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
(宋)苏轼
墨云拖雨过西楼。水东流,晚烟收。柳外残阳,回照动帘钩。今夜
巫山真个好,花未落,酒新篘。
美人微笑转星眸。月华羞,捧金瓯。歌扇萦风,吹散一春愁。试问
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
这首词作于元祐七年(1092)。这年二月作者由颍州改知扬州。在扬州待了半年时间,八年即被召还进京。此词即作于扬州任上。时年57岁。
这首词抒写作者在一个雨霁月朗的良宵,美人相伴、饮酒听歌的欢娱情景。表现了作者乐而忘忧,陶情风月的旷达情怀。如果我们能想到作者身不由己、不到两年时间就先后徙知杭州、颍州、扬州,“二年阅三州”、奔命于仕途的情况,那么这里的“及时行乐”就是可以理解的。对作者来说这是一个暂时的解脱。正因为如此,此时作者将个人的烦恼、宠辱完全置诸脑后,全心身地赏玩这良辰美景,在这种心境下,笔调就显得轻松明快、如行云流水。
这首词上片重在写景。从“墨云”到“回照”五个短句,依次写出傍晚时雨过天晴的景象变化。先是墨云拖雨,而后是水向东流,而后云收雾敛,而后夕阳返照,风吹帘动。如此依时序次第展开,如同一组变幻组接的镜头,意象纷呈而又气脉连贯。这里用“拖”“流”“收”“回”几个动词,给人以画面摇曳、变动不居的空间感。“晚烟”“残阳”则晓人以时间。接下来是作者对如此良辰美景情不自禁的赞叹。有美女相伴,鲜花簇拥,新酒助兴,这是多么美好的时光啊!“巫山”二字暗指美女,为引起下片细致刻画美人情态作了先导。
下片重在写人。前五句是描摹美人情态。说她笑脸盈盈,明眸如星,顾盼生辉,使姣好的月亮都自愧不如。她时而捧杯敬酒,时而轻歌曼舞,翩翩舞扇招来缕缕清风,以致吹散了弥漫于心头上的愁云。最后三句,化用杜牧诗意。杜牧有诗云:“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这里作者以沉缅于酒色自许,似平是忘怀一切,放浪形骸,实则不过是自我解嘲,苦中取乐。据赵德麟《侯鲭录》记载,作者在颍州时就因久雪人饥,彻夜不眠。到扬州后又看到吏胥催交积欠,夏田一熟“使民反思凶年”,无以为生。百姓的疾苦,个人的遭际,酿成了作者“一春愁”。因此作者以酒消愁,不过是求得心理上的一时宽解,狂放之中,深隐着心灵上的创痛。以旷达的笔调表达此种心境,更其沉痛。(蔡润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