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豆腐与褡裢

(2012-03-05 20:16:45)
标签:

社会万象

随感漫议

杂谈

分类: 杂谈稗闻辑录

                 豆腐与褡裢

  提起豆腐大家都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说起褡裢,现在的年轻人可就是如坠烟云了。把这两件东西字放在一起谈论,大约有“风马牛,不相及”之嫌。可是,草根百姓之间的随用之物,沾染上官府习气就有了左右社会风气的功能,就会成为标识身份的“道具”,成为新的奢侈。

  要说豆腐,需要先从明朝的朱元璋说起。话说朱元璋历尽辛苦打下天下,坐定江山后,为保朱家天下世袭永昌,朱元璋出台了一个规定:每顿饭必有粗菜,让后来的皇帝们“知外间辛苦”。这个放牛娃出身、当过和尚的土皇帝不只是嘴上说说玩玩,他始终坚持身体力行,每顿饭都上一个豆腐作菜肴,作为自己不忘苦民间疾苦的榜样,给群臣做出表率。

  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朱元璋想用每餐吃豆腐的办法大力提倡艰苦朴素、永不忘本的作风,他甚至将豆腐作为一种宫廷膳食定制,并以祖制家法传承下去。但他不会想到,到了他子孙的头上,这每餐必有的豆腐就徒有其形了。清代吴骞《拜经楼诗话》讲述了一个明代宫廷豆腐的故事。故事说,京城各官署中,翰林院是清水衙门,翰林们平常清汤寡水,肠子里没有攒下什么油水。皇帝如到别的地方赴宴,翰林就可怜巴巴地向光禄寺索要剩下的御膳,改善一下生活。

  有一天,皇帝去赴宴,众翰林纷纷去讨皇帝的剩饭。一个年轻的翰林去晚了,只端回一盘豆腐,大为懊恼,放在桌子上生闷气。一个老翰林知道了,十分高兴,连喊“拿酒来”,然后大快朵颐而去。原来这豆腐根本就不是豆腐,而是用几百只鸟的脑髓做成的。朱元璋的子孙们虽然保持了顿顿上豆腐的家风,但那摆上餐桌的豆腐,原料早已经不是豆子了。一份豆腐需要数百上千只鸟的脑髓,奢华到何种地步!这种特殊豆腐的味道到底如何,人们无法想象。当时就有人写诗说:“来其旧品何时换,鸟脑新蒸玉一盘。”

  大明王朝的豆腐原料可以摇身变成鸟脑髓,徒有豆腐的形式而失去豆腐的内涵;晚清“同(治)光(绪)中兴”时期的重臣阎敬铭钟情的“褡裢布”,也有一段发人深思的故事。

  阎敬铭,字丹初,陕西朝邑人。清道光二十五年进士,历任郎中、山东盐运使、湖北巡抚、户部尚书,光绪时出任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要职。其一生“质朴,以廉洁自矫厉”,掌管大清财政多年,精校财赋,剔除中饱,节用务实,将之前混乱的财政整理得井井有条,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理财专家,被后人称为“救时宰相”。

  据说阎敬铭主政山西的时候,看上了山西的褡裢布。那时,走南闯北的山西商人身上都带个褡裢,什么都能往里装。搭链布是特别织就的,又厚又硬,阎公觉得这种布结实耐用,价钱又不贵,以此做衣服肯定经久耐穿,还能省下很多银钱。于是就用褡裢布做了一身官袍,走哪穿哪,以示清廉。下面官员投其所好,也纷纷效仿。阎敬铭看见哪个属下穿褡裢布衣服,眼里就透出欣喜之色。不久,山西的官员个个都穿起了褡裢布官袍,外地入晋新上任的官员见阎中堂之前,也必先添置一件褡裢布“行头”。时间一长,褡裢布官服成为山西的一大风景,如果有谁不穿褡裢布的袍褂,反倒成为“”另类。可巧,有天一位新上任的官员穿着日常的官服。中堂大人阎敬铭不高兴了,谈话中讥刺人家奢侈。这个官员急了,说:“下官实在没有多余的钱了,添置不起褡裢布的袍褂,只好穿平时穿的衣服来见大人。”至此,阎敬铭才明白自己提倡的节俭风尚,已经变成了一种新的奢侈。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有时候,一些善意、明智之举,经过“脑筋急转弯”,就会成为一种“过场”,就会成为有违初衷的千古笑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