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历史怎样“点播”

(2006-03-17 07:58:00)
标签:

杂谈

   多年以前,收音机是主要的家用音响设备,处于家庭娱乐中心的地位。久已熟悉播什么就听什么的人,发现电台开始有了“听众点播”节目,格式大概是播音员(那时还没有主持人的说法)念了听众来信,然后说“现在我们就满足这位听众的要求,请听电影《甜蜜的事业》插曲,《我们的生活比蜜甜》”。
   虽然没有读过当代广播史,所以不知道“听众点播”在广播发展过程中是否被记下一笔,但我知道“听众点播”的出现在当时带来了“强烈反响”。我那时还是一个乡下少年,曾经听到过乡民对这类节目的议论。当然,他们的议论不是理论性的,“从单向广播到交互传播”这样的话,他们说不出。他们照例是在夏夜乘凉时谈着闲天,有乡民说,“听众点播是好节目,点什么播什么”。大家就都说,是的,真是好节目。
   有一个人表示异议:你们真以为那是“听众点播”吗?大家就笑他,“不是听众点播是什么呢,播音员念过点播信的”。但异议者在坚持:这你们就不懂了,点播信,那也是有的,但电台本来就要播那首歌的,正好有人来信了,顺水推舟,就叫听众点播,要是真的点什么就播什么,那电台不是乱了套,不信你去点一个《站花墙》,看它播不播。《站花墙》,是湖北天门、沔阳一带的地方花鼓戏。大家就不再作声了,他们都是花鼓戏爱好者,不会相信没有点过花鼓戏,但确实,听众点播从来没有播过花鼓戏。
   我想,这场关于“听众点播”的议论,虽然发生在乡下,参与的人没有一个谈得上对电台有起码的了解,然而谈论的内容却是不乏洞见的。至少那个表示了怀疑的人,提出了“听众点播”到底是听众在控制节目,还是电台在主导节目的问题。
   这两天,读到一位历史学家的随笔文章,讲宋代的文化政策问题。
   至和二年(1055年),欧阳修在《论雕印文字札子》中,郑重请求朝廷下令严格控制雕印,因为坊间雕印文字“多是当今论议时下之言”,包含很多内部消息,一旦流入辽国,“大于朝廷不便”;而且坊间雕印文字多不严谨,“不足为人师法者,并在编集,有误学徒”。
   元?四年(1089年),苏辙又上《北使还论北边事札子五道》,说大宋民间印刷品“北界无所不有”,“上则泄漏机密,下则取笑夷狄,皆极不便”。第二年,礼部就下了禁令,“凡议政时政得失、边事军机文字,不得写录传布”,“诸戏亵之文,不得雕印”,“本朝《会要》、《实录》,不得雕印”,“其他书籍欲雕印者,选官评定,有益于学者,方许镂板”,“候印讫,送秘书省”。
   大观二年(1108年),负责淮南西路教育的官员建议印刷权应属国子监,禁止坊间印售诸子百家书籍,免得“晚进小生,以为时之所尚,争售编诵,以备广场剽窃之用,不复深究义理之归”。此后,还有人说读了坊间出版的考试应试之书,学问“读之则似是,究之则不根”,建议“禁绝书肆私购程文镂板市利”。国子监也建议读书人要以《论语》、《孟子》为师,不得传习理学家的语录,朝廷下令销毁坊间雕印的章疏、程文。
   举出这些事实后,历史学家感慨士人为国家安危出主意,最后钳制了士人自己。似乎宋代的文化政策,是士人作茧自缚的结果。
   这样的结论是大有问题的。文化上从唐代的盛大气象到宋代的拘谨束缚,原因可能有很多,但士人献策所起的作用,不会是决定性的。哪怕形式上看,似乎有某个士人献策,然后就有某个政策出现,不良献策者肯定有道德责任,但就算没有献策,难道就一定没有不良决策吗?就算论献策,一个时代,士人所献的策定然是林林总总,哪些策得以采择,哪些策不为采用,也还是决策者的意思。事实上,以专制王朝的脾性而言,必然会对雕板印刷感到“不便”,唐代没有出现这个问题,不过是因为雕板印刷在唐代并未广泛进入民间而已。虽然我可以理解历史学家托物言志的心绪,但我想,宋代的文化政策,到底还是朝廷在作主,并不是士人“点播”什么,朝廷就去播什么。
   历史研究往往可见“点播”者的心态。我看到一篇文章,讲明代的密疏制度,说这是“下情上达的一种特殊方式”,看起来并不包含肯定否定的意思,但文章力陈密疏呈报的保密性、真实性、畅通性、便捷性,以及皇帝处理的及时性和高度重视,看了使人恍然忘记密疏制度乃是王朝政治下政务信息的一种怪胎,而很像是一种值得推许的有效治理手段。研究者选择怎样的题目来做,当然是一种“点播”。某种程度上,不妨认为力陈明代密疏制度的有效性、高歌康熙“再活五百年”之类的“点播”,属于特殊形式的献策,献策者可能也曾揣摩天意,但这种献策能不能起到作用,决断权不在献策者手中。“点播”以后,他能够做的只是“如大旱之望云霓”。
                                         2006-3-1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