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无可动摇的优势
(2006-03-11 06:37:00)
去年一些地方有所谓“民工荒”,一些企业招不到民工了。人们就说,民工终于开始用脚投票了,民工的好日子就快要来了。后来不知怎地,“民工荒”好像又没有见到谈论了,农民工的好日子也没有来。
现在,一些地方又在论“岗位充裕”,例如佛山市,就有8万岗位招工难,“不少开出600元到800元月薪的企业多次招聘,甚至委托劳动部门到外省招工”,但薪酬过低、劳动强度大、劳动条件差,正是其难招聘的症结所在。可见,这仍然不是一般意义的“岗位充裕”,而是又一次“民工荒”。
“民工荒”的意思,就是某些非农民工莫属的工作,突然找不到人做了,这些工作当然是繁重、危险、缺乏各种劳动保障而且足以标志出低下地位的工作,是当地人不会去做的工作。我觉得,“民工荒”说到底也就是“苦力短缺”而已,而且只是暂时的。
事实上,当人们谈论“民工荒”时,考虑的并不是民工,而是用工者。对“民工荒”的忧虑,与一定时期对农民工“盲目南下”的忧虑,本质上并没有不同。这些忧虑不是为着民工,而是为着使用民工的人。所谓的农民工问题,不是农民工的问题,而是农民工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地为用工者所用的问题,数量上要不多不少为宜。
民工荒,不是工人荒;民工潮,也不是工人潮。荒与潮,都专属于民工,民工专门去做那些“工人”不做的工作,这就是民工荒与民工潮的意思。充裕也好,紧缺也好,都局限于特定的岗位,这些岗位是不能算作一般意义上的就业岗位的。“如果不挑剔岗位的话”,现在是容易就业的,但除了民工,谁会不挑剔一个岗位的劳累程度、报酬水平、职业危险和劳动保障权益呢?在民工与工人、外来人与本地人之间,横亘着强固的职业壁垒。
中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一个优势是劳动力优势,这个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农民工来体现的。先说说这个优势是什么意思吧。按我的理解,把劳动力作为一个优势,至少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劳动力供应充足,不会发生紧缺现象;二是劳动力价格便宜,有利于控制成本;三是劳动力素质尚可,很少有文盲,容易接受职业训练;四是劳动力“老实”,不太提出权益方面的主张。
与上述优势相对应的,是中国人口数量的庞大,可以用十几年不变的薪酬水平雇佣到工人,而这些工人的技能水平可以适应从作坊到流水线各种条件下的生产,而且无论怎样使用也很少发生劳资冲突,即使零星出现冲突也容易在“保护投资环境”的原则下得到各种社会力量齐心协力的解决。
对于中国的劳动力优势,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会有很不相同的感受。一个投资者会为拥有如此合用而且便宜的劳动力来源而满意,一个经济学家会为如此优质的资源而增强预测发展的信心,一个官员会为劳动力的输入与输出带来的效益而高兴,一个人文主义者会为大量的人为了生计而不得不从事缺乏保障的工作而忧伤,而一个农民工则抱着不知忧喜交加的心情踏上离家的路,他获得了打工收入,虽然低廉,虽然比不上“本地人”,仍然远远超过了在家劳作的收益,为此他离开父母、夫妇别居、子女不团圆。
“不少开出600元到800元月薪的企业多次招聘”,多次招聘而没有改变价格,表明这些企业认为招一个民工做劳动强度大、劳动条件差的事,只需要出这样的价钱。而有识之士的见解是,招民工来做这样的事,“企业提供的薪酬应高于该区最低工资的一半以上”。作为一个农民工,你在一个地方做一辈子苦力,也买不起当地的一套房,这就表明你在当地永远不会居有定所,从而永远变不成当地人。就是这样,打工仍然是农民的首选,我们的劳动力优势真的无可动摇。对此,肯定有人高兴,有人心伤,有人振奋,有人绝望。
2006-3-9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