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权力体系的衰竭症

(2012-08-12 23:19:32)
标签:

杂谈

分类: 文章


  8月11日,唐慧回到了湖南永州,对她的劳教已于此前一天解除。从8月2日到8月10日,唐慧被劳教的时间只有一周,原本她会被劳教一年半。这是一个幸运的结果,但并不令人欣慰。
  唐慧因女儿未满11岁被逼卖淫,开始体验这个国家的法治现实。经过6年的艰难诉讼,案件获得了终审判决。而后,她因上访行为被处劳教;她的上访要求,包括查处案件进行过程中涉嫌包庇案犯的警察,于是下跪、哭号变成了对社会秩序的扰乱。
  不是因为国家法治的正常运行,而是因为社会舆论和媒体的强大关注,永州公安机关对唐慧的劳教决定被改正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得到这样的关注,唐慧是幸运的,这也正是我们无法为之欣慰的原因。
  被关注的人是个别的,不被关注的人是大量的,如果不被关注就意味着将会任人鱼肉,那么无人会相信社会的公正。这种不相信,不只是涉及法律和司法机关,而是涉及到整个社会权力体系。

  法律和司法机关只是人们寻求公正的最后希望,很多人并没有来到这个关口。人们总是首先面对着日常的权力、日常的管理,很多情况下,司法的不公正,已经是社会不公正的最后一个体现,遭受司法不公正的人,此前已经遭受了日常权力和社会管理的不公正。
  唐慧的女儿未满11岁被逼迫卖淫,寻找过程并未得到公安机关的帮助,找到女儿后警察到场又离开,直到110报警才被救出。此后,公安机关欲以治安处理了事,而不进行刑事立案。刑事立案后,警察为被刑拘的案犯通风报信、传递信件。案件到达检察机关后,公诉人表示看不出强迫卖淫,看不出受害人只有11岁。案件过程中,主要案犯还被公安机关认定有在拘留场所救人的立功行为,未被法院采信,被救者也拒不承认有过自杀行为,被人救下。唐慧对司法机器的不信任,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有理由的。

  强迫卖淫案有两名被告被处死刑,多名被告被处无期或有期徒刑,难言轻纵。唐慧要求判处7名被告人死刑,作为受害人母亲,情感上可以理解。唐慧要求调查和处理由公安机关确认、却未被法院采纳的案犯立功一事,完全是正当要求。她通过各种渠道公开表达这一要求,最终,为何公安认定救人,而被救人拒绝承认,法院也拒绝采纳,没有得到解释,自己反被公安机关处以劳教。公安机关辩解劳教有理,只说她要求判处7人死刑,不说她要求调查“假立功事件”,并再次自说自话“立功非假造”,是现实版本的何患无辞。
  唐慧的劳教决定被解除了,她反映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湖南方面称正在调查,但愿调查能够得到可取信于人的结果。唐慧的劳教经历,再次证明长期遭受质疑的劳教制度到了急需改变的时候,劳教制度不经诉讼程序而限制公民人身自由,成了公安机关自行控制的惩罚流水线,唐慧反映公安的问题,又受到公安的惩罚,没有什么公正性可言。

  唐慧的经历,还表明人们事实上被抛弃在了听任发落的状态,面对管理者的丛林。自女儿受害后,唐慧为恢复正义,经历多年的身心磨难。案件得到公正的处理,不是司法体系自行运转的结果,而是唐慧绝不放弃的反复申告所推动。只要她稍一放松,事情就会前功尽弃。导致她被劳教的那些“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既已挺乱了秩序,应当已为地方权力所感知,而地方权力做出了怎样的回应?只有公安机关的劳教决定,如同下水道一般使她消失,使秩序显得正常而已。
  永州强迫幼女卖淫案,6年间数次被媒体集中关注,从一个恶性刑事案件,变成一个公众关切的司法社会事件。事件的转向,完全是因为司法过程的曲折所造成。永州公安机关在案件审结后对唐慧处以劳教,时机上算度精确,因为审件已结,唐慧继续上访,就可归于无理取闹。但事实证明,这不过显示了法律机构的自以为得计。因为强迫幼女卖淫案足够令人震惊,不解决问题、只打击呼号引起公众的愤怒。

  我们既可以看到关注的力量、媒体的力量,也可以感受关注的无力、媒体的无力。唐慧被解除劳教,是媒体关注的一个结果。然而,在媒体已经数次关注的情况下,永州强迫幼女卖淫案仍然历尽曲折,唐慧仍然被处以劳教,这也表明媒体和公众关注正在失去推动解决问题的效用。媒体一旦关注,事情就会解决到位,这种情况已经变化了,只有不断的、反复的媒体关注,事情才可望一点点解决。唐慧回家时,害怕一旦失去关注,“再次孤立无依”;人们担心撤销劳教决定后,唐慧反映的问题悄然按下,都是自然反应。
  推一下动一下,说明权力在与媒体和公众周旋,而非真正去解决问题。这看起来是态度问题、状态问题,实际上是元气丧失的问题。再没有一查到底,再没有举一反三,慵懒无为的表象后面是权力体系已缺乏治事理政的能力。必须强打精神,才会受一点触动;但活力似已耗尽,所以惯常状态下,权力体系无以使其机构和官员去做公众需要它做的事情,打起精神来,也是一鼓而衰,无法维持做事的状态,这就像我们无法让一个生理衰竭者振作精神。为所当为很困难,为非作歹则容易,面对失去活力的体系,人们都产生了无力感,而且无计可施。
                                  2012.8.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