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首届中国“公交周及无车日”活动,有108个城市参加,算得上轰轰烈烈。
我看到报道说,近八成的人表示支持无车日活动,很多私车司机说要改乘公交车出行,至于减少公车出行,更早在无车日活动的安排之中。建设部官员的说法很振奋:“开展无车日一天,全国可节省燃油3300万升,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约3000吨,并有数百人免受交通事故伤害”。
无车日到底是个什么活动呢,是一个环保活动,一个节约活动,一个道路交通畅通活动,还是一个精神文明活动?我还没有弄得很清楚,媒体上也找不出答案,只看到大家都在说汽车的危害,车辆堵塞、时间浪费、石油消耗、大气污染、交通事故,不一而足,里面还混合着一些贫富差别的报怨,无车日甚至还是一种阶级斗争。
我想,无车日之所以需要开展,多少还是应该归结为“甜蜜的烦恼”。因为车多了,因为汽车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才有了由此而来的诸多问题,因此无车日活动,不必要搞成一个汽车或者汽车文明的控诉会。
因为汽车是如此之多,因为汽车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汽车就成了很重要的物品。现在,我们不能设想没有汽车的生活,我们不得不与汽车生活在一起,在城市,汽车正在逐渐不再是奢侈,今后将越来越不是,它会越来越像是家庭的标准装备。既然如此,无车日需要的就是我们怎样与汽车相处,而不是我们怎样拒绝汽车或者怎样尽量远离汽车。
看到汽车带来的问题,固然是可贵的,但好像汽车是城市的敌人,是一种恶的力量,我想可能也未见得不是偏颇。我们需要有清洁的生活方式,以便我们看到汽车带来的问题,但很大程度上,我们能够做到的只是增强一些“无车日意识”,而不能真正追求无车的生活,人们越来越频繁地使用汽车去克服距离,去领受方便,这无法逆转。这里面没有什么阶级斗争,而只有人类追求更加自如生活的天性。
当然,人们追求生活的自如,可能带来最后的灾难。这种危险是存在的,但人们总是一个时期处理一个时期的问题,正如我们发明了塑料,丢到地里几千年不能降解,正如我们发明了电池,把重金属搞到到处都是,但人们还是在更多地使用它们,我们唯一可做的是尽量循环利用,而不是消灭塑料和电池。
人活在世上,使世界“人化”,“人化”就是留下活动的影迹,但终究而言,我们不能说人类应该茹毛饮血,作为纯粹的自然界成员而生活。我们离不开手机、离不开电,这些都是消耗,都成为人类高度依赖的东西,而我们只有在信号缺乏的地方才会享受无手机的乐趣,在停电的夜晚才有可能去品味“自然生活”,其中并不是甜蜜,而是不得不发掘一下远去的诗意。
中国必将进入汽车时代,更多的人会拥有汽车,这也预示着无车日活动将更加必要,因为汽车生活带来的问题会更加触目惊心。但无论如何,在有新的克服距离的工具出现之前,我们不能不面对汽车,我们不必以仇恨的态度来走进汽车时代,因为那是对我们自己的生活的仇恨。我们所能做的,只是把汽车的危害尽量降下来。
无车日不是以汽车为敌,而是建立起一种对待汽车的现实态度。现实的态度是,汽车是一种方便的工具,这种工具产生了相关问题,有些问题我们很难解决,但只要不出现像楼兰因缺水而被放弃那么极端的情况,我们不可能与汽车告别。
如同我们的肢体,有时它很疼,但你不能因为疼就锯掉,不能因为疼你就仇视它,控诉它,哪怕治不好,你也得学会与疼痛同处,并尽量减少疼痛,壮士断腕,那得是非断不可,否则就是莽夫。汽车之于社会,大概就相当于我们的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