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本电子消费

(2008-05-19 13:02:00)
标签:

杂谈

    昨天看到联想要和淘宝合作B2C业务,一时觉得国内品牌的确在努力改变自己的经营路线。但是,这条路是对是错,现在,我们还无从判断。

    早在很久以前,上海的SONY GALLERY(现SONY STYLE)就开始有网上销售业务了,具体卖得怎么样……我想业内人士比我还清楚。淘宝和EBAY的确培养了一批喜爱在网上购物的青年人,但单价较高的商品顾客是否真的愿意在网上购买,看看戴尔的转型就知道了。

    也许现在大家想尝试的只是多元化的消费形式,但是在此之前是不是应该更多地抓一下产品本身呢?

 

 

http://byfiles.storage.live.com/y1pghAPVnLsbJowUvdNGxPksbJkxhvsWIrRePddCFlXpFxo1h6wX05q7baBHFGaZ7d4pTbevLzTooc 

 

    4月去日本东京的YODOBASHICAMERABICCAMERA做了次视察,其他品牌门庭若市,联想却少人问津。最近因为华硕ASUS出的EEE PC,华硕反到是在国际市场上人气彪升。现场的确也看到很多日本的白领们正在考虑为自己添置第二台笔记本,而华硕的EEE PC就是他们的最佳选择之一。其实日本国内早前也推出了类似的笔记本“KOUJINSHA个人社,但价格上和EEE PC对比后就毫无竞争力可言了。EEE PC在东京和一款无线上网工具捆绑卖的价格在1300人民币左右,另外只需每月支付上网的包月费即可。单机卖的话也就在1800人民币左右,一些已经拥有自己笔记本的白领们嫌自己的笔记本太重,外出开会或出差时根本不需要有DVD播放的功能,可以上网、发邮件、做简单的文字处理工作即可,所以价格低廉又好用的EEE PC就成了他们的二次购买的选择。相反,LENOVO联想的IDEAPADTHINKPAD价格上、重量上、设计上都没什么优势,好像根本找不到买它的理由……

 

http://byfiles.storage.live.com/y1pghAPVnLsbJoSd9Ud9cuJjVOy7z8rh1OVNn4J0jvKInrOpnM8UNe-orw0E3OO6rHQO4Ax0aptrN4

 

问了下店面的销售人员后,他们的回答是:“THINKPAD在被LENOVO联想收购后,它的销售量就一年不如一年。此外,THINKPAD在设计上也没有很大的变化,而其他品牌每年都会有不同程度上的更新。虽然THINKPAD一直维持着它经典的风格,但是再这样下去,它将失去更多的拥护者。现在购买联想和THINKPAD的客群比较多的都是企业,个人很少有选择它们的了。”

 

记得前几周的《第一财经周刊》刊登过联想的IdeaPad U110笔记本得了德国的“红点设计奖”,当时我第一反应就是,联想终于想到要在产品的设计上下功夫了,虽然有些晚,但发现了就是好事儿啊。但是,如果就这样沾沾自喜的话,我们就永远走不出这个狭小的“天井”了。现在,的确是个很好的开始!

大家可以发现,很多品牌都会为某个国家设计特殊系列的产品来符合这个市场的需求,像是NISSAN日产的“LIVINA骊威”只有在中国有售,其他国家没得卖。为什么呢?因为这款车的空间容量和设计是比较受中国人喜欢的,也是符合中国人的使用习惯的。电脑也是一样,如果我们不去了解各个国家、甚至各个地区的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和审美观,那么我们根本无法在国际市场上立足。

 

    以前在上海和北京的STARBUCKS星巴客最常见的就是APPLE苹果、SONY索尼、THINKPAD这三个牌子的笔记本,最近,ASUS华硕竟也成了星巴客的常客了。产品在开发前如果多一个调查顾客消费和使用习惯、消息趋势的环节的话,企业在产品开发时就不需要走弯路了。其实调查也有很多简单的方法,我比较喜欢去市中心和CBD的星巴客观察来的客人拿着什么品牌、什么款式的笔记本,一目了然地就可以了解最近的产品流行趋势。在设计时,SONY就会安排不同国家的设计师在一个产品设计团队中,这样设计出来的产品才能算是“国际化”的。如果国内的企业可以更开放一点的话,相信中国品牌走向国际舞台的步子也可以迈得快些了。

 

   虽然我真的很喜欢联想的团队,但是,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联想的产品设计团队可以来次大重组,除了北京,上海、香港、东京、美国,应该也有产品设计团队,除了电脑本身外,周边附件的设计也可以由他们负责,相信这也是带动附件销售的方法之一。

 

凌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