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与管理者的境界
(2014-12-06 16:53:22)
标签:
佛学 |
管理与管理者的境界
王家驄
2014.12.06
彼得•德鲁克在《功能社会》一书的《序》中这样写道“作为一个作者,我最为人熟悉的是管理方面的著作,在美国尤其是这样。但是,我最初和最首要的关注并非管理,我对管理的兴趣始自我对社区和社会的研究。” 他紧接着又说“事实上,我更多的著作不是关于管理,而是有关社区、社会和政体。而且在我撰写的十五本管理书籍中,只有两本与‘工商管理’有关,一本是1964年的《成果管理》,另一本是我在1985年所著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我其他所有的管理书籍都是探讨公司作为人类成就和社会组织的问题。”
德鲁克还其他著作中强调“我对管理感兴趣,不是因为我对‘工商’(business)感兴趣,而是对人、社区和社会感兴趣。”
在《功能社会》的序中德鲁克还写道“我对社区,社会和政府的关注和兴趣可以追溯到1927和1928年。” 《功能社会》一书于2002年出版,与德鲁克最早关注社区和社会相距70多年,足以见德鲁克用尽毕生精力在研究社区和社会。
人们不禁要问,作为现代管理之父的德鲁克,所关注的重点不在“商业”却在“人、社区和社会”,岂不是咄咄怪事?不从商业的角度讨论管理,德鲁克又是凭借什么登上现代管理之巅峰?也许有必要将“管理”与“经商”做一个区分。
管理,英文是management,或managing。我们可以将这个字拆成man-agement,man-aging。Aging还有成长、成熟的意思,管理是让人成长和成熟。
经商是如何做生意,做买卖。德鲁克认为经商与管理相辅相成,但是二者不可混为一谈。德鲁克所创建的是管理学,不是生意经。管理学是让人成长、成熟和成为人的学问。它不涉及销售、财务、生产、研发等具体业务。
管理学是人文社会学科的综合。
管理只能在组织内完成。组织,在这里指的是由人构成,以人为核心的机构。组织,并非由机器设备、高楼大厦组成。德意志银行创始人乔治•西门子曾经说,“如果没有管理,一家银行只是一堆等待清算处理的废物。” 我们同样可以说,如果没有人,一家工厂,只是一堆废铜烂铁。如果没有人,一家餐厅只不过是一堆没有用的锅碗瓢盆儿”。这些事实告诉我们,管理是关于人的管理。管理的核心是人,不是物。我们要指出的是,管理,在这里不是对人的管控。
组织是由人组成的,但是组织自身不能自我管理。所有管理的任务、工作都与人相关,都必须由人来完成。做管理的是人,被管理的也是人。要想做好管理,必须从了解人开始。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人文社会学科”,人文社会学科包括心理学、伦理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
了解人,认知人为何物,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要回答三个问题,一,人究竟是什么?二,人应该怎么着?三,如何认知人,如何做好这门学问?
研究“人究竟是什么”属于人类学、心理学范畴。弄明白人“人应该怎么着”是伦理学、政治学的范畴。思考和回答这两个问题的方法属于哲学范畴。哲学是“思想思想的思想”。(参见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
人究竟是什么?最基本的答案是:人不应该是混吃等死的动物。人应该是不断进化,不断成长、成熟的生物。人是有别于畜类,而有灵魂,有情感,有思想的动物。
人生不应该是虚度年华,而要活得有意义。但是人生是否有意义,这是一个问题。
要想讨论人生的意义,首先要定义什么是人生。借用李泽厚先生的一句话,人生就是“人活着”。人活着就要做事,就要思想,就要劳动,就要干活。
我的奶奶七十多岁时还在劳动,洗衣、做饭、打扫院子。有街坊邻居说“您这么大岁数啦,还干活啊?” 奶奶的回答很简单,她说“人活着,不干活干什么?” 奶奶是个文盲,目不识丁,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但是说出来的话很有哲理。是呀,人活着不做事做什么?
人活着就要做事。不做事人生就没有了意义。不同境界的人赋予同一件事的内涵不同,人生的意义也就不一样。
管理的目的在于让人成长、成熟、从低级向高级的进化。用德鲁克的话说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每个人的“视野和境界”。管理“力图用‘洞察力、理性思维、知识与技能’来武装管理者,以便他们更胜任今天和明天的工作。”(参见《管理:使命、责任、实务》的前言)
人的境界有几层?不同境界的人对人生的意义看法有何不同?
中国著名哲学家、新理学的代表人物冯友兰教授,在他的成名作《贞元六书 - 新原人》中将人生分为四种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最低,天地境界最高。最高境界属于理想状态,但是通过修炼,达到最高境界并非可望不可及。贵在坚持。
自然境界的人“其行为是顺才或顺习的”,这类人的生活及工作是不觉解的。在他们的生活中,“不知天工,安知帝力”。前一句是说,他们生活在天地间,不觉解其实生活在天地间。后一句话说,他们是生活在社会中而不觉解其是生活在社会中。他们在生活及工作中“少知寡欲”,“不著不察”,几乎是一种“浑沌”状态。这类人的人生态度是“无所谓”,“活着就好”。打工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对他们来说人生的意义,停留在最原始的“个体生存,种群繁衍”的生物层面。
在企业中这类人为数不少。但在管理上这类人不是问题,只要在物质上满足他们的需求即可。这类人与德鲁克讲的“三个石匠故事”中的第一种人很相似。自然境界的人生意义是“活着”。
功利境界中的人“其行为都有他们确切了解的目的……他们的行为的目的,都是为利。” 但是他们所求的利都是自己的利益,是私利。当今社会“大多数普通人的境界都是功利境界”。功利境界的人的喜、怒、哀、乐,皆以利益为基础。利,得则喜,不得则悲,甚至由悲转为怒。
功利境界的人的所谓“善行”也是有目的的。其做善事也是为了自己的“名利”。在生意场,他们讲诚信,也只是“为了吸引回头客”。他们吃斋念佛,也是只是为了得到菩萨的保佑,不是为了信之而信之。所做的一切都是一种交易。
功利境界人的人生意义是名利。有了名利,人生就有意义。失去名利,人生便无聊无趣。
如果说功利境界人的行为是追名逐利,道德境界的人则是在行仁行义。其行为遵照“应该如此”而做,不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为。尽职、尽责、尽孝、尽忠是人应该做的,并非为了获得他人的赞誉。别人夸也好,诽也罢,只要是对的,正确的就坚持。目的只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更“纯粹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管理就是为了培养大批这类的人。是为了将人最本质,最纯真的一面发掘和展现出来。
道德境界的人“知可求则求之,知不可求则弃之”。他们尽性知命。
道德境界的人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他们也有忧乐。但是他们的忧乐不是私家的忧与乐,而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道德境界人生的意义是“兰生幽谷,无人自芳”。他们只为成就一个“是”,一个自己。对他们来说人生的意义是“做自己”。
天地境界的人知道“他不但是社会的分子,而又是宇宙的分子”,他有的是“大我”,追求的是“天人合一”。
一个人所有的境界,决定他在宇宙间的地位。其在宇宙间的地位,既是他的格局。“在天地境界中的人的最高造诣是,不但觉解其是大全的一部分,而且自同与大全”。
天地境界的人做事追求个“诚”字。“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是“合内外之道”。
天地境界的人可以做到“廓然大公,物来顺应”。他有强大的内在稳定性,不被各种欲望纠缠,不被外界的诱惑困扰。这种境地的人是自由的。
天地境界人的人生意义是自由。他可以“为所欲为”,达到“无为而治”。
管理就是能为每一个人提供可以进化的时间与空间。
要想让这个空间长期存在,企业家和管理者必须想方设法不要让企业死掉。要想让企业长期生存,就必须有利润。利润是企业生存的保险金,不是追求的终极目标。
在与鲍勃•班福德的一次谈话中,德鲁克说了这样一段话“在两周后阿斯彭所举办的研讨会上,作为主题发言人,我想我恐怕会变成一个极不受大家待见的人,因为我将告诉大家我们所面临的并不是经济问题,我们所面临的都是社会问题。”(参见《失落的管理艺术》)当今中国企业所面临的挑战,不是销售问题,甚至不是工商管理问题,而是如何让人成为人的问题。
要想解决如何让人成为人的问题,我们不可能借助科学工具和方法。我们必须回到对人性的认知,回到儒家的伦理学。管理者自身应该是比员工高一层境界的人。
管理不仅仅是让他人aging,更是让自己进化,成长的过程。