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与数据,你相信什么?对于科学来说,你要相信数据;但对于生活,你会更加相信自己的感觉。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活就是一连串的感觉,感觉就是生活。
统计数据说,从1996年到2005年这十年间,物价上涨幅度并不大,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涨幅远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涨幅,甚至在1998年、1999年和2002年中,价格还出现了负增长。
而41岁的老张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是我的感觉错了,还是他们算错了?”
他有一个孩子,正上初中二年级。虽然也涨了些工资,老张还是感觉生活的负担比以前更重了。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因此,在一个社会中,即使仅仅作为一个特例,老张的感受也不是可以被忽略的。
不过,如果仅仅只是一个特例,老张的感受尽管不可以忽略,但并不妨碍我们对社会状况的总体判断。只是,从中国青年报与新浪网的联合调查来看,跟老张有着同样感受的并不是小部分人,78.8%的人认为和十年前相比收入增加了,85.3%的人感觉自己的生活负担比十年前更重。
当然,接受调查的人数量有限,对于评价一个社会的总体状况而言,样本量是否足够,样本的产生是否符合统计要求,可能还值得考虑。因此,面对物价统计与“感觉调查”的差异,或许就会出现不同的解读,有人会觉得物价统计更加规范、可信,而“感觉调查”并不科学,也会有人认为物价统计中的指标存在问题,例如在居民支出中占有更重要位置的消费没有包括在内。
我并不关心这些问题。物价统计是否科学,为什么会与“感觉调查”出现较大差异,这些问题并不是没有意义,然而意义到底也有限。你完全可以设计一个与“感觉”相符合的统计模式,这只是统计方法问题,也就是说,这是一个专业人士去考虑的问题。
我的意思是,生活感受是第一位的,我们可以要求统计结论符合生活感受,但不能要求生活感受符合统计结论。一种本末倒置的观察问题的方法,是把数据看得比生活感受更加重要,人们忙于去获得各种数据,为数据喜,为数据忧,而疏于观察具体的人的生活状态,人的具体生活被数据代替了,人的生活如何,人的感受如何,好像没有任何意义。
“事实胜于雄辩”,已经有些像“数据胜于雄辩”,事实不再是生活的真相,而是一串串数目字,人们忙着建模型,好像用数学公式进行推导和证明就可以完成经济发展和社会建构。我想,这是错误地理解了“科学”。社会科学并不等同于自然科学,在自然科学中,公式推演往往揭示了本质,而社会科学中的模型不过是一种现象描述,社会并不按公式来演化。
人的生活不是根据统计数据来选择,而是根据自己的感受来体验。人们的收入在增加,人们的支出也在增加,更加重要的是人们的预期支出更是在快速增加。当数据表明你的收入在增加,而某些项目的支出在下降时,意味着你应该感到幸福;但事实上,另外项目的支出增加量远远大于某些项目支出的下降量,你开始感到了紧张;如果你想到还有某些支出行将出现,而且这些支出远远不能由你的收入来平衡时,你就永远不会有“宽裕”之感。
所谓的“小康生活”,不是人均GDP达到800或1000美元能够代表的。小康或者富裕,不只是一种GDP状态,甚至不只是一种总体的物质生活状态,而且还是一种精神状态、感受状态。当你心情沉重、忧心忡忡时,你就不是在小康生活之中。当社会上大量的人奔波劳禄,对明天缺乏光明的预期时,就很难说是小康社会。感觉,而不是数据,使人处于某种规定的生活情景,这种情景笼罩着人们的日子。
我知道,现在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全面地看问题”,而且认为数据就代表着“全面”。既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不好的,那么现在大家就“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其实,当每个人的生活感受的意义都被否定掉了时,社会运行状况的“森林”也不会被看到,没有谁会愿意,在一片乐观的数据之中崩溃开始降临,但只看数据而忽略人们的感受,情况可能就是这样。
2006-3-2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