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六大古镇 甪直水乡情韵(四)
甪直保圣寺是江南千古名刹,它几次兴衰更替的历史,就是甪直古镇风雨历程的缩影。保圣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名为“保圣教寺”,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马上开国皇帝萧衍(梁武帝)笃信佛教,在位期间大兴寺庙,各地寺庙如雨后春笋般矗立起来。有大臣禀奏萧衍,全国上下寺庙激增,庙内和尚也会随之增加,粮米费用无度,农田荒废无人耕种,臣窃以为不妥。
萧衍不以为然,训喻大臣曰,假如窃贼进了寺庙,佛界多了一个吃斋念佛的和尚,世上就少了一个偷鸡摸狗的人:好人从善如流,坏人弃恶扬善,善莫大焉,功德无量,莫要杞人忧天。当权者的好恶,决定了世俗的取舍,当初“楚王爱细腰”,累及朝臣为取悦皇帝而节食,为达细腰目的而饿死。梁武帝崇尚佛教,江南明山秀水就有无数庙宇拔地而起。于是就有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壮观景色,保圣寺就是其中之一。
唐朝武宗皇帝信奉道教,佛教寺庙的地位一落千丈,全国掀起遣散和尚,拆掉寺庙,建造道观的高潮。保圣寺在劫难逃,废僧颓落。到了武宗的儿子登位大宝,重佛轻道,于是重建保圣寺,并将散落僧人召回寺内,重操旧业,宝圣寺渐渐复苏兴旺起来。天有不测风云,唐末烽烟四起,战火频仍,殃及无辜,保圣寺亦不能幸免。一直到北宋年间(公元1013年)才再次重建,历经数百年,规模不断扩大。最为辉煌的时候,保圣寺大小殿宇有五千多间,占取了半个甪直镇的地盘,吃斋念经的僧人有千余人,道路往来僧人相望,“阿弥陀佛!”“善哉,善哉!”问候应答之音不绝于道。 天道无常,宝圣寺在元朝式微,明朝再兴,成化年间,寺内仍有二百多间庙宇建筑,号称江南四大寺院之一。迨至清朝再毁,民国初年的保圣寺,荒芜颓废,几成废墟。
宝圣寺现存建筑有二山门、天王殿、古物馆等。跨进二山门,天王殿气宇轩昂扑面而来,殿内原有高大威武的四天王(即四大金刚)泥塑,抗战期间毁于侵华日军之手,现殿内展览当地出土文物。天王殿北院有两大文物,一是青石经幢,二是铁钟。
青石经幢全称叫“尊胜陀罗尼经咒石幢”,是唐代创造的一种佛教石刻,由盖、柱、座组成,柱上刻佛像、佛名或经咒。保圣寺原有唐宋经幢各一,现只存下这一座和另一座八角形刻经石了。保圣寺的经幢共分为七层,系唐大中八年(公元854年)建,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重立,刻有陀罗尼经咒,由于年代久远,不少字迹已无法辨认。但这座尊胜陀罗尼经咒石幢,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文物珍品。
铁钟既是佛寺的镇山之宝,也是佛寺的历史见证。保圣寺的这座寺钟,铸于明末清初,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钟上铭文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吉言。佛经上有“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的说法,鼓钟也是行善的一种壮举。
古物馆是在大雄宝殿原址上建立起来的,内有世界闻名的“塑壁罗汉”。据《吴郡甫里志》记载,原来的大雄宝殿建于公元1013年,殿内供奉释加牟尼佛像,旁列十八尊罗汉,为圣手杨惠之所为。杨惠之(713-741年),吴县人氏,唐开元年间,他与吴道子一起师从苏州画家张僧繇学画,后专功泥塑,终有大成,时有“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的美誉。杨惠之在南北各地寺院都有不俗作品留世,但由于战乱和社会动荡不安,泥塑作品真迹保存下来的鲜见。一九一八年夏天,史学家顾颉刚应叶圣陶等人之邀来游保圣寺,在大雄宝殿里见到这出自唐代圣手的作品时,不禁为之惊愕倾倒,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但当时大雄宝殿已年久失修,岌岌可危,十八尊罗汉塑像随时有颓毁的危险,于是就在报刊上呼吁抢救,可惜未能引起当时政府的重视。
一九二八年,大殿坠塌半边,半数罗汉塑像被毁,殊可痛惜。后来,蔡元培、马叙伦、叶楚伧、顾颉刚等先生,呼吁社会各界名流巨贾集资复修。一九三二年由建筑专家范文照设计,建造了这座中西合璧式的罗汉堂,并由雕塑家江小鹣、滑田友等把这幸存的九尊罗汉塑像放在殿内,现在馆内罗汉塑像虽仅存一半,并且残缺不全,但仍不失为古典艺术瑰宝。一九六一年,保圣寺罗汉塑像被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