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摘中国国家地理网】寻找·梦里江南

(2012-05-10 12:30:38)
标签:

中国国家地理网

梦里江南

古镇

旅游

                                   寻找·梦里江南

 

    一直在寻找,如诗江南,荷花池畔,雨乱碧水,风动荷叶。在斑驳的雨巷,撑一把古老的纸伞,彳亍在寂寥

的时空,感受江南这独有的淡淡忧愁。

 

    一直在寻找,如画江南,精致而不失典雅,一副浓墨淡染的中国画,只有写意的水墨才能描绘出江南的千年

风华,而写实则勾勒不出江南淡雅的轮廓。

 

    一直在寻找,如歌江南。江南应是一首清新质朴的古筝曲,随着那优美的曲调,梦回千年前的江南,忘却这

纷纷扰扰的世间。


《寻找·梦里江南》之一:《寻找·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别离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


一月冰水消融,流水淙淙,捧一手初春水,清澈似君眸。


二月春风似剪,裁断风筝引线,亦断了我一腔思念!


三月桃花娇艳,我静坐镜前,暮去朝来,颜色已故,怎敢为君展笑颜。


四月枇杷正黄,亭亭如盖,欲折一枝寄于君旁,以表思念。


五月榴花似锦,风起榴落,食一颗,味不如初,泪水已落。


六月炎天,汗如珍珠嵌于脸,懒得起扇,休说长眠。


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可否梦绕魂牵?


八月中秋,月圆人为圆,欲言竟无语凝噎,徒伤清风明月!


九月重阳,登高凝望,流水环绕几重远峦,望尽千帆不见君还,何处一曲离殇,不觉泪已残。


十月桂花香,弥漫庭院,抚琴一场,思君立身旁。


十一天寒,漫步寂寥雨巷,寒风袭来抖颤,方忘未添衣裳。


十二团圆,万家灯火时,望极天涯,郎君何时归?


http://image.dili360.com/eweekly/ezhoukan/041/56_3125412423_20120416195643.JPG


                                                                       摄影/开开kk

 

春夏秋冬的江南,都有不同的韵味,打年华走过,来到江南,空有一生疲倦,又行烟雨河畔,山葱,花红,水绿,流年匆匆不醉,人已两鬓白,只是情难解,白首不相悔。穷一生之力一直都在寻寻觅觅,轻歌曼舞的女子。还有梦中的江南。


一直在寻找 ,如诗江南,荷花池畔,雨乱碧水,风动荷叶。在西湖“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的清新。站在扬州的古桥,走在长满青苔的青石板板上,然后在潺潺流水中,听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的诉说。在斑驳的雨巷,撑一把古老的纸伞,彳亍在寂寥的时空,感受江南这独有的淡淡忧愁。


一直在寻找,如画江南,精致而不失典雅,一副浓墨淡染的中国画,只有写意的水墨才能描绘出江南的千年风华,而写实则勾勒不出江南淡雅的轮廓。雨中的江南,风轻轻卷起柳絮,散满江南的每一寸肌肤。雨打芭蕉,声声催天语,将江南的忧伤弥漫整个时空。炊烟袅袅,清风微抚,将江南的气息融入每份草木。而江南的风姿又岂是世俗的线条所能描绘的,宁愿江南是我梦中的江南。


http://image.dili360.com/eweekly/ezhoukan/041/56_3125413424_20120416202408.JPG


                                                                      摄影/开开kk

 一直在寻找,如歌江南,古老的秦淮河畔,至今还能听见百年前的低声呓语。江南应是一首清新质朴的古筝曲,随着那优美的曲调,梦回千年前的江南,忘却这纷纷扰扰的世间,在那如歌的江南做一个潇洒的词人,将喜怒哀乐都积淀在这烟雨江南。(来源:个人门户 作者:怖鲑鲑 查看原文 编辑:郭婕)

 

《寻找·梦里江南》之二:《江南六大古镇》:

 

甪直:甪直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镇,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水是古镇的灵魂,甪直素有“五湖之厅”、“六泽之冲”的美誉。甪直水秀,桥也美,宽敞的拱形桥、狭窄的石板桥,双桥、姐妹桥、钥匙桥、半步桥等。可谓“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七十二半桥”。古镇依水而建,前街后河,人家枕河而眠。当人们来到甪直,很多人都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甪”究竟是怎么来的,这里为什么叫甪直?据《甫里志》载:甪直原名为甫里,因镇西有“甫里塘”而得名。后因镇东有直港,通向六处,水流形有酷如“甪”字,故改名为“甪直”。又传古代独角神兽“甪端”巡察神州大地路径甪直,见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因此就长期落在甪直,故而甪直有史以来,没有战荒,没有旱涝灾害,人们年年丰衣足食。

 

周庄: 烟雨江南,碧玉周庄,唐风孑遗,宋水依依。始建于1086年的古镇周庄,因邑人周迪功先生捐地修全福寺而得名,春秋时为吴王少子摇的封地。周庄是中国江南一个具有九百多年历史的水乡古镇,而正式定名为周庄镇,却是在清康熙初年。周庄在苏州管辖的昆山之西南,古称贞丰里。若要在中国选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水乡古镇,毫无疑问,她就是“中国第一水乡”周庄。千年历史沧桑和浓郁吴地文化孕育的周庄,以其灵秀的水乡风貌,独特的人文景观,质朴的民俗风情,成为东方文化的瑰宝。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杰出代表的周庄,成为吴地文化的摇篮,江南水乡的典范。

http://image.dili360.com/eweekly/ezhoukan/041/56_3125411426_20120416193640.jpg


                                                                       摄影/高感3200
 

同里:同里,位于太湖之畔古运河之东,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为五个湖泊环抱,由网状河流将镇区分割成七个岛。同里旧称“富土”,唐初改为“铜里”,宋时将旧名拆字为“同里”。镇内家家临水,户户通舟;明清民居,鳞次栉比。宋元明清桥保存完好,它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格局赢得“东方小威尼斯”的美誉。同里的特点在于明清建筑多,水乡小桥多,名人志士多。

http://image.dili360.com/eweekly/ezhoukan/041/56_3125411424_20120416193640.jpg


                                                                         摄影/七月邂
 

西塘:位于江浙沪三省交界处,古名斜塘、平川。是古代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吴越两国的相交之地,故有“吴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称。西塘与其它水乡古镇最大的不同在于古镇中临河的街道都有廊棚,总长近千米,就像颐和园的长廊一样。在西塘行走,雨天不淋雨,晴天太阳也晒不到。夜晚的西塘,在灯火闪耀的时刻,酒香飘溢,整座水乡古镇似诗如画,人处其间,恍然桃源琼瑶,不知是人在画中游,还是画在心中移。西塘的美景之一便是:人家在水中,水上架小桥,桥上行人走,小舟行桥下,桥头立商铺,水中有倒影。

http://image.dili360.com/eweekly/ezhoukan/041/56_3125411423_20120416193640.jpg


                                                                       摄影/开开kk

乌镇: 烟雨迷蒙太湖畔,春雨润泽画江南;醉心览胜古乌镇,水墨美景几时现。蓝色的天,白色的瓦,偶尔间杂着墨绿色的线条,又是一幅绝美的水墨画,清澈的小河,精巧的石桥,古色古香的老房子,仿佛千百年来一直都是这个样子,看不出时间的流逝在这里留下的苍老痕迹。弄堂两旁的老房子,坐着仿佛百年之前就存在着的面孔,小桥流水、白墙黑瓦给人以迷蒙的意境。夜晚的乌镇就像是一位奢华的少女,拥有了所有美丽的色彩,无法抵挡她的闭月羞花,无法自拔而沉迷于她,直至昏厥的无法呼吸。一条河穿镇而过,而两旁尽是古老的房舍,各色的灯光照亮了河水波光,河水里倒影着河岸的五光十色,醉是那半圆的拱桥,与河中倒影浑然圆满,衬着贵气的金色,恍如隔世月宫。(来源:个人门户 作者:快乐经过 查看原文 )

http://image.dili360.com/eweekly/ezhoukan/041/56_3125411425_20120416193640.jpg


                                                                     摄影/光影留痕

南浔:是历史悠久的文化重镇,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誉。南宋时起,南浔镇就商贾云集,经济繁荣。1851年的伦敦世博会上,原产地南浔的湖丝作为代表中国参展的唯一产品一举摘得金银奖牌各一枚。1915年,南浔的辑里丝曾与贵州的茅台酒同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近代,镇上出现了一大批靠经营蚕丝发迹的丝商巨富,俗称“四象八牛七十二金黄狗”,是中国近代最大的丝商群体,南浔镇因此成为“耕桑之富,甲于浙右”的江浙雄镇。南浔镇历来名人辈出,从明代时就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谚。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网综合 编辑:郭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