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令
(宋)苏轼
霜余巳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这首词作于元祐六年(1091年),作者56岁。是年三月东坡由杭州被召入京,任翰林学士,因再次遭到洛党攻击,遂于八月辞免,出知颍州(安徽阜阳)。此词当作于到颍州不久。
颖州也有一个西湖,风景也极秀丽。当年,欧阳修曾知颍州,并作有《木兰花令》:“西湖南北烟波阔,风里丝簧声韵咽。舞余裙带绿双垂,酒入香腮红一抹。
杯深不觉琉璃滑,贪看六么花十八。明朝车马各西东,惆怅画桥风与月。”这时欧阳修巳死去很久了,但当苏东坡知颍州、游西湖时,还听到人们在唱欧阳修的《木兰花令》,于是东坡便步欧阳修词原韵写下了这首词,借以寄托对欧公的怀念之情。
上片前两句说当此秋霜降临之际,悠悠淮河流量锐减,那浩淼开阔的气势已不复存在了。只有那清浅的颍水潺潺流淌,发出如咽如泣的声音。听来还觉得凄婉动人。这里作者一面咏物,一面也抒写了自己屡遭攻讦,仕途多蹇的悲凉。是景语,也是情语。接下来,便紧扣题旨,说是在这个时候我来游西湖,居然还能听到佳丽歌女吟唱欧公的词作,怎么能不感慨系之!想当年,苏轼22岁入京参加考试,欧阳修为主考官,苏轼得中第一名。欧阳修在得到苏轼的谢书后,曾对人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又说:“更三十年,无人道着我也。”自此,苏轼得以名震京师。苏轼对欧公的感遇之情可想而知。后来他们时相过从,友情甚笃。不论从师、友关系,还是从道德文章上说,他们都是很相知的。然而,欧公在苏轼36岁(1071)那年即已谢世,距今忽忽19年了。此处“四十三年”恐非确指,而是极言时光易逝,如同闪电一般,一晃而过。“抹”字极精练传神。这一句既是感叹人生短促、欧公早逝,也是说文章常在,其人不朽。道出了作者对欧公的无尽的怀念和敬重。
下片也以景语起头,写秋露和月色。露如滑珠,月是满月。三五一十五,二八一十六,是说十五、十六的夜月。“三五盈盈还二八”即是说过了十五就是十六。一个“还”点出时光的流逝。最后两句是说随着时光的推移,人们可能会渐渐忘却了欧公。但作者说,可以告慰欧公的是:我和映在西湖里的月亮,将永远是您欧公的知音。这里作者以拟人手法把自然人化。一则表明作者对欧公的永志不忘,二则暗指欧公将与日月同在,永垂千古。(蔡润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