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届字探源

标签:
转载 |
“凷”是“塊”的本字;“块”盖是“塊”隶变产生的俗体字。典籍多以“塊”代替“凷”和“块”。《汉字简化方案》把“块”选作规范字。
“凷”目前始见于篆文。《说文》:凷,墣也。《辞源》:泥土。同“塊”。显然,两家权威辞书都把“凷”释作“泥土”或“泥块”,窃以为不是很恰当。从篆文看,“凷”由“筐”和“土”构成,其造字初义当为“用筐盛土”或“用筐搬运土”,“泥土”或“泥块”之义,当是本义衍生出来的。
“届”,是一个我们经常使用的汉字,譬如“届满”“届时”“应届”“第十届运动会”等等,但要问到“届”为何意时,估计不少人是需要动一番脑筋的。下面,我试着做一番探究,以求教于方家。
“届”,篆文从尸从凷。《说文》:屆,行不便也。一曰极也。从尸,凷声。大意是:屆,人行路不方便。另一种说法认为,屆是极限的意思。字形采用尸作边旁,采用凷作声旁。窃以为《说文》不确。从篆文看,象“代表死者受祭的人坐在盛着土的筐上”,但这一取象很难演绎出“届”在古汉语里表达出的义项,故而我推测,“届”的甲金文应该取象于“服劳役者弯腰驮筐搬运沙土等”。尸乃“人”之变形,凷乃盛着沙土等物的筐。
“届”之义项。劳作时,服役者背负的筐在监管下会被沙土填满,直至不能再装,故有“极”“界”之义。例如《大雅·荡》:“侯作侯祝,靡届靡究。”再如《大雅·瞻卬》:“蟊贼蟊疾,靡有夷届。”服役者务必把沙土搬运到指定地点,故有“至”“到”之义。如《书·大禹谟》:“惟德动天,无远弗届。”再如“届时”“届期”,也是此义。在劳动现场,监管者会记录服役者搬运的次数,也可能为避免过度劳累,按时间段换不同的人群继续这一工作,故有周期性事件的“次”“回”之义。 例如“八届二中全会”“历届人大代表”“上届”“应届”“届满”等。
另,“畚”有一异体字从“凷”,但战国晚期的睡虎地秦简和《说文》之“畚”都不从“凷”,故本文略去不论。
说文解字,差错难免,欢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