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货篇第十七》这一篇也给我很多的感悟。
一、谁更厉害?
我对《阳货篇》里第一章一开始有很多疑惑:孔子明明不喜欢阳货这种篡夺权力的人,为什么他会听阳货的话?孔子后面真的兑现了答应阳货的事情吗?为什么孔子运气这么不好?老天为什么偏偏让孔子遇到不想见的阳货?我有很多的好奇,百度之后,慢慢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1、不聪明的人做不了大坏人。刚好昨天看报道说一个化学家制作毒品的事情,还有很多高科技违纪犯法的案例,让我深深地知道:这个世界,要坏也坏在聪明人的手上,笨人想做坏事,也坏不到哪里去,智商是关键。看来,阳货也是一个有本事的人,否则单靠一个“坏”,他无法把持季氏的权柄。这种有本事的“坏人”最大的聪明在什么地方?应该就在揣度人性人心方面,他们很懂得利用人性的弱点来攻人,这不,孔子这个“大好人”就被他攻破了:他就深知孔子重视礼规,想了一个办法“归孔子豚”(送了孔子一只乳猪),不管孔子多么讨厌阳货,还得要回礼,否则孔子对不起自己心里建起来的道德感。怎么办?孔子也会想办法呀:等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送,那样两全其美了:既还礼了,又不用见阳货。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阳货早就猜透了孔子的心理了,所以他肯定也是假装不在家,然后半途把孔子“逮住”了,孔子无法逃出阳货的“手指心”呀。
2、孔子的机智:阳货教育孔子也是很厉害的:他知道孔子对“仁”的重视,所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阳货其实也是爱才的,说真的,再坏的人当政,真正想治理好国家,也需要人才辅助,阳货也深谙此道。第二点,阳货知道孔子对时间生命的珍惜,惜时如金呀,所以他第二招就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两个问题都戳到孔子的痛脚了。这个时候怎么办?“诺,吾将仕矣。”(好吧,我打算做官了。)注意了,孔子不是说:好吧,我会帮你的。“而是说我”打算做官了“。这有什么不同?阳货的目的本来就是拉拢孔子去帮他的,但是孔子也顺水推舟打了一个”太极球“:我打算从政。其实,我说可以做官,但是不一定是替你做官。孔子周游列国,不就一直谋求能做官为老百姓谋福利吗?有权才能改变世界呀!孔子一直都是想做官的,只是不愿意助纣为虐而已。哪里有贤君,孔子立马就想从政。所以,表面看孔子是回答阳货的问题,其实只是把自己内心的渴望说出来而已。
这只是我个人的感觉理解,以后有时间还要细查史书考证。
二、柳博士的智慧解读
柳博士能把”性相近,习相远也“跟”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连起来解读的,让我豁然开朗。
天生异禀的人是有的,但只是极少的部分。大多数人人生命运的不同,大多数都是后天的教育问题,家庭环境教育是第一位的影响。每个孩子出生差别都不大,但是越长大差别越大,这就是”性相近,习相远“,都是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影响的。但是,这些差距不是一成不变的,可能会发生很多逆转,但不管怎样,”上知“(最聪慧的上等天赋的人)和”下愚“(最愚昧的白痴)这个差距是无法改变的,不要跟”天才跟白痴一线之隔“的理解混淆,前者是现实的状况,是天性的部分,后者是大众眼光理解的问题,是非理性的。譬如李子凡,他就是一个天赋异禀的孩子,所以他身上透露出来的学问层面的能力,不仅是同龄孩子能理解能欣赏,就是大人都难有这个水平,所以用普通人的眼光来看待天才儿童,肯定是把天才看成白痴,因为这些孩子的最大特点就是专才,某一方面奇艺突变发展,但是跟大众息息相关的生活尝试方面就是比较弱的,用普通人的眼光去看肯定是问题重重的,这是后者的理解问题。
我在想,孔子为什么感叹”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我记得晋如老师也是经常有这样的感叹。可能在教育中,孔子教颜回太舒服了,面对那些顽冥不化的学生,再怎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都点不着”火“的学生,他唯有感叹了:得要接受现实了。
三、孔子的欣慰
子游真是好学生,让孔子很欣慰。为什么?虽然只是管理武城这个小地方,但是子游牢记老师的乐教,并落实到管理上。“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注意,这里的“小人”不是品德上的卑鄙小人,指的是民众老百姓。为什么君子学习了道义礼法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道义礼法就容易管理?因为性情教育是最重要的。柔软的充满爱的心,能接纳一切。君子跟小人,在《论语》这里,我体会到的就是管理者跟老百姓的关系,能真正管理好老百姓的君子,一定是修身到位的,具备大爱的,关心老百姓的,他们自然会用更好的方式,譬如乐教去教化老百姓,让老百姓的心也充满了柔和爱,自然好管理了。那些蛮横的人,内心都是“沙漠”,缺爱缺安全感,这就是教育的缺失。
诗教乐教真的很重要,那是一种心泉,滋养着活灵活现的生命力充盈的心灵。记得昨天黄子健妈妈做了一大盆红豆马蹄糕过来给大家吃。当黄子健给我递上一碗,我夸大动作表达幸福之是,更幸福的事情还在后头:孩子们吟唱起戴学忱老师的《相思》歌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真的是其乐融融,幸福满怀呀!
弹琴唱歌,这是古代士大夫的生活状态,我们现在呢?
四、谁人真懂孔子的权变和自信
孔子主张“邦有道则士,邦无道则隐“,为什么公山弗扰筹备反叛召孔子去,孔子也去呢?子路就非常不理解,又开始责备孔子了,呵呵。唉,子路就死在自己的”死学“上,他学孔子的教导学得太一板一眼,就是一个直道,不懂得变通。
子路不懂孔子,表现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懂孔子的自信:把坏事变成好事,孔子绝对有这个能力的。
孔子去公山弗扰那里,难道是助纣为虐吗?非也,他是要力挽狂澜,扭转局势的。”如果有人用我,我就要在东方复兴周礼,重兴文武之道。“再坏的环境,只要孔子有权,自己能话事,他就绝对能变成一个好地方。这就是孔子为什么要答应”坏人“公山弗扰的问题,也是前面为什么孔子答应阳货的问题。
想到我的班币运用的问题,也是如此。很多人不理解班币在我手上,最大的价值和作用就是一把”手术刀“,就是把孩子深层次的问题挖出来进行引导教育,所以”大起大落“的心理磨炼是最大的班币运用价值体现。一切都是好事,孩子的问题都是教育的可贵素材,就看怎样用而已。不理解的人就会担心,就像子路担心孔子一样。理解的人,就能懂得充分利用机会去达成理想是一件多么值得期待的事情。所以,后面的佛肸召孔子的也是一样的道理的。
五、天河教师,何其幸哉:
“从事教育管理二十多年,我坚持一条选人、用人原则:看能力、看成绩、看贡献。坚持的原因,是我目睹了一些不会教书的教师,却十分会钻营,不少人也钻营成功,结果可想而知,给单位和系统带来的是灾难性的后果。一个不懂教育的人当校长,他会真心尊重和选用那些出类拔萃的才俊吗?有能力推进教育的深度改革吗?能够对数千学子的前途负责任吗?心思都在保位置,哪有时间做实事……”这是我们天河教育局长柳恩铭博士在解读“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刚刚高考成绩出来,天河高考成绩又一次超越历史记录,年年超越。天河教育的最大优势就是“低进高出,高进优出”,这个比那些只追几个拔尖的状元教育来得更实在,是真正为更多的孩子着想的教育。天河的教育曾被老区嘲笑,甚至连天河区本地的老师都不自信,说天河教育只追花架子,不扎实,因为天河教育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没有像老区那样死做练习拼成绩。但是,时间会越来越证明什么才是真正为孩子着想的教育,天河老师的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都远超老区,这种教育活力是天河的优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执掌天河教育的柳局长看重的是校长老师真正为孩子、为教育付出的真干的人,那些钻营的人怎么可以混得过去?“滥竽充数”没有市场的。这是天河教育之行,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臭味相投,爱学习、具有民族情怀、教育使命感的人也只会喜欢这样的人。就像我自己酷爱学习,我看到爱学习的老师,我就特别的喜欢,什么都愿意为这些老师服务,看到那些不爱学习的老师,我真的难以忍受。回到孩子教育也是,我是受不了孩子不学习虚度光阴的,所以在我们伏羲班想不学习混日子的孩子,也是没有办法混过去的。
但愿中国有更多像柳局这样用经典引导教育的智者,这是中国教育之幸。
回到这个“得失”心态,孔子说得太透彻了。刚好在微信读到一篇经济的文章《黑莓再亏:不全是iphone的错》,里面最触动我的还是黑莓对曾经的成功和积累难以放下,固守着曾经的成功,所以才出现这样的惨败。李董选拔老师,我告诉他选择体制内的老师,最好不要选那些荣誉满箩筐的老师,因为优秀真的是卓越的大敌,伏羲教育真正做的是素质教育,这个跟体制应试教育是一个颠覆性的,因为我一直就是应试教育的反叛者,所以我不受约束。人很难放下已有的荣誉成功,从头来过,这样的人很少。“既得之,患失之”是普遍的心理,放下,太不容易。为了守住已经有的成功,真的是会放弃学生真正的利益。就像吟诵一样,那些在朗读方面很有优势的名师,即使真正知道吟诵好,也不会全情投入,因为他们放不下在朗读方面的成功。
孔子的看人的智慧,不管什么朝代,历史怎么变化,只要人存在,都是同样精准到位的,人性本质的东西,永远不会变的。科技发达到顶端,就是人类灭亡的时候。
六、“君子亦有恶”
子贡问孔子:“君子也有憎恶吗?”孔子说:“有。憎恶背后宣扬别人坏处的人,憎恶自甘堕落而诽谤向上的人,憎恶鲁莽而不知礼节的人,憎恶果敢而固执的人。”子贡也有憎恶的人:“憎恶窃取别人成果而自称聪明的人,憎恶不谦逊而以为自己勇敢的人,憎恶揭发别人短处而自以为正直的人。”
读到这里,真的很感慨:我们现在学传统文化的人,压抑到什么程度了?心理沉甸甸的道德感,“凡是人,皆需爱”有可能吗?看看现在那些恐怖分子的行为,这样的人还去爱吗?绝对化的道德教育,本身就是虚伪的,逆人性的。孔子敢爱敢恨,他其实活得很潇洒的,看看前面的一章,我虽然还没有真正读透孔子为什么这样做,但是觉得孔子真的不会为难自己的:”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还有孔子下面感叹的:唯君子与小人难养,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没有深爱过的人,不会有这样的感慨的。
孔子原是真性情的人,后世的全把他政治化、面孔化、绝对化了,当今学传统文化的,天天向孔子像鞠躬的,学到孔子多少真精神?首先要活出自己的真性情吧,活出自己的学习成长的快乐吧?别总是一副沉重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