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环保局发布《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重点任务分解》,对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任务进行分解。其中,北京市将出台政策,控制机动车规模,使本市机动车到2017年年底保有量控制在600万辆内。业内专家分析“如果把任务平均分解到每个月,那么摇号指标可能从现在新车指标的每个月2.2万辆减到1.2万辆,减少将近1万辆。”(9月3日《京华时报》)
减少摇号指标的政策出自环保局,多少显得有些奇怪,因为摇号限制购车的政策初衷并不仅仅是改善空气,相对而言,减少拥堵反倒是更为迫切的需求。而且,改善空气质量也并不只有限制机动车一种方案,与限制机动车数量相比,改善油品质量和新能源推广显然更为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撑。
更重要的是,靠摇号来改善空气质量未必现实,因为这种手段本质上只是增加了人们购车的阻力,而事实上,交通拥堵、高昂的油价和停车位置的有限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们购车的热情。可买可不买的潜在购买者,大多会选择不买,而那些依旧选择购车的消费者,大多有着很现实的用车需求。
摇号限制能够降低人们购车的热情,却无法改变人们出行的需求,只有其实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新能源的推广有更为现实的政策才是治本之策。如今在摇号的操作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比如倒卖车牌,通过非摇号手段获得车牌,暗箱操作,无车消费者“占坑”等。人们将这些现象归咎于操作的不当,其实这些现象更像是因为没能正视人们的出行需求而出现的政策反噬。
之所以人们当下对摇号比较接受,是因为摇号的方式看上去相对公平、科学。但事实上,这种方式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分配方式,完全谈不上科学,倒更像是一种赌博的分配方式。而且,也隐藏着很大的不公平因素,对新牌照摇号,意味着已有车辆几乎不需要为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付出相应的成本,这显然是新老车主之间的不公平。
这种不公平与城乡之间不不公平颇有相似之处:都是先挤上公交车的人对没挤上的人说,你们别挤了。不公平带来的是焦虑,而如今环保局发布的政策显然加深了这种焦虑。随着指标的减少,给人带来的感觉是,早买早合适,再不买指标还会减少,反倒会因为政策的原因激发起不必要的购车需求。在这样的制度背景下,有关部门对于减少摇号指标更该慎之又慎,最大范围地倾听民意才能让政策实现最好的社会效果。■刘兴伟评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