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标签:
孩子智能开发情商发育父母健康 |
分类: 儿童健康 |
从智商的角度,著名心理学家Piaget提出以下四个孩子学习的主要年龄段及其应掌握的技能:
0-2岁:着重在感官与运动技能的发育。Piaget提出同化和适应两种学习方式。婴儿常有的将东西放入嘴中的举动就是一种同化的表现,而他们常扔东西,看看是否扔出去还在那,就是一种适应。
3-7岁:学龄前儿童无法进行逻辑思维,也不懂得将事物归类,因此他们只能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学习,时常也会得到与现实不符的结论。常见的例子:把所有绿色的圆的东西都称为苹果;看见狗啃骨头,就认为只有狗才有骨头,而如果人不啃骨头,就应该没有骨头。这些都是无法归类学习的表现。
7-11岁:开始一些逻辑思维,能不通过现实的接触而在想象的空间思考。
11岁之后:开始抽象思维。
基于孩子各个学习阶段的特点,父母应提供相应的学习环境。譬如,学龄前(7岁前)的孩子由于无法进行逻辑思维,他们无法将现实和电视图像区分开来。因此,电视上演的东西他们常会当成真的来模仿,如果总给他们看枪战的,就有可能引发他们模仿暴力行为;不断给他们看地震、爆炸等灾难,则容易导致忧郁。孩子的大脑是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学习的,并不适合看电视或荧屏来学东西。
另外,孩子也不需要复杂先进的玩具。其实,简单的玩具,如沙包、积木,带他们到各式公园、博物馆和新事物互动,都能让他们学到宝贵的技能,而且常会沉浸其中,乐不思蜀。在他们犯错的时候(比如他们认为狗才有骨头的时候),也不要严厉地批评他们,而是理解他们尚未形成逻辑思考的能力,尽量地从他们的角度去思考和引导他们,虽然他们不会因你告诉他们事实就改变想法,但是有爱的引导永远比批评有效,而且更能激发孩子的潜力。
从情商的角度,著名心理学家Erik
Erikson分析了孩子情商成熟的主要阶段。和Piaget一样,他认为孩子错过了某一阶段的发展,就会留下不可磨灭的情感创伤或不足,在成年的时候表现出来。
0-2岁:学习信任。这一时间妈妈的爱是极其重要的,和母亲的互动是建立孩子信任和爱的主要枢纽。
2岁:学习掌控和自立。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探索谁有掌控权。
3-7岁:学习目标性。这一时期的孩子通常都很快乐,不再象幼儿时爱吵闹,能从系鞋带、刷牙等技巧的学习中萌芽建立人生的目标性。
7-11岁:学习合作精神。开始能和别人交往合作。
在这几个成长阶段中,Erikson认为,即使孩子某一阶段被忽略了,他们还是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但精神上会留下无法弥补的创伤。譬如,婴儿时期被母亲忽视或缺乏母爱的孩子,成年后也缺乏爱和信任。30年代Renee
Splits和John Bowlby甚至发现,医院里缺乏母爱的婴儿死亡率尤其高。而之后著名的Harry
Harlow的猩猩实验也充分证明了幼时母爱的重要,缺乏母爱的猩猩,即使有充足的食物,成年后都无法进行一般的社交,有着严重的精神缺陷。
那父母该如何确保孩子感情正常发展呢?最重要的自然是给予充分、连贯的爱。照顾孩子的人必须有前后一致的爱。研究发现,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长短并不是最关键的,关键在于与孩子之间建立的信任与联系。所以,最棒的父母充分利用每一分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建立连贯一致的爱。如果你的孩子在你身旁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你一走开就不自在或哭闹,你一回来立刻又平静下来。恭喜你!你和你的孩子之间已经有充分的爱和信任。相反地,如果你的孩子不在意你在不在身边,甚至谁在身边都无所谓,或者看见一个陌生人就冲过去寻找安慰,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就出现了裂缝,需要重新调整和组建。
总而言之,父母是孩子智能的开发者,也是情感的工程师。他们他日是否能宏图大展,是否能前景无限,在于做父母的在幼时帮他们打下的根基是否牢固。你的用心和选择,已划下他们一生的蓝图。
前一篇:预防老年性黄斑变性造成的失明
后一篇:生活中的儿童致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