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极端的天气”不是逢雨必涝的托辞

(2011-07-21 08:11:44)
标签:

检验

天气

城市

小概率事件

杂谈

分类: 不墨迹能死
南京市住建委主任周金良19日公开回应暴雨淹城质疑,他表示,正在进行的雨污分流工程是环保工程,对于防汛作用有限。同时表示,排涝防汛设施不能以极端天气的表现来检验,而是要通过科学的标准、办法来检验,南京的排水管道设计符合国家规范。(7月20日《扬子晚报》)
  只听说下雨的时候会打雷,没想到下雨也会产生“雷言雷语”。实在想不通,排涝防汛设施不能以极端天气的表现来检验,那要靠什么来检验?这样的逻辑,就好像士兵训练得好不好不能用打仗来检验,消防措施到不到位不能用大火来检验,学生学得好不好不能用考试来检验一样。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要是下雨还不能检验一座城市的排涝能力,难道要靠风和日丽来检验?
  如果说南京官员口中的“极端天气”指的是那些50年一遇或者100年一遇的小概率事件,百姓或许能够理解。但如今城市内涝现象早已经不是百年一遇的罕见情景,逢雨必涝几乎成了城市病的重要症状之一,几场雨一下,多个大城市便会纷纷中招,从而让“看海”成了新一代网络热词。
  目前,国内的排涝标准还停留在一年一遇的标准,如果说这都能叫“极端天气”的话,那刮风下雨全都能叫“极端天气”了。极端天气不极端,官员的回应却很“极端”。面对着因交通受阻而无法回家的焦急市民,被水浸泡着的熄火车辆,倒灌进地铁中的雨水,什么“科学标准”都无法为城市管理者的失职开脱。
  真正的“科学标准”在于未雨绸缪,而不是眼看着一座城市内涝到了“看海”的程度,还用种种借口狡辩。尽管南京这位官员的言论属于强词夺理,但我们也不难从中发现国内城市排涝水平一直难以得到实质性提升的观念性原因。
  长久以来,排水设施欠账严重,地上和地下发展的不同步是很多城市的通病,这无非是因为地上的发展成果每天都能看到,随时都能得到检验,而地下的发展成果却不那么容易被察觉,即便是有所欠缺,也能用“极端天气”之类的借口蒙混过关。
  要想彻底改变目前逢雨必涝的现状,全面提升城市排涝能力,我们就没有理由去容忍诸如“不能以极端天气的表现来检验”这样的开脱之词。如果每年都以“极端天气”做挡箭牌,得过且过,那逢雨必涝的现状就永远不会得到改变。
  当然,目前城市排涝能力的欠缺的确是城市发展长期积累的结果,或许无法在一朝一夕得到彻底的改变。但至少需要城市管理者对逢雨必涝有最起码的羞耻之心,只有断绝其轻易开脱责任的念想,内涝城市才有可能“知耻而后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