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堂景致 园林观止
【引言:苏州园林是中国南方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园林中以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最为著名,被誉为苏州四大古代名园。苏州园林具有三大特点,一是造园图景摹仿自然:以自然山水为主题,因地制宜地利用人工去仿造自然景致,沿阜垒山,洼地建池,巧建亭榭,点缀树木,讲求诗情画意。二是造园注重淡雅幽静:造园图景小中见大,内外借景,画中有画,布局自然,秀丽庄重。三是建园突出民族风格:园中的古代建筑用绘画、书法、诗文等艺术手法将其综合在一起,景中有诗,诗中有画,为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结晶。】

苏州古典园林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瑰宝,集中体现了东方园林文化的精华。可以这样说,苏州的旖旎风景如果从中剔除掉古典园林,那就像被抽掉灵魂的绝代佳人,失却迷人的风流韵致。
苏州园林大多占地面积较小,采用变换多维空间,讲究依顺地理天象,推崇天人合一法理,寄寓高雅审美观念等不拘一格的综合创意理念与手法,体现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唐诗宋词的意境,皇家苑囿的堂皇,民族建筑的精粹,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安放池塘小桥流瀑,使苏州园林以意为先,以景取胜,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苏州的园林大都在建于街衢陌巷的深处,黛色的骑头墙,圆形或方形的门洞下砌着厚厚的大门,一圈不起眼的外墙将设计精美、构思巧妙的私家园林与喧嚣的现实世界完全隔绝开来,与我们想象中气势恢宏的豪门大宅风格迥然相异。集山水风景于一身的私家园林,建在幽闭深邃的古巷里,体现了园主内敛谨慎的性格和恬淡隐逸的思想,避免露富引人妒恨的主观意愿。园如其人,苏州园林外拙内秀不显张扬的风格刚好是园林主人出身、学识和风雅情操的具体表现。
苏州园林大都是文人学士、达官贵人或商贾巨贾心灵物化的作品,是隐逸文化的立体表现形式,是那些隐退避世之人的托身之所,寄情之物。
那些为官作宦的文人政客,满腹文采,一腔抱负,立志报国,勤政爱民,但在波诡云谲的政坛又常常难以得志。不得已告老还乡后,往往寄情于私家园林,将一生的感悟、缜思与才情表现在山水田园的构造上,而且往往要在一石、一水、一砖、一木上穷尽心智,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地。他们大都依据先哲圣人“大隐隐于市”的古训,将私家园林建造于街衢市井之中,叠石砌山,引水开湖,育花种草,植树栽竹,将偌大的世界浓缩在尺方的园林之中,春华秋实交替,四时景色不衰,从而使主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假山清泉中陶冶心志;在游鱼鸟鸣中享受人生。
苏州地灵人杰,仅明清以来就高中了二十六名的状元,这些“学而优则仕”的人中骄子,除了少数迂腐固执者,不合时宜遭遇贬谪罢黜之外,大多数倒也与时俱进,宦海扬波,在仕途上明哲保身,在名利场上勾心斗角,功成名就后衣锦还乡,面对私家园林蔚然兴起之风,当然也要建一座豪华私家园林,一为隐逸避世,修身养性,颐养天年,二为光宗耀祖,显耀故里。显贵而又悠闲逍遥的园林主人,出则徜徉于闹市,入则遁迹于“山林”
,尘世喧嚣被屏蔽于高墙之外,凡俗市侩被拒纳于清静之堂。既没有孤居荒郊凄凉寂寥之苦,又没有杂务琐事缠身之虞;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领受花好月圆、恬淡幽静的快意。
苏州自古就是漕运重镇的物流集散地,商贸繁荣,博大精深的吴文化诞育出许多经天纬地的旷世奇才,是故,苏州从来多俊杰,产生许多腰缠万贯的商贾巨头。还有那些乘坐小船走出苏州的精英们,商海拼搏积聚甲富天下的财物荣归故里。他们附庸风雅的做法是,择一块风水宝地,延名师规划,请能工巧匠施工,大兴土木建造一处幽雅清静的私家苑囿,过上不是天堂胜似天堂的奢华生活,丝竹之音缠绵,琴棋书画氤氲;雅客高朋谈笑,君子名流兰馨:风流快活。
还有那些来苏州作官的外籍人士,卸任以后不再回归故里;那些游学四方的大儒名流,被苏州旖旎缱绻的风光所陶醉,把苏州当作第二故乡:于是在苏州建造园林住宅定居下来,尽情享受天堂里的幸福生活。
苏州园林的大规模兴起,是苏州“隐逸文化”的衍生物。除了官场失意或是厌倦了政治的官僚政客之外,他们或是躲避战乱,或是受魏晋遗风的影响,退隐于市,建造私家园林作为别墅的陪园,做个清闲的“隐士”。但他们毕竟是做过官,享过富贵,有过显赫的历史地位,所以他们也不愿意真的象陶渊明那样去南山种豆,去寒江独钓,于是在车水马龙的闹市之中,用一道高墙围起了一个静谧幽美、隔离俗世红尘宛如仙境的城中山石林苑。“达则兼顾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们遵循圣人的古训,在自家的苑囿里呼朋引伴,赏花玩水,听曲品茗,谈诗赋词,弹琴作画,尽情享受人间的欢乐真趣。
苏州园林以“意”为先,以诗画为底本,以可目可心为宗旨,充满了大自然的昂然意趣。在这个浓缩的“自然界”里,亭台楼阁点缀,山石泉水掩映,花草树木争春,四季景象变化无穷。可以充分享受大自然的“山水林泉之乐”,抬脚可以登山,举步可以涉水;可登山吟诗,可凭水品茗;可楼阁宴客,可静室清谈;“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乐”。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城市是现代文明的代名词,是繁华与时髦的别称,是水泥钢筋铸就没有生机的冰冷壁垒,但又总和嘈杂喧嚣、灯红酒绿分不开。而山林二字,代表的是祥和勃发的自然环境,体现原始自然生态的幽静与深邃。苏州园林巧妙地综合了两者的长处,做了“闹中取静”的典范。墙外尘世红尘滚滚,但是在粉墙黛瓦的屏围之中,在假山青藤的掩映之下,却是鱼戏青萍的活泼,竹影蕉荫的恬静,煮酒品茗的悠闲。
苏州园林深厚的文化意蕴渗透园主的文化修养、处世之道;其建筑与景观,无不打上园主情趣、理想和追求的烙印。这表现在园林随处可见的匾额、楹联和诗文题刻上。勾画仿造自然,为园主的思想境界和审美情趣所决定,清香高远的景致命以文雅的别号,也是很流行的做法。有以清幽的荷香自喻人品的“远香堂”(拙政园),有以清雅的香草自喻性情高洁的“香洲”(拙政园),有追慕古人似小船自由漂荡怡然自得的“画舫斋”(怡园),还有表现园主企慕恬淡的四园生活的“真意”、留园“小桃源”(网师园)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充满着书卷气的诗文题刻与园内的建筑、山水、花木自然和谐地揉和在一起,使园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能产生出深远的意境。
苏州园林构思之巧妙,确乎集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尽管这些园林一般为数十亩或更小,但常给人一种空间深远的感觉,这当然要归功于园林设计增强空间感的理念,依赖于“明暗、深浅、虚实、高低”等手法的运用,匠心独运地使用厅堂、楼阁、假山、水池、花木等元素,巧妙地把园区划分为主次分明、疏朗相间的大小空间,并组成各具特色的景观区域。
留园利用“障景”的手法,将整个园林分隔为四个景区(中、东、西、北部),每个景区都各有特色:做到“可居、可游、可赏”
;各个景区又融会贯通,相互照应,七百米的游廊将各个景区巧妙地串在一起,游廊与云墙结合,沿山脊线明暗变化,高低曲直,迂回于厅堂轩斋之间,穿珠引线,将建筑与峰石、树木分割成大小变化、特色分明的园林小空间,于是就有了“寸步一景,移步换景”和“庭园深深深几许”的感觉。这是苏州园林典型的造园手法——“障景”的运用。
苏州园林更是擅长使用“借景”的手法,巧妙地将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借到有限的空间中来,将湖光山色与亭台楼阁融为一体;把生意盎然的自然美和创造性的艺术美融为一体,令人不出城市便可感受到山林的自然之美,并感受到空间的无限。沧浪亭园门外有一泓清水绕园而过,该园建造时独出心裁,在这靠水的一面不建界墙,而设以有漏窗的游廊,自然地将河水之景借入园内。拙政园更是借景的典范,在西部景区的绿荫深处,隐约可见一座秀美、玲珑的宝塔,这是运用借景的手法,将园外千余米之遥的北寺塔借入园中,成为“借景”中“远借”的佳例。
苏州园林虽小,但通过凿池堆山、栽花种树,创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被称为是有形的诗篇,立体的画卷。在园林中游赏,犹如在品诗,又如在赏画:或见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或见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或是步移景易、变幻无穷。至于那些形式各异、图案精致的花窗,那些如锦缎般的在脚下迁伸不尽的花间小径,那些似不经意散落在各个墙角的盆景小品,更使人观之不尽,回味无穷。
苏州园林原本是浩大家族,热闹非凡,将一座水乡城市点缀得妖娆壮丽,占尽妩媚风流。从属性上看苏州园林大致分为王家园林、寺庙园林和私家园林三种,现存的园林多是私家园林。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建造的姑苏台,夫差建造的馆娃宫,当是苏州最早的王家园林。晋唐之间,佛教大兴,寺院建筑在大江南北犹如雨后春笋,带出了寺庙园林的涌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便是一种形象的写照。可惜,由于历史发展的疾风暴雨,那些王家园林和寺庙园林在激烈的社会动荡中灰飞烟灭,其雕梁画栋、飞檐翘角亦早已隐入迷蒙的吴门烟水,淡淡地幻成了遥远的梦。

现代人稀罕苏州园林,常醉心于古韵悠悠的苑囿佳境,不仅仅是猎奇取胜,更重要的是填补了迷茫空虚的灵魂,获得精神上暂时的满足,在喧闹中获取一份闲适幽静。从园林今日雍容大度的气概中,可以依稀找到昨日的恢宏显赫。倘是沿着那一泓碧水徜徉,你会不知不觉地穿越时空回到宋代,重现才子佳人“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的场景;如果迈过了那道幽深的石库门的门坎,你就会一步迈进明朝,真是举足几千年,一步两重天。岁月的流逝不着痕迹,唯有见证古今历史变化的园林山水,以及古人精心设计建造的亭台楼阁,才能负载着古人无尽的情愫,也承担着今人深沉的思念。
古今世人对苏州的评价极尽溢美之词,对苏州的感触也存在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走进苏州小桥流水、古韵流芳的美丽画卷后,就不愿意从这梦幻般的天堂中再回归到喧闹的都市中去。这是对古城苏州极高的赞誉和褒奖,无怪乎碧眼金发的洋人和墨面皓齿的黑人,从遥远的国度来到苏州就情有独钟,再也不愿离开,成为芸芸市民中的一员。苏州的生活舒适指数实在太高了,无论是巨贾大腕、富翁新贵、学者优伶(艺人),还是劳工弱势群体,一旦他们来到苏州,便会融入到和谐安宁的社会生活中去,感受到浓浓的春意,体验着幸福温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