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引领网络?
(2010-02-03 23:09:54)
标签:
杂谈 |
报道说,北京的“妈妈评审团”开始培训了。从拟议到成立,到开始培训,工作进展是快的。
不知道培训的内容是什么,上些什么课。我想,除了培训他们掌握什么是色情,什么不算的标准,还应当培训儿童心理学,以使他们了解儿童成长的心理过程,而不是带着一种纯朴而简单的“信息恐惧感”去评审,因为妈妈固然特别地爱孩子,但也可能生怕孩子长不成好人,从而过于严苛地管理孩子。
我还不知道“妈妈评审团”是否经过了社团登记,想必是有的吧。我也不知道“妈妈评审团”的工作机理,似乎是一个志愿者组织,那么评审团评审什么,是评审网站内容,还是评审网络管理部门的工作状况,也就是说,是作网络内容的民间审查志愿者,还是作网络管理机构的民间评审员?
也许,叫“妈妈观察团”更恰如其分一些。虽然评审显得更正式,但又太像是一个被授权的官方组织,而且其权威性应该得到被评审者的认可。而观察,就更像是民间机构了,而且观察准不准,权威不权威,由其工作的实际状态获得,而不是先验地自封或者颁授。
我也有点理解妈妈们要评审,而不是独立观察的想法。我想,他们是要把自己作为网络建设的主人翁的,而且他们所为的,是未来的主人翁。不过,我仍然觉得,叫观察,并且保持一种观察的态度,可能会更客观、更公允一些。
叫什么名字,当然是枝节。但评审对象是什么,这个很重要。固然,评审管理机关也好,评审网络内容也好,都可以说是尽公民责任,但是我觉得如果重点在评审管理机关的行为,可能比评审网络内容更能发挥公民的作用,因为公民总是有权要求管理机关的,网络是否有违法行为,公民虽可向管理机关举报,但如果用于监督网络管理机关,更能督促其改进工作。
另外,我还有些担心评审团是不是规模太小了,尤其用于评审网络内容的话。提供内容的网站太多了,网站上发出来的信息可称海量,既然如此,我感到60个人的妈妈评审团会应付不过来。那么妈妈们评审团要多大规模才好呢,不好说,真的做起来,“不放过一个坏网页”,我想需要的妈妈数量一定是很大数字。虽然妈妈们做的是义务劳动,花费的却是持家、教子和休养生息的时间。
评审需要责任心。60名妈妈要每天认真地看网站,并写出中肯的评审意见,不要跑偏,这才像一个负责任的形象。我想,妈妈们平时对不如意的网络环境哪怕再义愤填膺,当了“评审员”,那就不能义愤在先了,而要对自己也有一分审慎态度。
评审团的意见,对于一个被评审的网站意味着什么?评审结果是权威意见,还是参考意见?如果是权威意见,向谁提供,由谁执行,需不需要复核,由谁复核,是基本顺着妈妈们的意见,还是独立复核?如果妈妈评审团是参考意见,给谁参考?参考而不行动,或者复核推翻了妈妈们的意见,会不会影响妈妈们的心情?
还要提醒妈妈们一下,社会上生活着很多人,而不只是孩子,更不是只有他们自己的孩子。这就是说,网络内容不是单纯给未成年人提供的,也很难想象所有的内容都要以儿童信息环境为标准,不适合儿童的内容,就应该从网络上清理出去。这样做固然可以说是老少皆宜,但也可能是网络内容儿童化,清洁倒是清洁,但也太像童话。
如果观察和评审会作为网络内容是否应当存在的依据,那么观察者和评审者应当更丰富一些,而不要是“妈妈决定”,只有妈妈,只有未成年人的妈妈,没有别的人,妈妈跟管理机关一说,内容就生死立判,而且没有异议权、没有复议权,这是不好的。
看到介绍“国外也有网络管理”的文章,说内容分级是一种普遍做法,我看这应当借鉴。需要有一个为方便公众利用网络而产生的分级系统,不是依官员级别来分级,而是用年龄来分级,使儿童远离色情侵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