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三公经费账本还应更细致更透明
(2011-07-11 18:27:01)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不装逼能死 |
民众长久以来对“三公经费”可谓只闻其声不见其“钱”,如今终能一窥庐山真面目了。但是,最先晒出账本的部门似乎都没能满足百姓们的胃口,甚至还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质疑。
尽管有的部门回应了舆论的质疑,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回应并不能让人满意,比如中国科学院在解释公车消费超7千万的质疑中,给出的理由是“主要用于科学考察、科研活动”。这样的理由,显然过于笼统。到底是哪些科学考察活动,这些科考活动的规模有多大,能否与公车的使用规模相匹配?用什么来证明这些科学考察活动一定要使用这个数量的公车?仅仅靠如此笼统的回答,自然难以让公众信服。
与此类似的是,7月9日,国家文物局针对关于“今年公务接待费预算较去年决算增加100余万”质疑做出回应。文物局称,去年的决算低是因为去年有7个国家没能如约来访。这个理由看上去挺有道理,但对公众披露信息时,再充分的理由也需要有数据来支撑。我们接待一个来访国家的标准是什么?公共财政是怎样为这些接待埋单的?接待的过程中有没有浪费和私用?想证明这些问题,仅仅一个看似合理的笼统的回答显然是不够的。
其实,这些问题才是公众在三公消费中真正关心的那笔账,民众对于三公账本的期待显然比官方所认为的更高。百姓希望看到的是,每笔钱,甚至是一支铅笔、一张纸是如何被消费掉的,消费它的理由又是什么,而不仅仅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其实,这也正是公开三公消费的真正意义所在———用尽量翔实的数据和最大限度的公开,证明三公消费中每一分钱花得都是必要的,是不存在浪费的,是可被监管的。
只有将具体的事实和可信的数字告知公众,才能取信于民。如果仅仅是一个笼统的数字和一个公布部门给出的理由,从舆情应对上讲,甚至并不比红十字会高明到哪儿去。红十字会所遭遇到的舆论危机同样缘于反复解释、一再声明,但就是没有更加具体的数字披露出来,而被公众像挤牙膏一样挤出来的那些信息又对其不利,才使其处在了完全被动的位置。
与红十字会所不同的是,相对那些至今不愿意公开三公经费的部门来说,这些公布的部门可以说得上是率先迈出了一小步的先行者。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先行者最终能够掌握发布信息的主动权。公开“三公消费”的大环境已经形成,在国务院时间表的压力下,更多的部门向公众晒账本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只有正视并改正这些在公开初期出现的问题,才能让公开三公经费的路走得更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