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开始从事运营咨询的工作后,越来越可以理解,为什么行内人总说中国的商业设施只是在硬件上做得非常有“面子”,“软件”层面上还停留在“远古时代”。
北京的国家大剧院,先不谈它和周围的建筑风格有多么得格格不入,设施的安全隐患有多么得多,我们就来谈谈目前他们在运营上—“软件”上存在的问题吧。
1.入口在哪里?
仔细看过相关新闻报道的观众有可能知道剧院的入口不在“大小滴”的周围,得绕到北边,靠长安街的地方才能见着入口。可没仔细看过报道的观众就惨了,大冬天的,还下着雪的晚上,许多前来观看表演的观众围着这个“大水滴”绕了一大圈,还是不见入口的影子。花了那么多钱造的建筑,怎么就没人想到要树几块入口指示牌呢?如果觉得指示牌不够美观,也可以在地面上用照明做一些个指示箭头吗!
2.节约面积少造女厕所?
北京的交通情况大家都有所耳闻了,要从大老远的来国家大剧院看场表演其实也挺不容易的。打的来的不算,一般的人也得倒好几辆车才能来到这地方。人有三急,好不容易来到剧院,想上个厕所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可惜从进入口到检好票能进到剧院里头也得花上个15-20分钟,所以进了门,去检票处周围的厕所是比较方便的。进门朝右,终于找到了厕所,可惜的是女厕所“人满为患”,进去一看才发现,才有两个蹲位……!不算相关工作人员、安保人员、图书馆及阅览室的客人,就按照所有剧场的观众席位来算,光是观众席一次能容纳的人数就达5473人之多。虽然多数情况下一次不太会有5473人全部客满的情况,但一晚2000-3000人次是一点也不夸张的。再怎么算也实在想不出,得出只放两个女厕蹲位的理由!进到院场里吧,供中场休息用的女厕所,一边也只有4个蹲位……这主意真不知道是设计师出的,还是投资方想出来的……(无语)
3.两个椅子供观众“享用”晚餐?
迪斯尼应该算是开了进场不能带食品和饮料的先例,当时为的是怕客人吃了自带的食品后在园内发生食物中毒事件,所以为了规避运营方风险,所以有了进场不能自带食物、饮料的规定。不过人家迪斯尼乐园虽然不让顾客自带食品和饮料,可是在入口外设了很大一片区域—“PICNIC
AREA”供顾客先享用自带的食品啊!当然桌子、椅子、乘凉区都是预先设计好的。
国家大剧院同样也有不能自带食品和饮料的规定,不过,不同的是,人家国家大剧院就给了“2个”椅子给所有来场的“享用”他们的晚餐!
此外,不能自带食品和饮料这样的规定国人还没来得及习惯。虽然在门票的前面有写,但人人都知道,票上写的信息一般大家只看“时间”、“地点”、“几排”、“几座”,其它嘛,一般是忽略不计的。
其实我个人蛮同情安检处前告知入场规定的服务人员的工作的,她得一刻不停地给来场的观众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不能自带食品、饮料、照机、摄像机的规定。只可惜人一累就容易态度差,入口处的小姐的服务态度实在是不敢恭维……
其实吧,要告知观众入场规定其实挺容易的,从运营上做到几点就行。例如,售票处的员工必须给每位购票观众告知不能自带食品、饮料、相机、摄相机的规定;在售票处的窗口上张贴入场注意事项,放大加粗“谢绝自带食品、饮料、相机、摄像机”的这条规定;每个安检门前放置“隔离栏”,控制观众的等待安检的队伍井然有序;安检门前设置2-3位队伍引导员工,随时提醒观众先将食品、饮料、相机、摄像机寄存到旁边的寄包处;广播时时播放入场规定及相关事宜。
运营上稍稍一改,员工工作地也更得心应手,观众来看表演的心情也能保持一直舒畅,自然顾客满意度会提升,回头客就多啦~!
4.再入场的票不是我的
一般歌舞剧的中间都会有个15-20分钟的中场休息时间。出场时都得收走所有观众的存根票,休息后再入场时再一一发放给观众存根票。这样的操作是没问题,但是有的观众在第一次检票后就很容易找不到自己的存根票。
何不导入荧光检票器呢?这样一来虽然表面上看不到,但入场的观众都有自己的印记,不论什么时候都不会产生不能再入场的隐患。目前国内很多科学馆已经导入这样的系统了,国家大剧院这样的地方为什么不用这样的好办法呢?
5.纪念品太土
最近大家都有了买纪念品的习惯,参观完博物馆、美术馆、游乐场,都会买些小东西回去。国家大剧院也有这样的纪念品零售店啦。可惜的是,一方面他们不能及是更换纪念品的内容,另一方面也不知道观众到底喜欢什么。譬如说吧,如果今天演的是《天鹅湖芭蕾舞剧》,纪念品零售店最醒目的地方就应该放着各种《天鹅湖芭蕾舞剧》版本的DVD、CD;手机挂件主要以“天鹅”为主题;书籍方面可提供古典音乐学习、芭蕾舞学习、古典音乐鉴赏、历来著名《天鹅湖芭蕾舞剧》的介绍及比较等;装书籍、DVD、CD的环保袋应是以“天鹅”为主题的设计,等等等等。
不知道现在正在经营国家大剧院的人还吃着国有企业的大锅饭呢,还是国家大剧院的运营费用多得用不掉,根本不用担心经营问题呢,目前经营方还没有这种经营意识呢!
运营上,国家大剧院的确还有很多地方有待改善,不过从内部的视觉角度而言,这个“大水滴”的确是非常漂亮、非常壮观的!说这么多,只是希望国内的标志性建筑可以做得更人性化、更实用化一点,毕竟设计师在建完标的后就可以撒手不管,里面工作的、来参观的人都得真正“使用”这个建筑,光是“视觉享受”的“精神层面”肯定是不够的。
凌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