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险:抒情的大地行走

(2012-04-09 22:53:13)
标签:

张瑞田

亚马逊热带雨林

宋体

亚马逊河

李柏文书

杂谈

 

探险:抒情的大地行走

——谈张瑞田长篇随笔<<探险亚马逊>>

                                               

                                            杨靖

探险,一个世界性的极限行为,它表明人类对未知领域保持强大的兴趣,又对自身负有高度责任感。孙子兵法言,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二十世纪的世界探险史与中国有着广泛的关系,那些彪柄青史的人物——普尔热瓦尔斯基、斯坦因、斯文•赫定、橘瑞超等人无不是情系中国西部才名扬四海的。对积弱日久的中国来说,他们的物质与文化的双重优势,太容易在我们残破的家园建功立业了.

   一个世纪的时间,中国出现了魔术般的变化,大宗商品的输出输入,改变了一个古老民族的经济结构和精神面貌。于是,去异域探险,试图更科学地认识世界,也成为中国探险家的现实选择。

   对现代探险史了如指掌的作家张瑞田,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探险的随笔,面对一个又一个惊人的发现,她热血沸腾,更加敬畏跋涉在漫漫中的开拓者。因此,他受到探险界的关注。

   2004年夏天,中国科学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组成中国亚马逊科学探险考察队,张瑞田成为该队邀请的唯一作家。这是张瑞田的第二次亚马逊之旅。早在两年前,他只身一人,在天空飞行了28个小时,才扑入亚马逊河的怀抱,成为中国作家进入亚马逊热带雨林的第一人。随中国科学探险考察队再度来到亚马逊,无疑给他打开了一扇认识亚马逊的宽阔窗口。从这扇窗口望出去,它可以看见中国科学家、探险家在南半球探险的清晰足迹,也会看到自己别样的身影.

 亚马逊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森林,分属巴西、秘鲁、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玻利维亚等8个国家,被称为地球之肺.世界流量最大的亚马逊河及其众多的支流纵贯亚马逊热带雨林。亚马逊河全长6480千米,流域面积705万平方千米,年平均流量是密西西比河的10,是长江的7倍.丰沛的水资源和独特的热带雨林气候,使其成为世界水生生物的基因库。另外,这里散住着大量的印地安人,他们热爱家园,与亚马逊热带雨林建立了特殊的生物链,成为人类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不言自明,这里有无可替代的科学与探险价值.

   作家跻身在科学家、探险家之中、亚马逊热带雨林之间,在研究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同时,不断捕捉现场人物之美与探险事件之奇。一个熟知探险史的作家,知道一个伟大发现的背后一定有人的智慧、胆识和风采。这些高贵的品质与探险发现的成果一样,具有恒定的价值与魅力。于是,以亚马逊热带雨林为坐标的作家之笔,缓缓勾勒出一条长长的曲线,其中包括中国科学家、探险家的考察历程,亚马逊的活地图、向导米盖尔船长的曲折身世,世界著名探险家彼得•布雷克命丧亚马逊的背景故事,还有法国探险家皮斯潘魂归亚马逊后引起的现实变化——饰演皮斯潘的演员加德力在亚马逊河上爱上了米盖尔船长的女儿玛卡,这个瑞士帅哥最终放弃演艺圈的荣华,落脚亚马逊,与灰姑娘玛卡结下了百年之好。还有,因殉情隐居艾朗岛上的日本人森泽,不知道自己姓名和年龄的老印地安人……,这一切的一切,如同一个结构严谨的戏剧故事,在地球的南部,在一片热带雨林之中展开了。

   当然,探险不是为了寻找离奇的故事,它有一个隐秘的既定目标和现实需求。万里迢迢,从北京来到亚马逊,怎么能说戏剧效果的构成是其中的目的。斯文•赫定是因为揭开了楼兰古城的秘密,斯坦因是千年后第一个看到尼雅的精绝,橘瑞超发现的李柏文书有历史的沧桑,才使他们在探险史甚至是人类文明史中定格。二十一世纪,中国的探险家梯次走出国门,使命感不会让他们满足于游山玩水般的开阔视野,以科学意识为基础的“拿来主义”,使我们的科学家、探险家时时注意异域的地理现状和资源现状,在对比中,确立我们的发展方向——以环境保护意识为主体的、非资源性的科学发展战略。参予本次科考活动的青年科学家曹敏说:“一个物种可以使一个民族灭亡,也可以使一个民族复活.”也是本着对异国物种的悉心了解和研究,他们在亚马逊河上历时一个多月,航行了2000千米。抵达赤道圈时,他们被蚊虫叮咬的体无完肤,全身溃烂,他们没有退缩,乐观地举着红肿的胳臂,把五星红旗展开在亚马逊热带雨林之中.

   “亚马逊之行是抒情的大地行走与山河阅读。”这是张瑞田在前往亚马逊探险之时,应北京科技报之邀写下的一句话。一年后,他又以<<探险亚马逊>>一书诠释了自己的远在它乡的探险感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