛;治疗当用清上温下、安蛔止痛的乌梅丸。

脏厥的病机为阳衰阴盛、真阳将绝,在厥冷的同时有病人周身肌肤皆冷、躁扰片刻不宁的表现,治疗当扶阳抑阴,用通脉四逆汤之类。

水厥的病机为胃中停水,阳气被遏,阴阳之气不能顺接于手足,临床可见四肢逆冷、心下悸动,治疗当用茯苓甘草汤温胃化饮,使水饮得去,阳气得通,则厥逆可愈。

虚寒凝厥的病机为血虚寒凝,气血运行不畅,阴阳气不相顺接,可见手足厥寒与脉细欲绝并见,还可见有头晕、面色苍白等血虚之症状以及血虚寒凝的部位不同而出现的相应的临床表现,如四肢关节疼痛,或身疼腰痛、脘腹冷痛、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等,治疗用当归四逆汤养血通脉、温经散寒。

气厥的病机为阳气内郁,气机不畅,不能透达四末,证候表现有手足不温或指头微寒,以及其他气机不畅的表现,治疗当用四逆散疏畅气机、透达郁阳。

冷结膀胱关元厥的病机为阳虚寒凝,阴寒结于下焦,阳气不能透达,可见手足厥冷、小

腹满痛、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弱,治疗可用温阳祛寒的四逆汤或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等。

10.试述“厥应下之”与“厥不可下”的意义。

“厥应下之”与“厥不可下”是不同意义的两个治则。“厥应下之”是邪热致厥的治疗原则,热厥属阳热内郁,此“下之”当包括泻热、清热二法在内,泻热用承气汤,清热用白虎汤。“厥不可下”则是针对虚寒致厥而提出,其条文中“诸四逆厥者”此泛指虚寒类的厥逆而言,非指一切厥证,故而治疗当温阳通脉、温经回阳,而禁用苦寒攻下;若误用下法,必然伤正损阳,而致变证丛生。所以,“厥应下之”的“下”与“厥不可下”的“下”意义完全不同,二者并不矛盾,不可望文生义。

伤寒 | 厥阴病临床解读之一:厥阴病的基本概念
版权声明:本文原创和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医肖相如(ID:xiaoxiangru0011),尊重知识和劳动,无需授权即可转载,但是请务必注明原作者。


1

厥阴



厥阴包括足厥阴肝与手厥阴心包两经两脏。



肝:主疏泄、喜条达、藏血、舍魂、在体合筋。


心包:为心之宫城,代心用事。


《素问至真要大论》有:“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高土宗《素问直解》解释为:“由太而少,则终有厥阴,有太阴之阴,少阴之阴,两阴交尽,故曰厥阴。”说明厥阴为三阴之尽。《素问阴阳类论》有:“一阴至绝,作朔晦”,厥阴为阴至尽,故算至绝,阴尽则阳生,阳生是朔,阴尽是晦,故曰作朔晦,指厥阴具有阴中有阳,阴尽阳生的特点。《灵枢.阴阳系日月》“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阴。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阴。此两阴交尽,故曰厥阴。”戌亥为地支之尽,遇子则阳气来复,故曰厥阴。


厥阴为人体阴阳之气交替转换的阶段,可以将其概括为:两阴交尽,谓之厥阴;阴极阳生,极而复返。这是厥阴的生理。

2

厥阴病



厥阴病是伤寒最后的厥证阶段。


六经辨证是张仲景对外感热病不同病理阶段的特征生概括。太阳病是伤寒初期的表证阶段,阳明病是伤寒过程中表现为胃热炽盛的阶段,少阳病是伤寒过程中正气已显不足,正邪均呈衰减之势,正邪相持的阶段,太阴病是脾阳虚弱的阶段,少阴病是心肾虚衰的阶段,厥阴病则伤寒最后的厥证阶段。伤寒的过程是始于太阳,终于厥阴。外感病的发生是从太阳开始的,因为太阳主表,外邪不经太阳则无由进入人体。外感病的死亡则在厥阴,因为厥阴是人体阴阳之气交替转换的阶段,厥阴病则是人体阴阳之气不能正常交替,即所谓“阴阳气不相顺接”,阴阳气不相顺接的临床特征就是“厥”,“阴阳气不相顺接”的再发展就是“阴阳离决”,“阴阳离决”就是死亡。所以从伤寒的过程来看,厥阴病是伤寒的最后阶段。



3




从伤寒的发病过程看,厥阴病是伤寒的最后阶段。从临床表现而言,厥阴病的特征性证候就是厥。至于厥阴病的证候特征为什么是厥,其道理已如上述。此外,在《伤寒论》的厥阴病篇共55条原文,其中有32条原文54次提到“厥”。也足以证明,厥阴病篇主要是讨论“厥”,“厥”是厥阴病的特征,没有“厥”就不是厥阴病。


1 厥的病机和定义

根据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厥”的病机是阴阳气不相顺接,“厥”的临床特征是手足逆冷。为什么阴阳气不相顺接的临床表现是手足逆冷呢?是因为十二经中阴阳经的交接都是在手足。


2 手足逆冷与手足冷的区别

厥者,逆也,乱也。厥,就是手足逆冷;逆冷,是指手足冷逆向发展,即手足冷由肢端向肘膝关节方向发展。人体温度的维持是依赖于血液循环的,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如果手足冷逆向的发展,即向心性的发展,那可能是心脏的功能衰竭。在《灵枢.厥病》中有“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与《伤寒论》中所说的“厥”相似。因此,在《伤寒论》中,厥、逆冷、厥冷、厥逆、厥寒的意思是相同的。


手足冷(或手足寒),仅仅是手足的寒冷,寒冷没有向肘膝关节方向逆向发展。这是手足冷和厥的临床区别。在病机上,手足冷是阳虚不能温煦四肢,厥则阴阳气不相顺接。阳虚只是阳气量的减少,阴阳气不相顺接则是阴阳有离决的趋势。需要注意的是,阳气的虚衰不断加重,由虚而脱的时候,就是发展为阴阳气不相顺接了。所以,太阴病的脾阳虚,少阴病的心肾阳虚,是可以演变成厥阴病的寒厥的。


在《伤寒论》中,三阳病可以根据发热的特征进行区别,即太阳病是发热恶寒,阳明病是发热恶热(即发热不恶寒),少阳病是往来寒热。三阴病可以根据手足的寒温来区别,即太阴病是手足自温,少阴病是手足寒,厥阴病是手足厥。

伤寒 | 厥阴病临床解读之二:热厥和寒厥
复习(点击可阅读原文):伤寒 | 厥阴病临床解读之一:厥阴病的基本概念



厥阴病篇共有54次提到“厥”,“厥”的种类也有很多,如热厥、寒厥、蛔厥、痰厥、水厥等,但厥阴病篇主要讨论的是热厥和寒厥,厥阴病的厥是从热厥开始的。



1. 热厥

《伤寒论》335条说:“伤寒一二日到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这一条原文确定了热厥的诊断标准,即厥与发热并见,并且厥与发热的程度呈正比;确定了热厥的治疗原则,即厥应下之;提出了热厥的治疗禁忌,即不可辛温发汗。


这种情形与现在的感染性休克是相似的。因为有感染,所以病人会发热,因为细菌的内毒素会导致微循环障碍,所以会出现手足厥冷等休克的表现。对于感染性休克,西医的治疗原则是抗感染和抗休克,《伤寒论》提出的原则是“下之”,临床实践证明,对于感染性休克,及时的运用清下,可以有效的抗感染和抗休克,使休克的临床过程顺利。《伤寒论》中“厥应下之”的例子是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1.1 证之临床:

无形邪热深伏者用白虎汤;

有形燥热内结者,可有用承气汤;

邪热壅肺者,可以用麻杏石甘汤;

热结少阳者可以用大柴胡汤;

水热互结者可以用大陷胸汤等。


结合371条“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373条“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如果热、利、厥并见,与临床所见的中毒性痢疾导致的休克相同,也因为如此,我们不能忽视厥阴病篇有关热利的原文,在中毒性痢疾导致的休克的发病过程中,有的病人先有下利,发热,后见厥;也有的病人先见发热而厥,后见下利,但是在整个发病过程中,厥、热、利终究是可以见到的。如小承气汤、栀子豉汤之类的方剂在抢救痢疾性休克的过程中也是有机会用到的。


综上所述,厥阴病篇的热厥与现在临床所见的感染性休克相似,其治疗原则对感染性休克的治疗也有重要指导意义。厥阴病篇讨论的主要是热厥,厥阴病篇的厥也是从热厥开始的。



2. 寒厥

寒厥也是厥阴病篇的主证。厥阴病篇的寒厥有两种形成原因,一种是由于太阴病、少阴病寒化证发展而来,病人有呕吐、下利、大汗等见证,这种情况与失液性的休克相似,主要是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所致的休克。


2.1 少阴病篇

314条“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315条“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2.2 厥阴病篇

353条:“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354条:“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370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2.3 霍乱病篇

385条:“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388条:“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389条:“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390条:“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上述这些原文虽然分别见于少阴病篇、厥阴病篇和霍乱病篇,但他们本质已经属于厥阴病了,因为都是厥证。少阴肾阳虚衰导致的呕吐下利,大汗淋漓,小便清长等,以及霍乱的顷刻之间吐利交作,者极容易发展成阴阳气不相顺接的厥证,治疗不及时还会发展成阴竭阳脱,阴阳离决的死证。在少阴病篇和霍乱病篇讨论,是为了适应疾病动态变化的规律,就象太阳病篇有许多非太阳病的内容一样。


上述条文所讨论的寒厥,病机是阳气虚衰,阳不固阴,阴液耗散所致,病情相对简单,用四逆汤类回阳救逆,阳回阴固,则厥可止。现在临床上见到的失液性的休克治疗也相对简单,特别是现在有西医静脉补液的方法,及时的补充容量,休克很容易纠正。



3. 由热厥转化而成的寒厥

厥阴病篇的寒厥还有一种情况是由热厥转化而来的,即先有热厥的过程,然后由热厥变成寒厥。


342条:“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344条:“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345条:“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346条:“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下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335条提出了热厥的治疗原则,即“厥应下之”。及时的清下,是治疗热厥的有效手段,如果热厥没有及时的清下,则深伏于体内的热邪在耗伤人体津液的同时,也损伤了人体的阳气,导致阴竭阳脱,临床表现为先是热厥,后但厥不热,转变为寒厥。感染性休克的病理变化可以分为两阶段,在休克的早期,由于细菌内毒素的作用,使微循环痉挛,临床表现是感染和休克并见,即厥与热并见,这一阶段中医辨证是热厥,西医的诊断是感染性休克的微循环痉挛期,这个阶段微循环的障碍是可逆的,中医的治疗是“下之”,西医的治疗是抗感染。这一阶段是感染性休克治疗的关键时期,及时的清下,釜底抽薪,使深伏的热邪去除,解除阳气的阻隔,阴阳气得以顺接,则热厥可愈;或者强有力的抗感染,清除细菌的内毒素,使微循环痉挛的因素去除,微循环得以恢复,则休克得以控制。如果抗感染不力,微循环障碍的因素没有及时去除,则微循环由痉挛期而进入衰竭期,进入衰竭期的微循环障碍是不可逆的,所以休克难以纠正,预后不良。这一时期的临床表现为但厥不热,属于中医的寒厥了。先有热厥的过程,再转变而来的寒厥,虽然可以按寒厥治疗,用四逆汤之类,但疗效很差,所以张仲景认为大多是死证。



4. 其他的厥

厥阴篇中还有其他的厥,但也不是所有的厥都是厥阴病。

如肝热胃寒、寒热错杂之乌梅丸证的蛔厥;肝血不足、血虚寒滞之当归四逆汤证的血虚寒厥与肝有关;少阴篇中之肝气郁结、气机不畅、阳郁于内之四逆散证的气厥;肝胃虚寒、寒浊上逆之吴茱萸汤证的厥,亦与肝有关,当属厥阴病的范围。藏厥则为寒厥之类,亦属厥阴病的范围。至于冷结膀胱关元之厥,痰阻胸中之厥(瓜蒂散证),水停心下之厥(五苓散证),寒热错杂,下寒上热之厥(麻黄升麻汤证),则为了与厥阴病相鉴别而列入厥阴篇。


伤寒 | 厥阴病临床解读之三:四逆汤不是少阴寒化证的主方
在《伤寒论》中,四逆汤可见于太阴病篇,如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少阴病篇,如323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厥阴病篇、霍乱病篇的条文前已述及,但多认为四逆汤是少阴病寒化证的主方。


顾名思义,四逆汤,就是治疗四逆的方,四逆就是厥,而厥是厥阴病的主证,所以,四逆汤应该是厥阴病寒厥的主方。


太阴病用四逆辈,显然是为了治未病。因为太阴病为中焦虚寒,而中焦虚寒稍有不慎,则很容易发展为少阴肾阳虚衰,肾阳虚衰再进一步,就可能是厥阴的寒厥,所以,病在太阴就用四逆辈,是治中有防;再则,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的寒证,本质相同,仅仅是程度的区别,所以治疗原则也是相同的。


少阴病篇的323条和324条,用四逆汤的意义和太阴病相同,是为了治未病。而315条、317条则已经由少阴病的肾阳虚衰演变成厥阴病阴阳气不相顺接的寒厥了,应该属于厥阴病的内容,只是为了兼顾疾病发展过程的连续性而放在少阴病篇,并不能认为张仲景将其放在少阴病篇就是少阴病,从而说明了少阴的心肾阳虚很容易发展成厥阴的寒厥,这一认识在讨论厥证的时候已经提及。


霍乱的基本证治有两个方证,即386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霍乱由于气化不利,清浊不分,津液偏渗于肠胃者,在吐利交作的同时可有小便不利,可用五苓散通阳化气,利小便之所以止吐利;霍乱由于中焦虚寒,寒湿阻滞,升降紊乱者,则与太阴同法,用理中汤丸。可见霍乱的治疗并不复杂。但由于其吐利交作,挥霍潦乱,稍有不慎,极易阴竭阳脱,阴阳气不相顺接,而成厥证,甚至成阴阳离决的死证,所以霍乱病篇用四逆汤的意义与太阴、少阴相同。


四逆汤虽然是厥阴病寒厥的主方,但四逆汤并不能治疗所有的寒厥。对于热厥转化而来的寒厥,用四逆汤则力有未逮,张仲景认为多为死证。我倒是认为山西李可老先生的“破格救心汤”值得一试。其方如下:附子30~100~200克,干姜60克,炙甘草60克,高丽参10~30克(另煎浓汁兑服),山萸净肉60~120克,行龙牡粉、活磁石粉各30克,麝香0.5克(分次冲服)。


伤寒 | 厥阴病临床解读之四:寒厥不会有“厥热胜复”
在现行的《伤寒论》教材中,厥阴病篇有“厥热胜复”一节,其原文如下:


(331)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334)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336)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341)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342)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332)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333)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热厥可以先发热,后厥而利;或开始发热下利,以后出现厥逆;或开始即有厥逆,以后出现发热下利,热盛可以便脓血。至于条文中所列日数,如厥几日,热几日,仅是对厥与热的程度而言,视其厥甚还是热甚,以作预后的判断,并非真有厥几日,热几日,再厥几日。古今医家多数困于日数不解,实际上临床所见热厥,在厥的同时必有高热,甚至谵语。由于是厥、热、利同时并见,类似西医学中毒性肠道感染性休克,因此,厥阴病中的热厥并不少见。只是古今医家受厥阴病提纲的框框所约束,虽然有人怀疑乌梅丸只是治疗蛔厥的主方,似不能作为治疗厥阴病的主方,但厥阴病的主方是什么?厥阴病的临床表现是什么?其本质又是什么?并不清楚。


关于热厥过程中厥几日,热几日的问题,陆九芝倒是能够看得清楚。陆氏云:“……此其热固是热,而其厥更是热,非当其热时则为热,而当其厥时则为寒也”。“自有不明此语者,妄谓在热则为热,在厥即为寒,是一气也,而五日能寒,五日能热,则当此五日厥时用热药,续五日热时用寒药,而如厥后变热,则前五日之热药必为祸,热后复厥,则前五日之寒药必为灾,天下岂有此等病情,此等治法乎?”陆氏能认识到厥阴病中有热厥是可贵的,但是陆氏不了解热厥可以向寒厥转化,不认识与热厥密切相关的下利,反将下利条文归于阳明病中,是其所见不到之处。


后世医家绝大多数认为,《伤寒论》中的厥几日,热几日是寒厥的厥热胜复,这是不恰当的。厥阴篇中先厥后热,先热后厥,都是热厥。唯有厥而无热,甚至一厥不复者,其厥方为寒厥。寒厥不存在厥热胜复的问题。论中的厥几日,热几日,是以厥和热的天数比较,根据厥多热少,还是热多厥少来判断预后,前者表示预后不好,后者表示预后较好。厥多热少表明热厥要向寒厥转化,热多厥少表示邪热亢盛,可以续发各种变证,如转移性的化脓病灶、咽痛喉痹、口伤烂赤、大便脓血等,按照西医学的观点来看,感染性休克可能是脓毒血症、败血症、中毒性肺炎、中毒性肠道感染等引起,所以续发各种变证亦不相同。厥几日,热几日的比较,如果热未加重,热未再高,病势稳定,则通过治疗可有向愈之机。


韵伯认为,厥阴伤寒之定局为厥者必发热,热与厥相应,厥深热亦深,厥微热亦微;其变局为厥热往来,先厥后热,厥多热少,热多厥少。并认为此不得即认为虚寒而妄投姜桂以遗患。所谓厥热往来,即指的是热几日,厥几日,复几日,实际上厥热往来仍是以热与厥的天数比较,是厥多热少,还是热多厥少。前者表示热厥要向寒厥转化,预后不好;后者表示邪热亢盛,可以续发各种变证。厥热往来就是热与厥相应,是一回事,不能分开来看,即在肢厥的同时身必高热,这在感染性休克的抢救过程中是屡见不鲜的,所谓寒厥的厥热胜复,热厥的厥热往来,是不符合临床实际的。


对于(334)之“咽中痛喉痹”、“便脓血”;(341)之“必便脓血”;(332)之“必发痈脓”等表现,《伤寒论》教材和大多数医家都认为是寒厥阳复太过。其实质是热厥过程中,热邪没有得到控制,也就是在感染性休克的过程中,感染灶没有得到控制,咽痛喉痹可能是化脓性的扁桃体炎,必发痈脓可能是化脓性感染,便脓血可能是中毒性痢疾。寒厥的病人不会有厥热胜复,更不会有阳气恢复太过。


伤寒 | 厥阴病临床解读之五:厥阴病的提纲应该是第337条
《伤寒论》中厥阴病的提纲证条文是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这是《伤寒论》关于厥阴病的定义,但是这个定义并不能说明什么是厥阴病。

故古代医家对厥阴病的提纲只是随文解释,如陈修园谓:“厥阴之上,风气主之,中见少阳,是厥阴以风为本,以阴寒为标,从乎中见。”意思是说厥阴虽阴已极,但火热为中见,故厥阴病提纲之主证有寒热夹杂。《医宗金鉴伤寒论注》则谓:“故其为病中,阴阳错杂,寒热混淆,邪至其经,从化各异。若其人素偏于热,则邪从阳化,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等阳证见矣。若其人素偏于寒,则邪从阴化,故手足厥冷,脉微欲绝……等阴证见矣。”


近代医家对厥阴病的认识,多是根据丹波元坚的意见分为两个证型:一为上热下寒,一为寒热胜复。但这两个证型还是不能反映出厥阴病的本质,故尔陆渊雷认为“伤寒厥阴篇竟是千古疑案,篇中明称厥阴病者仅四条,除首条提纲证外,余三条文略而理不清,无可研索。”


根据本文开始对厥阴、厥阴病、厥的认识,厥是厥阴病的主证,厥阴病讨论的就是厥,所以,我认为第337条可以作为厥阴病的提纲。因为这条原文从病机和证候上阐明了厥的定义,而厥阴病就是厥。


伤寒 | 厥阴病临床解读之六:乌梅丸不是厥阴病的主方
乌梅丸证是蛔厥证,其性质和326条相似,属于寒热错杂之肝热胃寒。326条是厥阴病的提纲证,乌梅丸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了厥阴病的主方。


蛔厥是由于一时性的剧烈疼痛所导致的阴阳气不相顺接,与疼痛性的休克相似,只要疼痛解除,其一时性的阴阳气不相顺接即可消失。因此,蛔厥的寒热错杂不是厥阴病的本质。由于热厥在正气衰败的情况下可以向寒厥转化,此时常出现寒热夹杂的情况,由原来的真热假寒(不是寒热错杂),转化为真热真寒(寒热错杂),由于机体内环境的紊乱,也可以临终前吐蛔,如果说厥阴病的本质是寒热错杂,在这种情况下的寒热错杂现象,或许能代表厥阴病的本质,这时针对寒热错杂的情况也可以用乌梅丸治疗,但是并不能与一时性的阴阳气不相顺接的蛔厥相等,两者有本质上的不同。

乌梅丸针对的是寒热错杂证和蛔厥证,而寒热错杂和蛔厥并不代表厥阴病,所以乌梅丸不是厥阴病的主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