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微讨论】创新的核心能力是什么?

(2015-07-15 07:05:07)
标签:

佛学

来源:明德学堂

文字整理:夏子帆


现阶段各个企业都在谈创新能力,期待着创新能带来新的机遇、新的发展。创新是件好事,值得提倡及推行,但作为企业,是否真的具备创新的能力,是否为创新铺垫了基础,这几个方面值得思考。2015年7月13日,明德学堂微信群针对创新能力展开了一次讨论。


明德学堂王家骢:

各位,早上好!今天有热点话题想讨论吗?

请大家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当今社会最强调的创新,创新无处不在,创新机会无处不有。然而德鲁克在讨论管理者的能力时却说“一个管理者并不需要34种能力,三到四种足矣。”这个三到四个能力包括分析能力,整合能力(synthesising),社交能力(主要指沟通能力),最后一个虽不算是能力,但是管理者必须具备的,那就是良好的人品。创新能力却没有被德鲁克作为一个单独的能力提出。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创新能力被我们高估了,还是因为它已经被包含在那三种能力之中呢?


王丹维:

@明德学堂王家骢 人品,思维加决策,沟通。够啦。


明德学堂王家骢:

@王丹维 严重同意啊。但是为什么这些就已经够了?然而社会上却还有那么多五花八门的课程呢?


童梅清华:

@明德学堂王家骢可能都是五花八门,无非都是吃饭的工具。


明德学堂王家骢:

谁的吃饭工具呢?


童梅清华:

自己的谋生,糊口而已。


明德学堂王家骢:

读德鲁克的书我们感觉他是一位非常有创新意识的作者,他自己一手创建了现代管理学,还以《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为名写了一本经典著作。(注:这本书是三十年前写的,现在读起来仍然觉得有现实指导意义)但是细心的人会发现德鲁克在讲创新时,大部分是在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比如说他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这本书中提出了七个创新的机遇。要想把握住每一个创新的机遇都需要做大量的分析。分析为什么理想与现实不一致,分析为什么会意外的成功或失败,分析人口结构,分析市场的认知与情绪的变化。所有的机遇都强调分析。

讨论这个问题要回到创新的根本上来。德鲁克认为创新与否不在于点子是否新颖,花俏,聪明,而在于是否有实效。一个花俏的点子、聪明的点子无法转化为行动,带来任何的变化,它只不过是一个点子而已。

现有的很多创新培训都在讲如何产生点子,大家在课堂上热闹了一番,头脑风暴了一把,突破了思维框框,然后呢?然后就没有了然后。六顶思考帽的原创者,爱德华德博诺似乎对头脑风暴很不感兴趣的。我并不反对头脑风暴,它确实可以带来新点子,但是如果不加分析,点子无法转化为结果。


王丹维:

@明德学堂王家骢 出个题目吧,“如何从A点到达B点”,德鲁克会如何思考?


童梅清华:

@王丹维老师先说。


明德学堂王家骢:

德鲁克会问“什么原因妨碍了我们从A点到B点?”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中国人在全世界所有民族中是最不缺乏点子的群体,我们的点子、主意非常之多。从《舌尖上的中国》就可以看出端倪。如果创新就是产生点子的话,我们应该是最有创新能力的。每一个地方的食材是相同的,但是做出来的食物口味却完全不同。美国人吃的都是汉堡,炸鸡。食物种类非常少。但是为什么与西方比较,我们却又显得不是那么创新呢?与西方人比较,在创新中,我们真正缺少的是什么呢?我自己认为是缺乏非常强大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需要的是逻辑思维,而逻辑思维的确不是国人的强项。


王丹维:

我马上上课啦。不过我的推测,德老先生会问: A点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意义?有什么企图?B点如何定义?它有什么特性?为什么跟A点有联系?…诸如此类。


明德学堂王家骢:

所以创新思维要从逻辑思维训练开始。这话听起来似乎有些矛盾,创新不是要打破逻辑吗?其实创新是打破故有的逻辑去建立新的逻辑。而德鲁克认为创新,包括生产“不是将工具用在材料上,而是将逻辑应用在工作上”。我们需要分析工作的逻辑是什么?科学管理分析的是实物的传递逻辑,现代管理需要分析的是信息传递的逻辑。工业时代是实体产品的生产,信息时代是知识的生产。知识生产的逻辑是什么?流程是什么?工业时代的原材料是自然资源,信息时代的原材料是知识。如何让知识产出更多的知识,这是创新中的主要挑战。


Jingyu:

王老师,早!我自己的感觉,创新终究要落实到实践当中,不然,就只是一个好点子,甚至这个好点子只有少数几个人知道,甚至只有自己知道。只有落实到实践当中,才能更多人知道,甚至造福于社会。而这个落实到实践的过程,就需要不单单是分析、逻辑思维能力。另外,我也感觉,如果具备了各种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之后,很多创新在此过程中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了。这让我想起稻盛和夫说的“现场有神灵‘;老先生说的,管理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明德学堂王家骢:

是的。

我总是觉得创新也好,管理也罢,最终都要回到其本质上来。否则弄得虚无缥缈的,无济于事。


李民:

家骢老师说的虚无缥缈非常好,虚无缥缈的创新是假创新,创新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谋求发展。


明德学堂王家骢:

德鲁克之所以没有把创新能力做为一种独立的能力提出,我自己分析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是因为创新的前提是定义问题。定义清晰的问题已经解决了一半。我们常说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分析是寻找原因,解决是提出方法。或许德鲁克认为只要将问题的原因分析清楚了,解决方法自然会有的。

二是因为德鲁克十分看重行动在创新中作用,所以德鲁克强调“创新是一种实践”,如同他说“管理是一种实践”一样。既然是实践,那就必须采取行动。这些行动包括观察、聆听、走出办公室了解客户的需求等等。要是这些功课做到位了,新的主意或点子就可以自然“涌现”出来。

创新能力包括在分析能力之中了,创新能力是分析能力的子能力。德鲁克的思维框架是大框架,因此也就没有必要再将它单独拿出来讨论。

当然这些都是我的“臆测”。大家可以拍砖。

德鲁克还强调了整合能力,所谓的整合就是做加法,将不同的资源,包括点子整合在一起产生一个新东西,就是创新。历史上将不同的点子(其实是概念)整合在一起产生新点子、新概念而改变世界的案例非常多。十八世纪,人们将蒸汽机和马车的概念加在一起产生一个新概念“火车”,火车的出现缩短了世界的距离,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因为火车的出现,让人们有了时间的概念,在时间的概念,我指的是时间表的概念,人们的生活方式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现在的作息习惯是“朝九晚五”。

电话,电脑是两个概念,加在一起产生了互联网。互联网的出现再次改变世界,世界间的“距离”被取消了。而人的时间概念再次被打破,时间被碎片化了。工作的效率降低了。这些变化都给管理带来挑战,也给有企业家精神的人带来机会。例如,如何在碎片化时代,传播完整的知识?


讨论结束后,笔者一直在回味创新带来的巨大改变,从火车的产生缩短空间距离,到互联网带来的平行化世界,创新为时代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现在企业中,对于创新的追求执着而坚定,但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得到重视。我们在追逐企业创新与发展的过程中,要着力培养三个能力,这三个能力的培养,是需要企业付出资金及时间成本做为支撑。好的创意,好的点子,要转化成落地项目,必须经过实际的调研,市场的分析,大环境的预测,才能将点子变成有效能的创意行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