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广告砸出来的公众形象何其脆弱!
(2011-06-10 10:04:50)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不墨迹能死 |
近日哈药集团排污问题被曝光,环保部门曾多次要求其限期治理,但始终未能彻底解决。对于何时能够异地建厂,哈药总厂曾表示会因投资巨大导致企业亏损,希望政府给予政策支持。据悉,该集团年广告预算超过5亿元,而环保预算仅为1960万元。(6月9日《北京日报》)
这些年来“做良心人,制精品药”一直是哈药的金字招牌。其实这也确实是用真金白银堆出来的一块招牌。哈药集团用超过5亿的年广告预算来为这块招牌上色,不能不说是下了血本。好在,这个血本并没有白下,哈药的招牌确实有着非常高的知名度。
在业内,以黄金时段广告投放为显著特色的“哈药模式”,至今仍是医药营销的典型范例。哈药六厂的广告轰炸模式一度是其他产品竞相模仿的对象,医疗保健品领域迅速兴起“哈药模式”。其实所谓的“哈药模式”无非是花大价钱来砸出自己的公众形象和品牌形象,不仅是在医疗保健品领域,其他领域里也并不缺少这样的范例。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如今哈药恐怕要面临“血本无归”的窘境了。相信如此重视形象营销的哈药,不会不明白,公众形象的受损意味着什么。在排污丑闻之下,恐怕哈药花再多的钱也无法挽回其苦心经营多年的公众形象。甚至,有双汇的前车之鉴,哈药的境遇是否仅仅是砸了招牌这么简单都不好说。再加上分明是其自己违法还要跟政府讨价还价,搞不好哈药的金字招牌就此变成了“反面典型”,颇有点“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意思。
对于哈药来讲是“一失足”,而近些年品牌企业的“失足”可不仅是这一例。这不由得令人感慨,靠广告砸出来的公众形象实在是太脆弱了。虽说如今早就过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但仅靠钱来购买公众形象,所能买来的也终究是虚名。我们多么希望那些标榜“良心”的企业们,能真正懂得良心,那些标榜“精品”的企业能拥有坚挺的公众形象。
不少名声显赫的大牌企业纷纷落马,这似乎是在暗示我们,过于浮躁的虚名正在将企业公众形象的实质掩埋起来。公众形象其实并不是一个太复杂的名词,其中最基本的要求莫过于身为企业要负责任、有担当,不出丑闻。但恰恰就是这些最基本的要求,几乎成了一种“稀缺资源”。很多年前就有企业将品牌、信誉、声望、形象喻作生命,但如今有些品牌企业却没有将这些商业伦理视为生命,而只是将其当作了一件漂亮外衣,那他们公众形象的脆弱也就不足怪哉了。
这些年来“做良心人,制精品药”一直是哈药的金字招牌。其实这也确实是用真金白银堆出来的一块招牌。哈药集团用超过5亿的年广告预算来为这块招牌上色,不能不说是下了血本。好在,这个血本并没有白下,哈药的招牌确实有着非常高的知名度。
在业内,以黄金时段广告投放为显著特色的“哈药模式”,至今仍是医药营销的典型范例。哈药六厂的广告轰炸模式一度是其他产品竞相模仿的对象,医疗保健品领域迅速兴起“哈药模式”。其实所谓的“哈药模式”无非是花大价钱来砸出自己的公众形象和品牌形象,不仅是在医疗保健品领域,其他领域里也并不缺少这样的范例。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如今哈药恐怕要面临“血本无归”的窘境了。相信如此重视形象营销的哈药,不会不明白,公众形象的受损意味着什么。在排污丑闻之下,恐怕哈药花再多的钱也无法挽回其苦心经营多年的公众形象。甚至,有双汇的前车之鉴,哈药的境遇是否仅仅是砸了招牌这么简单都不好说。再加上分明是其自己违法还要跟政府讨价还价,搞不好哈药的金字招牌就此变成了“反面典型”,颇有点“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意思。
对于哈药来讲是“一失足”,而近些年品牌企业的“失足”可不仅是这一例。这不由得令人感慨,靠广告砸出来的公众形象实在是太脆弱了。虽说如今早就过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但仅靠钱来购买公众形象,所能买来的也终究是虚名。我们多么希望那些标榜“良心”的企业们,能真正懂得良心,那些标榜“精品”的企业能拥有坚挺的公众形象。
不少名声显赫的大牌企业纷纷落马,这似乎是在暗示我们,过于浮躁的虚名正在将企业公众形象的实质掩埋起来。公众形象其实并不是一个太复杂的名词,其中最基本的要求莫过于身为企业要负责任、有担当,不出丑闻。但恰恰就是这些最基本的要求,几乎成了一种“稀缺资源”。很多年前就有企业将品牌、信誉、声望、形象喻作生命,但如今有些品牌企业却没有将这些商业伦理视为生命,而只是将其当作了一件漂亮外衣,那他们公众形象的脆弱也就不足怪哉了。
前一篇:三聚氰胺赔偿账目还要追问多久
后一篇:“公务自行车”能否助推公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