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按照偏见去成长

(2006-03-08 12:41:00)
标签:

杂谈

  朋友从孩子的学校领回一个任务,为小孩所在的班级做一个“在校表现一览表”,但是并不以“一览表”名之,而要用一种鼓励学生向上的语言,大抵如“看看谁最棒”之类。这表明现在学校开始强调对学生进行良性的刺激,让学生比赛着去上进。
  心理学有所谓“罗森塔尔效应”,说如果老师对学生表现持有积极的看法,那么学生就会出现明显的进步,哪怕老师的看法并不正确,但学生仍然会朝着积极的方向变化;相反,如果老师对学生持有消极的看法,学生会如其所愿地变得消极。
  我看到不少文章,讲学生怎样受到老师的看法的影响,在老师不断的鼓励下,本来对某一门课程没有兴趣的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最后取得出人意料的成绩。当然,一个学生由于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最后果然变成“差生”,这样的材料也偶尔读到。
  这种情况,也许并不仅仅发生在学生身上。一般地说,学生多属于未成年人,智力和心理发育水平难以保证对自己作出稳定的判断,容易受到老师和周围人的看法的影响。但成年人也并非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当一个人或者一个社会群体长期面临某种主观倾向的影响,并且这种主观倾向还会设置相应的“社会规范”时,这个人或者这个群体也会真的变成那种主观倾向所认为的样子。社会性的主观倾向,往往并不激发相关人群“偏要争口气”的行为,而是让这些人朝着偏见的方向去“自我实现”,因此偏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关于某些人的一种预言,它不仅固定了人们看待某些人的态度,甚至还会使这些人自己也承认自己就是如此。
  毫无疑问,偏见发生的概率是相当高的。在社会上,偏见可能发生在任何人群之间。强势群体可能对弱势群体持有偏见,认为弱势群体就是“低能”、“缺乏主动性”、“不思进取”、“懒汉思想”、“等靠要”等等;弱势群体也可能对强势人群持有偏见,认为强势人群有攻击性、好掠夺、贪得无厌等等。当一个男人因为恋爱失败,从而持有“没有一个女人是好东西”的看法时,我们认为这个人心理上有很大的阴影,他所持有的看法就是一种偏见。
  但如果偏见止于一种认识,那么它能够产生的实际作用不会很大,如果偏见成为一种社会行为,而且被固定为一种制度,那么就会造成社会歧视。这也就是为什么强势人群的偏见尤其会造成恶劣后果的原因,因为弱势人群的偏见很难形成行为上的歧视,而强势人群的偏见,往往因强势人群所具有的行动力、决策影响力,而深深影响弱势人群的利益。
  现在,一些地方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时,会采取张榜公布受助者名单、在受助者门楣上做标记、受助者必须在固定时间到社区居委会签到、必须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参加公益劳动,否则受助资格就会丧失。这些做法,或者可以使低保发放公开透明、保证低保发放到真正需要低保的人员手中,但那些榜单上的人、被标记的人、被喇叭集合起来的人又有何感受,他们的尊严和隐私因此领取低保而受到影响,这并不被人看重。低保人员被纳入这样的“规范管理”,表明制定这些规范的人认为低保领取者有必要比其他人的尊严少一些,这样的偏见使得种种有损低保人员尊严的措施得以成立。
  低保人员进入这一管理模式,相应地又固化了偏见。他们是可以忍受隐私丧失和尊严损害的人,这使得他们较为缺乏尊严感的社会偏见更像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判断”。就这样,偏见通过某种歧视性的规定完成了它的扩大再生产。
  偏见及相关的惩罚机制,造成很多“破罐子破摔”的行为。一个典型的例证是,“两劳释放人员”重归社会以后,往往面临比一般人多得多的困难,很多人习惯于认为,“他反正是一个破脑壳”。这意味着人们对这些人是否珍惜自己的名誉有着根本的怀疑,倾向于认为这些人可能再度危害社会,当这些人去争取某个职业岗位时,一种可能的回答是“好生生的人都难得找到工作,何况是你这样的人”。众所周知,确实有一些人会因此而丧失被社会接纳的信心,“两劳释放人员”重新犯罪可能因此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我看到有报道说,在美国,黑人出租车司机所收到的小费,远远低于白人出租车司机,即使黑人也更愿意坐白人司机驾驶的出租车,并支付小费。黑人社区往往带有符合偏见的某些特征,如易发犯罪行为、脏乱、有更多不务正业者等等。这些特征当然是黑人长期被区别对待,处于收入低、受教育机会少、居住条件差等不利环境而造成。偏见加之于人们的头上,可以在相关的人身上产生某种“坐实”偏见的效果,它不仅对人们强加某种主观态度,而且能制造出它得以成立的理由。
  值得注意的是,偏见作为一种主观态度,所制造出来的“客观效果”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改变,例如美国“民权运动”已经40多年过去,而黑人社区仍然具有偏见和歧视的年代里所有的一些特征。
                                         2006-3-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