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实拍】自然.神奇之眼—黄可华摄影艺术作品展

(2012-05-07 02:14:33)
标签:

黄可华

摄影

作品

威海

展览

杂谈

     2012年5月6日,“自然.神奇之眼——黄可华摄影艺术作品展”在山东威海市美术馆开幕。黄可华先生是我原来工作系统的老领导,后来又陆续担任省级政府和人大领导职务,因而说来我与他已相识近二十年,但知道他酷爱摄影并已取得极高的荣誉,则是最近的事。此次,他在威海举办摄影艺术作品展,在得知消息并获邀请后,便欣然驱车前往。尽管当日往返近六百公里,但仍感到收获颇多,尤其是更加深了自己对于摄影艺术的认识与理解。可华老领导进入摄影界仅短短的四五年时间便达到了如此高的境界,则让我佩服之余油然而生深深的敬意。我想,除了他的天赋、智慧之外,便是他对摄影艺术的那份挚爱、执着和坚持。

    由于自己对于摄影只是一种喜爱,到目前还是一个初学者,因而很难用文字准确评价可华老领导的摄影艺术作品,也难以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与体会,便只有借助他人的慧眼和文笔,来间接转述之。

    以下是从网上搜集的资料,附录于后,以供参阅:

    1、“自然神奇之眼•黄可华摄影艺术作品展6日举办”(来源:新华网山东频道,2012-05-0611:53:35)
    新华网山东频道5月6日电(邓卫华、袁秋萍)自然神奇之眼·黄可华摄影艺术作品展6日上午在山东省威海市美术馆开幕。作品展以"羽、水、荷、石、山"为主题,分别展出了黄可华创作的以天鹅、水、荷花、泰山石、梅里雪山为题材的摄影作品共125幅。
    在黄可华的摄影作品中,自然的意趣、生命的精神得到了最好的诠释,沐天浴水的天鹅、铅华尽洗的残荷、巍峨的高山、洌滟的波光、斑斓的山石,或壮阔,或轻盈,或淡雅,或绮丽,无不充满生机,饱含着艺术家的洞察力和创造力,呈现出绘画的质感和意境。
    水纹、倒影、枝茎、羽翼、雪山、坡石,静与动、明与暗、曲与直、冷与暖,组合对照,映衬协调,形成的影像不再是自然片断的截取,不是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丰富的、密集的、生动活泼的感性形象的呈现。
    意大利文化艺术中心主席桑弗·温琴佐评价黄可华的作品,"用自然神奇之眼,对山水、残荷和天鹅等自然物景的生动描绘和塑造,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个影像世界中神奇的'意象瞬间',令人久久地沉浸其中并保存着一种永恒的视觉记忆,让人们在心灵的旅程中去寻找自然与生命的归宿。"
    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齐鲁摄影学会主席潘鲁生评价说:"黄可华是一位有着独到视野的摄影艺术家,他融会丰厚的生活阅历,透过镜头,解读自然,表现生活,再现艺术,创作了一系列令人回味无穷的摄影作品,通过意象表现的图式,传达了当代艺术的审美境界。"
    黄可华1943年11月出生,现为中国人像摄影学会名誉主席、齐鲁摄影学会名誉主席、山东省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名誉教授、UPI荣誉会员,是世界上第一位在法国艺术圣殿卢浮宫举办个人摄影展的摄影家。
    自2006年以来,黄可华的作品曾荣获影像亚洲·齐鲁国际摄影周、济南当代国际摄影双年展最高学院奖,墨子国际摄影大师奖、金奖等各类奖项。2009年黄可华参加韩国当代国际艺术大展,2010年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举办"意象瞬间--黄可华摄影展"暨学术研讨会。意大利国家图书馆、法国卢浮宫、巴黎市政厅曾先后举办以天鹅、水、荷为主题的"自然神奇之眼--黄可华摄影展"。
    黄可华是山东威海人,乡土情结浓厚。本次展出的《羽》系列摄影作品,是黄可华以故乡荣成的天鹅为主题进行的创作。在他的镜头下,优美的天鹅在荣成生态宜人的乐土上极尽各种姿态,呈现出一片天趣盎然的景象,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浓浓诗意是黄可华先生乡情的自然流露。开幕式上,黄可华还向威海美术馆捐赠《故乡天鹅》等作品,作为对家乡人民的回报。
    本次展览由威海市政协、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齐鲁摄影学会主办,威海市文化广电新闻局、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美术馆、威海市美术馆承办,新华社山东分社、意大利文化艺术中心、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人民摄影报协办。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连承敏、山东省副省长张建国、山东省原副省长黄可华、威海市委书记孙述涛、山东省政府原党组成员费云良、山东省文联主席潘鲁生、新华社山东分社社长徐金鹏等出席开幕式。
    2、“【潘鲁生】美在意象——评黄可华的摄影语言”来源:新华网山东频道,2012-05-06 13:40:48)
    黄可华是一位有着独到视野的摄影艺术家,他融会丰厚的生活阅历,透过镜头,解读自然,表现生活,再现艺术,创作了一系列令人回味无穷的摄影作品,通过意象表现的图式,传达了当代艺术的审美境界。
    一、率真的感悟

    一个成功的艺术家,往往有着独立的个性和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黄可华也不例外。他的摄影作品首先充满了率真的感悟,他捕捉大山起伏成实的气势,展现水纹周流万汇的节奏,摄取残荷断而不绝的韵律,抓拍天鹅的灵动与高洁,从未刻意寻找奇异瑰丽的景观,却有着对美至高的追求,从未运用实验绚丽的表现手法,却表达了最真实的生命感受。即使面对千百年来不断为人吟咏描绘的泰山,也能创造突破性的审美体验,一改古往今来人们仰望、俯瞰等为"识得山之真面目"的观山视野,突破传统赏石文化关于奇巧、痩怪、秀透等形态的取舍,直接将目光投向巍巍山石的细节局部,纤毫不爽地呈现巍峨山石的纹理质地,表现泰山神石千锤百炼的文化图景。应该说,艺术性格决定了作品的风格,正是凭着这样真率的感悟,在寻常的云树山水、鸢飞鱼跃间,发现了活力与精神,发现了天地自然无言之美,开启了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带给人难以名状的激情,体味到深切生动的生命和精神。
    正因为如此,黄可华的作品简约凝练,出神入化,将自然物象、艺术手法、心灵感悟融合为一。这也是他直率的性格使然,他悉心观察自然的形态,寻找事物的规律,体味生命的节奏和文化的韵味,并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其中,以独到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确立了自己独立的艺术风格。在天鹅系列作品的拍摄中,他把握天鹅的生活习性和规律,运用"1/5秒的慢速追拍法",使画面动中有静、虚实相间,创作了具有自己风格的天鹅题材的经典佳作。在拍摄"山"系列作品时,他摆脱了"千山一面"的纪实表现手法,不循构图法则,不受形式困囿,把中国传统山水画和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构图方式引入创作之中,用崭新手法创造了一个全新的"黑白世界"。无论是泰山、崂山、梅里雪山、贡嘎雪山、四姑娘山,还是欧洲的名山,他很少表现山的全景或全貌,拍山不见山,往往表现山的气韵,"以小见大","以意代象","不求形似,但求神奇",用自己独有的那种微观视点去观察山的灵魂、山的命脉和山的精神,创作了大量独具风格的心中之山势。
    二、意象的表现

    观察自然意象表现是黄可华摄影艺术的切入点,成就了独特的摄影视野和风格。应该说,在传统与现实交汇的当下,复杂而丰富的自然生态为摄影提供了无限可能,黄可华突破了现实主义题材,不是通过呈现日常生活可视的细节描述,或自然空间的景象来形成对现实或观念的倾听,而是从自然图景中捕捉视觉景观深处的律动,诠释和表达对生活、对艺术、对自然以及社会历史的理解和感触。正如黄可华在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个人摄影艺术展开幕式上所说,"希望作品能透过表象去探寻事物的气韵和本质,而非单纯的写实与叙事,由写实而写意,由具体的物象到意象表现。一直在寻求一种理念,就是在摄影中寻找自然规律,寻找一种对自然与万物的感悟和体验。我希望透过各种视角阐释对美的理解,感悟自然意趣,诠释生命的精神"。
    因此,在他的意象摄影中,无论是铅华尽洗的残荷、沐天浴水的天鹅、浑厚坚实的泰山神石,还是巍峨的高山、洌滟的波光,都不是自然片断的截取,不是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丰富的、密集的、生动活泼的感性形象的呈现,由写实而写意,从具体的物象到意象表现,塑造了充满生机的境界。以残荷系列作品为例,画面简约、洗练,枯枝及倒影的转折与穿插,既带有浓厚的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绘画意味,又极富中国传统文人画意精神的意境,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人文观照、对生命的敬仰尊崇和对人生的热爱。
    可以说,他创新的意象摄影从未停留于自然状态的表现,而是延展至文化的图式、人生的境界,用创造性的意象诠释了中国的文化精神内涵。人们往往可以从作品中感受到水墨画的生动气韵,体味到清、淡、简、远的美学原则,理解中国文化"单纯、深沉、灵敏、博大"的特色,并不断生成对深远精神境界的体悟与追求。
    三、语言的纯化
    应该说,黄可华创作的一系列作品,其风格的形成离不开摄影语言的纯化,在纷繁万象中筛选提炼,展示山之苍茫、荷之古雅、水之灵动、天鹅之朦胧、石之壮阔,通过单纯的题材和镜头语言,捕捉大自然永恒流动的瞬间,积微成著,瞬息万变,形成了在单纯中求丰富的摄影风格。以"残荷"系列作品为例,聚焦荷之枯枝残叶,与常人拍摄的唯美的荷花形成强烈反差,用纯化的语言和表现形式,表现残荷的生命,画面洗练,构图严谨,带有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绘画意味和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意境。在"水"系列作品中,他捕捉并表现静水深流、水月无形的景象,形成光影律动、亦影亦画的作品,由此形成的不是瞬间的凝结,而是永恒的流动,似印象主义对主观色彩的表现,极具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给人以视觉的体验和哲理的启示。
    如果说艺术以及思想的阐释,最难的往往不是加法而是减法,不是超越而是还原,那么意象摄影的魅力就在于脱略滞碍,洗尽尘滓,用纯粹的视觉语言表现事物本真的生命。面对自然万物,黄可华用一颗率真的童心去观察,用意象表现去创作,用纯化的摄影语言去表现,作品展现的是他心中的自然和生命,所以在创作中不仅使用"减法",更大胆的用"除法",对全景式的自然物象进行大面积的删减和剔除,用意象的语言,创作了纯化而独具个性、简约而洗练表现的作品,体现了摄影家内在的构造精神。
    "精神所到,气韵以生",黄可华的意象摄影中包含了他朴实的人格,反映了他深沉执着的文化理想、艺术观念和价值追求。在笔者观察他从事摄影的六年时间里,也目睹他的作品从齐鲁本土走向国际艺术圈,共同见证了他在意大利玛丽亚娜国家图书馆、在法国卢浮宫、在威尼斯双年展获得的成功,也为一位近七旬艺术家的不懈努力而由衷敬佩。黄可华对摄影艺术至真至纯的追求超越了地域和文化的畛域,带给人们关于自然和意象美的体验,带来很多启示,隽永而珍贵。

                                                                  潘鲁生 壬辰年立夏于威海

    3、“中国人像摄影学会名誉主席黄可华”来源:新华网2011年09月27日16:36)

    2011年5月31日电  "艺术的创造力是一种神圣的天赋,是一种神赐的礼物,神秘莫测。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丰富一个人的生命,成就一个人的事业。"这是著名国际策展人、意大利文化中心主席温琴佐o桑弗对黄可华近期创作历程和摄影实践成果的精辟论证和概括。黄可华从五年前拿起相机,凭借着他的执着、勤奋、好学、善思,尤其是他的智慧和天赋,在短短五年的时间里,用他那"自然神奇之眼"去观察、去捕捉、去表现、去创造,完成了自身由写实到写意,由具象到抽象的脱变、顿悟和超越,创造了一个摄影成功的神话。
  著名国际策展人桑弗对黄可华的印象和评价是:"艺术家要有天赋,要有灵感,但更要有一颗真诚的心,黄可华先生用他丰富的智慧和对艺术的执着,在摄影实践中寻找到了自己独立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个影像世界中神奇的"意象瞬间",令人久久的沉浸其中并保存着一种永恒的视觉记忆,让人们在心灵的旅程中去寻找自然与生命的归宿。"
  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副主席雅克·马丁在卢浮宫参观了黄可华摄影展后说:"黄可华先生是一位颇有建树并有个性的当代摄影家,他的作品具有东方神韵,气势磅礴、高雅脱俗,作品表现凝重简约,具有一般人难以达到的艺术境界。这也是为什么像卢浮宫这样的世界艺术殿堂能容纳一位来自中国的摄影家的作品在这里展出的重要原因。"
  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院院长潘鲁生认为:"在黄可华先生的作品中,自然的意趣、生命的精神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作为财经专家、行政领导,黄可华先生的艺术实践与造诣,格外具有启示意义。"
  数字与影像
  黄可华几乎一辈子都在与数字打交道,作为一位主管财政近40年的行政官员,各种名目的文艺、体育活动在他的日程表上是很难被排进去的,在其位、谋其政,作为一个经济大省主管财经的领导,根本不可能有属于自己艺术爱好的空间,他说:"在我脑子里全是数字,数字是我工作的全部。"
  2006年,面临退休的黄可华在老伴和一些摄影界朋友的"怂恿"下开始接触摄影,刚刚踏上摄影之路,他对摄影的狂热便一发不可收拾。他回到故乡拍天鹅,走进大山拍风光,在与影友和朋友们的交流中他渐渐步入了摄影艺术的殿堂。在一次又一次的摄影创作和实践中,他的影像不再是自然的记录和再现,罗丹的"善于发现说"成了他的创作源泉,在摄影创作和实践中,他始终遵循着这一"艺术法则",聚焦自然造化,赋予物象神韵。在黄可华先生的作品中发现了活力,发现了精神,发现了天地自然的无言之美。不管是山之苍茫、荷之古雅、水波之灵动、天鹅之朦胧,都生动体现了他对自然、对生命的感悟和大爱,特别是他那入木三分、善于发现的犀利目光,用他那善于思辨的智慧去观察、去发现、去捕捉、去创造了一个个充满神奇的画面和永恒无尽的意象瞬间。
  发现与坚守
  黄可华摄影的最大特征,就是能从具象的捕捉中跳出来,用意象瞬间去承载浓厚的生命感受,具有如梦如幻、神韵飘渺的色彩。
  他所付出的艰辛、汗水和磨砺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齐鲁摄影学会执行主席、著名摄影家曾毅说,有一次陪黄可华先生拍照,他顶着狂风,在瓢泼大雨中用伞护着相机,坚持拍摄一个多小时,正是这种执着和痴迷,才使他真正发现和寻找到了自然的生命和艺术的真谛。
  曾毅认为,刚刚端起相机五年的黄可华,成功实现了他从财经专家、行政领导向摄影艺术家的转身。被摄影界、艺术界许多人称为"黄可华现象",他的作品从国内到国外,从美术馆到卢浮宫,而且将要在威尼斯双年展的意大利国家馆隆重启幕,不能不说是一个神话般的奇迹。创造这个奇迹,除了他本人的执着、坚守、好学和善于思辨之外,还有齐鲁摄影学会这样一个很好的团队。黄可华先生把他身边的这些艺术界、摄影界的朋友视为良师益友,经常在一起共同创作、交流和批评,教学相长,大家彼此都受益匪浅。黄可华先生除现在仍继续不断地发现和创作外,更多的是在思考着如何进一步推动和发展山东的摄影事业,如何把"齐鲁国际摄影周、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这一国际文化品牌做的更好、更精、更高,如何把"小孔成像"这一珍贵的中国文化遗产推向世界、发扬光大。命运选择他做了大半生的财政官员,后半生他自己却选择了摄影,并且成为了一位有成就的摄影家,走上了一条艺术人生的金光大道……(袁秋萍 喜娥)

 

   以下是我在开幕现场拍摄的一些照片:

http://s9/middle/645e96a9hbf619543cb08&690

http://s3/middle/645e96a9hbf61947d3842&690

http://s1/middle/645e96a9h7989c20d17a0&690
威海市政协领导致辞。
http://s5/middle/645e96a9hbf6194ab31c4&690

http://s10/middle/645e96a9hbf6194db3e69&690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朱宪民先生致辞。
http://s9/middle/645e96a9hbf6194e7c548&690
黄可华先生向威海美术馆捐赠摄影作品《故乡天鹅》。
http://s16/middle/645e96a9hbf6193a9f1ef&690
这是黄可华先生向威海美术馆捐赠的摄影作品《故乡天鹅》。
http://s7/middle/645e96a9hbf6194eecdc6&690
山东省副省长张建国宣布作品展开幕。
http://s2/middle/645e96a9hbf6195144601&690
开幕现场情景。
http://s10/middle/645e96a9hbf61952d4439&690
展厅门口摆放的宣传画及花篮。
http://s15/middle/645e96a9hbf61944b9aae&690
展厅一角。

http://s12/middle/645e96a9hbf61db802b2b&690
展出的黄可华先生工作照。
http://s9/middle/645e96a9hbf61dba21b28&690
著名国际策展人、意大利文化中心主席桑弗.温琴佐的评价信。http://s7/middle/645e96a9hbf61dbb76376&690
 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齐鲁摄影学会主席潘鲁生为影展撰写的《序》。

 

以下是黄可华先生展出的部分摄影艺术作品:
 
——《羽》主题作品:

——《水》主题作品:
http://s11/middle/645e96a9h7989c717e9fa&690
S1
http://s1/middle/645e96a9hbf61c700cca0&690
S2
http://s14/middle/645e96a9hbf61c711cc1d&690
S3
http://s9/middle/645e96a9hbf61c7390678&690
S4
http://s13/middle/645e96a9h7989c721c23c&690
S5
http://s4/middle/645e96a9hbf61c76203f3&690
S6
http://s10/middle/645e96a9hbf61c768c1f9&690
S7
http://s10/middle/645e96a9h7989c7281759&690
S8
http://s4/middle/645e96a9hbf61c7999c83&690
S9
http://s10/middle/645e96a9hbf61c7bf5f29&690
S10
http://s6/middle/645e96a9hbf61c7d11425&690
S11
http://s8/middle/645e96a9hbf61c7ebeae7&690
S12
http://s12/middle/645e96a9hbf61c7fd571b&690
S13
http://s11/middle/645e96a9hbf61c8095b5a&690
S14
http://s12/middle/645e96a9hbf61c817816b&690
S15
http://s5/middle/645e96a9hbf61c839c784&690
S16
http://s13/middle/645e96a9hf79d1d26ed6c&690
S17
http://s7/middle/645e96a9hbf61c84f7776&690
S18

——对于《水》主题的系列作品,这是最令我震撼也最为感到惊奇的。只是在现场没有机会当面向可华老领导请教,十分遗憾,不过我想以后一定会有更好的机会的。但后来据介绍,这里所拍摄的“水”,有中国的“水”,也有很多外国的“水”。只是令我感到好奇和疑惑的是,这些“水”是如何拍摄出来的?看来其中大有学问。


——《荷》主题作品:

——《山》、《石》主题作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