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看到一些人谈和谐,我益加不知和谐到底为何物。
我在新一期的《新华文摘》读到一篇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魏杰教授的文章,讲“建立科学的经济利益和谐观”。说是读文章,其实是被魏杰教授教了一回辩证法。
这文章说,建立科学的利益和谐观,要弄清几个问题:一是差异性和谐和平均主义和谐,要搞差异性和谐,不能追求平均主义的和谐;二是奋发性和谐和福利主义和谐,要让人奋发,而不能有福利主义想法;三是自比性和谐和互比性和谐,要自己跟自己比,不要老跟别人比;四是相对和谐和绝对和谐,和谐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和谐;五是动态和谐与静态和谐,不要静态地看利益和谐,而要实现动态和谐。
一讲利益和谐就害怕平均主义、福利主义,这是多么有趣的情态。按这文章的意思,利益和谐其实原本不是利益问题,而是观念问题,“退后一步天地宽”,认识正确了,利益也就和谐了。既然如此,还要搞什么利益和谐呢,我们已经很和谐了。差异,我们是有的;“奋发”,我们也不得不大大的有;自比,难道还少吗,“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大家都活着,得益于“自比跟自己比”甚多。
平均主义要不得,福利主义要不得,老跟别人比要不得,绝对的观点要不得,静止的观点要不得,这些都是注定的,但现在还用得着这种教育吗?何况又有谁一听到利益和谐,就要这些“要不得”的东西,就想消灭差异、不去“奋发”了呢?而且是不是平均主义要不得,我们就不要在乎差异;福利主义要不得,我们就不能有什么福利;老跟人比要不得,我们就只许自己跟自己比?
文章的意思,我看明白了,利益和谐不和谐,重在心态,认识方法正确,心态好,那么不管利益分配格局如何,总归是和谐的。
_sina_#8220_word__押托澄侍夤榻嵛奶侍猓且恢旨灯档暮寐肥
我又读到一篇文章,发掘“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当代价值”,认为有几点建设和谐文化十分必要,一是弘扬“天人合一”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二是弘扬“群体本位”思想,树立大局观念;三是弘扬“三省吾身”思想,实现内心和谐。
“天人合一”怎样,科学发展观怎样,“天人合一”是不是一种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不是就是“天人合一”,都是博大精深,难登堂奥,领会一辈子,我也未必能够说得出个什么,且不说了。但“群体本位”和“三省吾身”,何以成为十分必要的和谐文化内容,我是不免有些疑惑的。
现代社会,人应当获得独立与自由,人与人的关系和谐,建立在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之上。和谐需要权利与义务对等,划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区分群己权界,而不是以笼而统之的“大局观念”来抹平冲突。人当然也需要面对自己的内心,需要建立内在的和谐,但内在的和谐不等同于“克己复礼”,调适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不仰仗自我审查式的“三省吾身”,整个社会的和谐更不是“调适心理”的问题,而是社会机制起决定性作用。
很多人会习惯于到传统中去找和谐,好像中国的传统中和谐因子特别茂盛似的。据说和谐思想和和谐文化在中国传统中都很发达,但不知为何如此丰富的和谐思想和文化,却弄到非得靠“百忍图”才能五世同堂,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搞得人不成人,而且定期地会因为官逼民反而弄到“杀得人头如瓜滚”。如果和谐文化要用“天人合一”、“群体本位”和“三省吾身”来建设,我想,实在不是什么值得欣然的事情。过去搞过好多年,不是搞成“人心不古”、“世道浇漓”了吗,今天还来搞这种“人心归厚”的把戏?
观念正确了,利益就和谐;“大局为重”了,人际就和乐;“向内使劲”了,内心就和美。如果真是这样,构建和谐岂不就是一场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