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公民潘琦那样和这个世界谈谈
(2012-04-19 14:14:52)
标签:
工程青岛决策现代行动杂谈 |
分类: 不装逼能死 |
然而,与个别市民激烈批评不同,青岛80后女孩潘琦,却以普通市民的身份,在施工现场调查树的成本,致电政府追问种树方案的决策过程,新闻中将她的行动形容为“以合法的手段温和地质疑着政府决策”。多少年来,对于政府部门的决策,“质疑”者并不少见,甚至成为了人们参与公共生活最常见的方式,然而潘琦的行动与我们经常见到的“质疑”其实有很大区别。
区别体现在一些细节中,第一个细节是法治观念,在行动之前,潘琦首先做的是了解法律,并将法律作为自己一切行动的首要依据;第二个是理性观念,不轻信,不盲从,不道听途说,而是亲自走上街头去调查事件的来龙去脉;最后一个,或许也是最重要的观念便是合作,正像潘琦在调查中所体验到的一样,当你以温和理性的态度与人沟通,结果总是好过充满敌意的诘问。所以她在整个过程中一直用解决问题的心态来面对这个事件。
当这些观念从一个人的行为细节中被凸显的时候,我们似乎不能再将她的行为称作一种“质疑”了,即便是在前面加上种种形容词也不恰当。其实,潘琦的行动更像是现代公民对公共生活的一种参与,而且具有着教科书一样的示范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公共决策的态度有时会走向两端,当公共决策侵犯到了自己的具体利益,跳楼跳桥者有之,以死相逼者有之,近日甚至拦飞机者也有之,往往容易走向偏激的一端。而当公共决策与自己的关系不大的时候,人们的行为往往只局限于发牢骚和抱怨。抱怨是一件相对轻松的选择,行动的成本也较低,但这种口头上的风暴非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善公共生活,甚至会让彼此之间的敌意与不信任互相传染。
我们应该追求的是一种更好的公共生活,关注公共利益,不偏激,不盲从,不犬儒,有什么事情以合作的态度坐下来谈谈。政府部门也有义务以更加开放的心态迎接民众对公共决策的参与。当这种良性的互动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个世界也许并没有人们想像的那样不可理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